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653702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科教科版版一一年级年级下下册册科学科学 备备 课课 参参 考考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 体开始,引导学生在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较发现物体的一些基本特 征,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 性、硬度等,并运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体打 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要让学 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2、还是存 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 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尝试用一些具体词汇描述物体,帮助教师了 解学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选择玻璃球、螺帽、乒乓球、橡皮、海绵、塑料杯、木块、卡纸中 的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比较,并在比较中,从颜色、气味、轻重、软硬、粗糙光 滑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记录。 研讨板块,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形成共识,什么是有序地观察,有序的观察可以 观察物体的哪些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述 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

3、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比如描述铅笔盒,较 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 。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所以在这 节课中, 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 其次, 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 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征。所以本课 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意识、有序地进行观察和表 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观察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可以提前剪好活动手册中的词汇。有条件的可以用不干胶纸打印相关词汇。 3.本课中完成“颜色、气味、光滑度、轻

4、重”等特征记录即可; “形状、是否透 明、是否流动、是否可见”在后续的第 3-7 课中添加。 2 2.2.谁轻谁重谁轻谁重 【教材简析】 谁轻谁重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中的第 2 课。首先通过 问题聚焦,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调动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掂一掂、 抱一抱、用秤称、用天平称等等。学生通过预测、掂量、称量,层层推进,感受到 借助工具进行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使用回形针是为了统一称 量单位,当多个物体进行轻重比较时,容易获得具体的数据,便于比较。教材通过 同一材质、不同大小的橡皮,同样大小、不同材质的塑料块和木块的呈现,初步渗 透同一材质的物体,体积越

5、大质量越重,体积越小质量越轻;不同材质大小相同的 物体质量不同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孩子们自然地进行着物体重量的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比如结合跷跷板这项活动,能够比较出两个孩子的轻重;去超市买水果时用电子秤 测量。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既有事物之间互为参照物的比较,也有借助测量 工具的精确测量。他们获得的比较结果既有一种相对的结果,也有一种标准化测量 的结果。 因此, 本节课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 以及明确借助测量工具的优越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 2 页 1.表格中的预测结果、掂量结果、称量结果需要教师统一是从轻到重标序号或

6、者从重到轻标序号。 2.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3.认识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材简析】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达到 这个教学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 状等。所有物体都有质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 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 认识。 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到物体具有质量这一特征, 这节课将借助对 “摆放” 这一研究活动,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形状。为了让学

7、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科书对 “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体化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体放进盒 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 3 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 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乒乓球) ,让 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方式的影响,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空间 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 ,让学生关注物 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方”的方式 产生影响。 尽管对难度进行了控制,但对一年级来说本节

8、课的活动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 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和有趣有挑战的“情境”来开展学习活动,并需 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有效而具体的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 形、三角形、圆形等,但对于这些形状的特点描述以及在实物中的辨认还需要进一 步巩固。因此在这一课前,需要学生对这些基本平面的特点进行描述,并进行规范 命名,为在盒子中如何放置的活动做好铺垫。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形状”这一特征作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 在平面形状上,要认识立体的形状(球形、正方体、立方体、六边形等) ,并发现这 些不同形状的不同特点对于占据空间

9、的影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对配套的活动记录进行了如下改动: 2.每种物体在“泥坑”里铺一层需要多少个? 4.4.给物体分类给物体分类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颜 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 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述 是简洁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办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了多 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方形、 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不同的橡皮、螺母、 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

10、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头、金属 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并有结构的 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面 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 对于同一属性, 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 4 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 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以把同 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孩子,面 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独自占有个别材料的

11、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应该把所有 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个过程不仅是 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 习惯。 2.建议在分类方法后增加一个() ,里面可以让学生写分类所根据的特征。 5.5. 观察一瓶水观察一瓶水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5 课,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观察 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学习观察和描述一瓶水。本课主要分为三 个活动: 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

12、木块的不同; 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 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 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的特征。教材在活动 1 选取乳白色洗发液 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 2 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 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瓶中的水。 “水有什么特征呢?”点明了本节课的研 究内容,也指向挖掘学生对水的特征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观察瓶中 的水和洗发液的特征。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与这个瓶中的水类似的

13、物体的形状 会变化,不固定” 。活动二把水和洗发液与木块做对比,通过这项对比观察活动,会 发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这里隐含着把水和洗发 液归为一类, 把之前像小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的思想。 流动是液体的典型特征, 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 研讨板块聚焦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水的特征”上。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方 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 中水这样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教师应把颜色、气味、 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词汇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5 【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

