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638423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3课 三章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古文默写。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4表明这篇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5文中表明攻城的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的句子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文中强调防守的一方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城非不高也 , 池非不深也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米粟非不多也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围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3委而去

2、之 委: 放弃 去: 离开 4得道者多助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5寡助之至 至: 极点 6亲戚畔之 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 同“叛”背叛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答案】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答案】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答案】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答案】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富贵不能淫(一)古文默写。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2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3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谈到“志向”时,提供给我们两种正确的人生选择:“ 得志 , 与民由之 ; 不得志 , 独行其道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富贵不能淫一文中的相关观点:“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4、(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得: 怎么能够,哪里能够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4以顺为正者 顺: 顺从 正: 准则,标准 5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6贫贱不能移 移: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7威武不能屈 屈: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答案】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

5、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答案】(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答案】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古文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 , 衡于虑 ,而后作。4 征于色 , 发于声 ,而后喻。5孟子

6、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都要有“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感,都要有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兴起,指被任用 2管夷吾举于士 士: 狱官 3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4行拂乱其所为 拂: 违背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 增加 6衡于

7、虑,而后作 衡: 同“横”,梗塞、不顺 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征验、表现 发: 显露、流露 喻: 了解、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指在国内 拂: 同“弼”,辅佐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指在国外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 使生存 (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答案】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2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案】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人

8、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问题。(10分)1.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3分)() A.正确的道理,规律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答案】D2. 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C.本

9、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答案】D【解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3. 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是如何体现的?(4分)【答案】体现了孟子实行“仁政”的主张。(1分)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进行比较阐述,强调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欲得天下先得人心的主张。(3分)(二)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8分)1. 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认为公孙衍、

10、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B.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主张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在孟子看来,身居高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D.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答案】C【解析】“身居高位”错。文中“立天下之正位”中“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2.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之意思相近?(2分)【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分)【解析】首先应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然后从富贵不能淫一文中找出

11、与之意思相近的话即可。3.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分)【答案】讲仁德,守礼法;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每点1分)【解析】根据第二段中孟子的话进行概括即可。(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9分)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文章先列举事例,再依据事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12、亡身。”这两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答案】C【解析】 C项,“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艰苦环境造就人才的观点。2. 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振作起来。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答案】B【解析】该句中“困”意为“忧困”,“衡”意为“梗塞、不顺”,“作”意为“有所作为”。故答案选B。3. 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会遇到的

13、磨难。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案】这些磨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原本不具备的才能。(3分)【解析】根据文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能改”“而后作”等句子可看出,主、客观上的磨炼可以让一个人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从而有所作为。三、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0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4、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有删改)【注】政:政令。佚乐:使安乐。危坠:危亡。生育:使生养繁息。欲:欲望。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15、天时不如地利 两狼之并驱如故B.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C.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得道者多助妾妇之道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A项,及,比得上/像;B项,内城/城墙;C项,离开;D项,仁政/行为准则。故选C。2.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答案】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2分。关键词:至、亲戚、畔、顺) 3. 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

16、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2分)【答案】人和从其四欲(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从甲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强调“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第二空,从乙文中的“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可知,乙文认为“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4. 孟子中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语段甲中举例分析。(4分)【答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意在说

17、明防御者占有极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委而去之”,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4分,其他合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题干要求从排比句的角度,结合甲文中的句子举例分析。甲文有两处排比,分别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任选一处,结合排比的作用和语句内容分析即可。【参考译文】【乙】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养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欲望,疏远

18、的百姓自会来亲近;做了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百姓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二)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10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岂不诚大丈夫哉开诚心,布公

19、道 心悦诚服B.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居安思危C.戒之曰 必敬必戒 引以为戒D.行天下之大道 独行其道 道听途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真正,确实/真诚,真心/确实;B项,安静,安定/居所,住宅/处于;C项,告诫/谨慎/警戒;D项,都是“道路”的意思。故选D。 2.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分。关键词:淫、移、屈) 3. 选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各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鄙

20、视与不屑。(2分)“子未学礼乎”则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时不合乎礼义之道。(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意思是“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孟子连用这两个问句质问景春,首先是回答了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问题,并且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对他的这一观点直接予以否定,也体现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被称为“大丈夫”的不屑与鄙视;“子未学礼乎”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反问形式点明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是因为在思考问题时不合乎礼义之道。结合以上内容分析作答即可。4. 张兴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具体分析。(3

