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648315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水水 1.1.水到哪里去了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 3 页,分为 3 个版块: 教科书第 2 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聚焦部分的问题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 3-4 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 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 手也会干。

2、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 调动学生的探究 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 刻不在进行着的。值得注意的是, “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 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 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 环境条件下, 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 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

3、教师应当提 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 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实验二通过 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 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 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 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 4 页,研讨版块,共有 3 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 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

4、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 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 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 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 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 2 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 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 究的问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

5、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 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 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 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 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 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 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2.2.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

6、程,能从探究实验中 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 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 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 2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 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 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 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 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

7、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 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 压强下是 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 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 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 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 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 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3 【活

8、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教师应 当提前做好预实验, 将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 时间的设置可以是 0 分钟, 2 分钟, 4 分钟,6 分钟,8 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 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 水底、水面、水 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 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 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 教师 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 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

9、 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 了它的位置,有可能 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3.3.水结冰了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2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 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 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

10、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 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 的空间等。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 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 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 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 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 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 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 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

11、来了哪些好处和不 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 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 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 4 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 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12、 维恩图的填写, 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 相同点写在交叉的 空白处。 4.4.冰融化了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 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 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 在本课, 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从固态到液态) , 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 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 1 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 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 2 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

13、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 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 3 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 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 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 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 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 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

14、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 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 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 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 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 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 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 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 【

15、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 完全融化。 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 也可以图文结合。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 方简单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5.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 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 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 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

16、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 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 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引出本课主题 “同样多的水中,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 2 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 1 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 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 2 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 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 取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 8 份, 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 间,称量好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 2 份,

17、再平分成 4 份。最后平均分 成 8 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 2 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 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 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 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 2 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 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 1 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 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 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等前一份完全

18、溶解之 后才能加入后一份” 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 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 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 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 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 6 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 也比较模糊。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根据食

19、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 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 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2.在班级汇报时,可以在班级记录表中汇总每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全班数 据的呈现来直观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盐或小苏打的份数。 3.在“我的发现”一栏中,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水 能够溶解食盐和小苏打,但是溶解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6.6.加快溶解加快溶解 【教材简析】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本节课要研究“如 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 聚焦板块: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如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

20、解” 。使学 生对溶解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同时认识 到不同情况下食盐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要知道“如何 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必须通过对比实验才能知道,而进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 其中的一个条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此外学生还发现,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 溶解的快,食盐在搅拌时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研讨板块: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 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溶解的因素进行思考,还有哪些方 法能够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还

21、有哪些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鼓励学 生在课后,利用今天在课堂上探究的方法继续寻找更多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 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能通过搅拌的方式加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热水是否能够 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对于实验方法,学生知道要通过对比实验才能得出 结论,但是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学生不是非常的清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学生在观察的时候, 根据不同时间下, 水中的食盐是否已经溶解来进行记录。 还没有溶解的,下面打,

22、已经溶解的,下面打。 7 2.表格中“我的发现”一栏,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食盐溶解之后,再根据现象 填写。 7.7.混合与分离混合与分离 【教材简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 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 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 现这种现象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 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 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 行思考。通过实际的

23、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 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 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 发三个实验活动。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 子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 乏概念

24、。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 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 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 联系生活实际。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 交流后,修改补充。 8.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 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 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 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

25、然界“物质循环” “变化可逆”的概念。 8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 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 间相互转化等。 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以及微观粒子 (电 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断地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证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 对于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知道了物质之间的一些变化是可逆的。而本节 课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水和纸、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

26、比,实 际上是让学生对物理变化本质进行对比理解。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 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 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 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 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 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

27、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 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 生活实际。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观察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2、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及记录后,学会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注 重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空气空气 1.1.感受空气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 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 被压缩等,同样也

28、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 9 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 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 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 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 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

29、气与石头和水 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 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 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 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 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2 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教材简析】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 “空气” 单元第二课, 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

30、生认 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 “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 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 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 探索版块, 包括压杯入水、 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 通过研讨活动, 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 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 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认

31、 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 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 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 10 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手册中的三个图中,分别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在杯内画出水位,边观察边 画图,培养学生如实记录的习惯。 2.

