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651162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承天寺资料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1.作者简介苏轼(103

2、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唐宋八大家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

3、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元丰六年(1083)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知识积累PPT二、初读感知(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

4、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 古今异义(四) 文言句式三、精读赏析1.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第一层: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一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2.结合第一层的叙事部分,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3.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

5、什么变化。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月光积水;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这空灵的境界,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四、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未寝”中的“亦”。“念”字,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概,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

6、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个问句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的自宽自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资料链接】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

7、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的景致时感概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美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

8、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心理:自豪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理由:从“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美景中得到乐趣。自嘲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空闲而无所事事的人,表现了作者被贬的悲凉落寞。理由: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而这篇文章是在他被贬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他比较失意,所以赏月“闲人”的自得,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3.多角度比较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不同之处。【学法指导】

9、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将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五、课堂小结1.结构梳理2.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陶弘景将自己对清静生活的渴求寄托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山水,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轼与友人欣赏月夜美景,微妙复杂的心境交错其中,即使身遭贬谪,依旧闲适乐观,显示了他在逆境中的旷达与对自己精神

10、世界的自得和坚守。这两位文豪告诉我们,人生失意时不要沉沦,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低谷,在山川大河、日月星辰中寻找平静,做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六、拓展延伸1.苏东坡名号的由来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苏轼仰慕唐代诗人白居易,当年白居易被贬谪到忠州时,也曾在该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不少闲适诗,其中的步东坡中有如下四句:“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因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2.赏析诗歌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前六句借景抒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j),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皓(ho)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摇曳,发现了浣女、渔舟。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