21、分)【链接材料】张兴者,束鹿人,为饶阳裨将。禄山反,史思明引众传城,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城破,思明缚之马前,曰:“将军壮士,能屈节,当受高爵。”对曰:“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今日幸得死,然愿以一言为诫。”思明曰:“云何?”兴曰:“天子遇禄山如父子,今乃反。大丈夫不能为国扫除,反为其下,何哉? ”思明曰:“将军不观天道邪?吾上起兵二十万,直趣洛阳,唐亡固矣。”兴曰:“皇帝无违德,禄山非数帝贤,是苟延岁月,终即禽耳。”思明怒,锯解之。(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裨将(p jing):副将。上:皇上。这里指安禄山。 【答案】是。因为当城池被攻陷后,史思明以“高爵”诱惑张兴投降,张兴声明

22、自己是大唐的大郡将领,决不会投降做逆贼,可见富贵不能使他迷惑,所以张兴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可得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结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得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得出,“大丈夫”面对富贵不迷惑,面对贫贱不动摇,面对威武不屈服。以上是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链接材料中,城池被攻陷后,史思明以“高爵”诱惑张兴投降,张兴以“我大郡将,安能委身逆虏”拒绝,可见富贵不能使他迷惑,所以张兴是孟子所说

23、的“大丈夫”。【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张兴,束鹿人,是饶阳副将。安禄山谋反,史思明率军扑向饶阳,张兴一举起刀剑,就砍杀数人,叛贼都被他的气势所震慑。城池被攻陷后,史思明捆绑起张兴,让他立在马前,说:“将军真是一位壮士,(如果)能降低身份(跟随我们),当可承受高官厚爵。”张兴说:“我张兴是大唐的大郡将领,怎么能投降做逆贼呢?今日有幸能够死去,只希望给你一句劝告。”史思明说:“你想说什么?”张兴说:“皇上对待安禄山如同父子,现在他竟然造反。大丈夫不能为国除掉逆贼,反而做他的帮凶,为什么要这样呢?”史思明说:“将军难道不观看天象吗?安禄山率领士兵二十万,径直攻打洛阳,唐朝灭亡是肯定的了。”张兴说:“

24、唐皇没有违德的地方,安禄山也不是什么贤明皇帝,只不过是苟延残喘,早晚会被擒拿罢了。”史思明听后大怒,用锯子锯杀了他。(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

25、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1)行拂乱其所为 拂:(2)困于心,衡于虑 衡:【答案】(1)违背(2)同“横”,梗塞、不顺(每空1分)2.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

26、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2分。关键词:入、法家、拂士、出、敌国、恒)3. 孟子认为,人的境遇不是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上的努力。请结合语段(一)的内容,具体阐释孟子的这一观点。(3分)【答案】从六位出身低微的人在磨炼中奋起,终有所成的事例可以看出,自己主观上的努力可以改变外界环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贤臣来辅佐,也没有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说明即使外界环境很好、自己身居高位,但如果自己主观上不努力,沉迷在安逸享乐中,也会自取灭亡。不论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还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人的境遇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上的努力

27、。(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六位出身低微的人在磨炼中奋起,终有所成。由此可知,自己主观上的努力可以改变外界环境。结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贤臣来辅佐,也没有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容易灭亡。说明即使外界环境很好、自己身居高位,但如果自己主观上不努力,沉迷在安逸享乐中,也会自取灭亡。结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不论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还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人的境遇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上的努力。4. 语段(二)中

28、的“相”是语段(一)中提到的哪种人?有了“相”这样的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3分)【答案】语段(二)中的“相”就是语段(一)中的“法家拂士”。(1分)有了这样的人,可以消除一个国家的内忧外患,使人民能安居乐业。(2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语段(二)中,“相”为政,以民为本。正是语段(一)中提到的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即“法家拂士”。结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如果缺少了“法家拂士”,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因此,“法家拂士”的存在可以消除一个国家的内忧外患,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参考译文】 (二)楚庄王认为楚国使用的钱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感到不方便,都放弃原来的职业。管理市场的市令向宰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宰相说:“像这样有多久了呢?”市令说:“三个月了。”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朝会的时候,孙叔敖向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认为旧币轻。如今市令前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愿意住在那里,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以前的钱币。”楚庄王答应了,命令下达三天之后,市场恢复得像原来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层作业).doc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