32、图下方的解释,需要学生在实验观察结束后归纳填写。 3.3.压缩空气压缩空气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石块、水等一般的物体一样, 能占据空间。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 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 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解释。 聚焦环节通过提出对比问题,让学生迅速把问题聚焦到后面要关注的核心概念 上,特别是本课需要关注的问题空气的压缩。 探索板块, 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 比较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

33、伸, 而水不能, 并且发现压缩的空气有弹性这一特征。 通过探索活动, 学生会发现装有水的注射器, 活塞不能被拉动,而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很容易向下压和向上拉,并且被拉动 的活塞在手松开以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认识到可以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可 以改变,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拓展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利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应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水单元以后, 学生对水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在本课所用到的材料中, 对于像塑料袋这样的容器学生比较熟悉,知道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手指按一按,塑料 袋会挤压变形,但是对于像注射器这样的硬质容器,学生不太接触

34、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刻度的记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 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现象说明,需要学生对实验现象经过加工之后,再总结得出。 4.4.空气有质量吗空气有质量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感知过空气,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之后对空气是 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的一课。 要让学生用 “质量” 一词替换学生常说的 “重量” 一词,但不需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质量。 11 本课先提问学生“空气有质量吗?”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空气究竟有没有 质量,学生一定能想到用一年级

35、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用过的天平,让学生思考 论证空气有没有质量的具体的方法,并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影响天平测量结果可靠性 的因素,经历探究论证的过程。也可以对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工具能够帮 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 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 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 己想法的机会。 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本课主要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

36、 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中 6-7 页的 1、2、3 步就是学生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看着活 动手册边做实验,既可以提醒学生下一步该干嘛了,也能及时把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第二步中把充入空气的皮球放回左盘后天平如何变化?学生观察后画下简图, 主要能反映出天平如何倾斜。 3.第三步中填写让天平重新平衡加入绿豆的数量,这些绿豆的质量就相当于充 进去的空气的质量,也是从绿豆的数量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大小。 4.再重复做一次,记录一次。 5.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材简析】 上节课,学生通过探

37、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 直观了解了 20 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 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 作为参照物去测量 20 筒空气的质量, 希望学生通过对比, 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 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

38、豆的 质量 (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 , 感受到了空 12 气有多重。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 100 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同 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 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填空,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 良好的记录习惯。 2.这份学生活动手册,既要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也要作为一份班级汇 总表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对所有学生(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3.表格中要填写打入的空气“筒数”

39、 ,不一定要 20 筒,可多可少,关键需要根 据打气筒的大小和气密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数量,教师要提前做好“下水实验” ,以 便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 6.6.我们来做“热气球”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 能占据空间, 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 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 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 “热气球” , 让学生对 “热空气会上升” 的现象形成感性

40、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 空气下降。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 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 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 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 “运动” 、“热” 的内容:“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 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 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

41、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 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 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13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 3 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加热前,塑料袋不遮挡 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 方,比如:袋子飞到

42、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想到画 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7.7.风的成因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 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 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 “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这一现象, 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 “风” 。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

43、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然后,聚 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 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 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 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 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 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

44、因建立联系,对三 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 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注意 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4 8.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 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的家园, 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深入地了解空气与 动植物以

45、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本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 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 来。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 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 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分析】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直接运 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又特别多,传统 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 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 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

46、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 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天气天气 1.1.我们关心天气我们关心天气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 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好的天气给生活带来便利,恶劣的天气常常会给生活带来麻 烦,甚至带来灾难。 聚焦板块,全班交流“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活动,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基 础上,回忆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天气,他们也许对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厌恶的 天气印象很深,他们也许对某几次特殊的天气还记忆犹新。这部分活动就是让学生 充分发表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第

47、 41 页上的插图提示了“同一时间、不 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以了解天气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探索板块, 明确了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新的概念,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视角去认知天气现象。 通过“台风” 、 “暴雨”两幅插图,引发学生交流“我们知道哪些会带来灾害的 天气呢?”使学生意识到天气总是不断变化,了解天气的变化很重要。那么,科学 家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呢?教科书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拓展板块,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们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 15 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学生们可以

48、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的特征, 用简单的文字、简图来做记录。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驱动整个单 元的学习,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发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 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 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天气特征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来判断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 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期待着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提高他 们的生活质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要求学

49、生观察、记录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由于版本关 系,活动手册中只提供了为期一周的记录样表。老师们可以自行制作一个更长时间 的记录表,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4 人为一个小组,每人记录一周,单元结 束时,做成小组完整日历。记录形式相对灵活,可以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也可以用 符号来记录,记录的内容最好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四个方面进行,条件允许 的学校,还可以增加 pm2.5 指数、舒适度指数等方面的内容。 2 2. .认识气温计认识气温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 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 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 “气温” 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 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 ,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 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 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 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 温的常用单位是“” ,读作“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三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