14、量、形状、颜色、材料 等方面的不同。在第 4 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 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 步的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 后面认识空气的特征做必要准备。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所以第一课第一页的物体特征表内水的填写可 以使用 p15 的贴纸上的关键字成表格 6.6.它们去哪里了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简析】 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的 变化过程。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

15、有 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第一 个活动是“聚焦环节” ,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注到盐、 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三种物质进 入水中的状态” , 这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 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第三 个活动是“研讨环节” ,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 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 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学习内

16、容提供感性 认知基础,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奠定基础。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 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 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 ,会运用该词汇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 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 入水中会慢慢“溶化” ,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 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 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

17、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 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的填写表格太小,建议打印实验记录单给学生画图记录。 6 在我的发现一栏中,能溶解的是食盐和红糖,不能溶解的是小石子。 拓展活动, 油放入水中的变化, 可以由老师提出家庭实验, 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油放入水中和水放入油中, 量的多少可以是一滴油或一滴水, 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现象。 7.7.认识一袋空气认识一袋空气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通 过前 6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初步的

18、观察和研究,学生也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对一袋空气进 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发展学生对气体的认知。 聚焦板块: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样的物体?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摸到物体 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空气” ; 探究板块:感受空气。通过提供生活中常见且有结构性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开展 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体验我们周围是存在空气的。空气虽然无法 直接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其他物体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研讨板块:空气的特征。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对空气的 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客观描述,运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

19、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拓展板块: “我们周围有空气,那水中是否有空气呢?” ,让学生关注生活,引 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空气。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气体 的典型代表。通过前 6 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慢慢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物体,能用一 些方法和适当的词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然而, 空气无颜色、 无气味、 无味道、 透明、无固定形状等特征,学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的原有 体验和认识相对较少,这将成为“空气”相关教学中的难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实验中,学生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通过本节课的学

20、习,在活动记录手册第 1 页中,对空气的特征进行记录和整 理,并与木块和水的特征进行对比。 7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动物动物 1.1.我们知道的动物我们知道的动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教材设 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 ,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 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 探索;二是“探索: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 ,这 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 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 三是 “研讨: 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

21、,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 一起分析归纳动 物的共同特征, 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 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 认识。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 初步知道如何观察、 比较、 记录、 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 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 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活动手册

22、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主要在两个环节使用。第一是探索板块中的“画一画小组观察 的动物” ,是以画图的形式记录小组的观察结果。画图前教师要做好指导,比如先画 什么再画什么等。 但是 学生活动手册 比较小, 作品展示时学生可能会看不清楚, 所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用更大的纸张重新制作,以 便于汇报交流时的展示。第二是拓展活动板块中的“用橡皮泥做一个动物模型” ,活 动手册中举出了三种动物模型的做法,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指导学生制作 动物模型的做法,也可以以此为例,观察别的动物,制作模型。 第第 2 2 课课 校园里的校园里的动物动物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中,教材将学生

23、的注意力从备受关注的大型动物转移到了比较熟知的小 动物。本课就是引导学生把探究的目光聚焦到最熟悉的学校和身边的动物上,主要 通过寻访活动了解校园里有哪些小动物,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体 悟小动物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 本课的聚焦板块运用回忆的方法,一起来说说秋天的校园里会有哪些动物,并 8 提出观察方法和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探索板块,主要是像科学家那样带上工具去 寻访和观察校园里的动物,并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运用画画的方法进行记录。研 讨环节中, 引导学生交流与反馈观察到的校园动物, 并注重动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性。 【学情分析】 以校园作为探究活动的场地,学生已经在校园里的植物一

24、课中有过亲历, 并且在探究校园植物的过程中无意间接触到了生活在校园里的动物,甚至表现出比 研究植物更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兴趣的驱使下,在已有经验的保障下,学生对于 校园动物的寻访和探究,一定会改变他们原有对于校园动物那些零碎的、不成结构 的认知,从以前只对校园动物的身体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转移到对校园动物结构特点 与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体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发现的校园动物画下来,不用画得很像,只要显示主要特 征就行。 2.找到什么动物才能画什么动物,不能为了显得比别人多而画上没有发现的动 物。 3.可以在每个格子的右下角标上发现同种动物的数量。 4.最下面的填空是

25、统计一共发现了几种动物,指向动物的多样性。 3.3.观察一种动物观察一种动物 【教材简析】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一些小动物进行细致地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 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 起生命体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不过从一般情况来看,选取 常见的蜗牛作为观察对象比较合适。 本课的聚焦板块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探 索板块主要分为蜗牛的身体特点、 应激反应和运动三大方面。 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 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利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蜗牛的反 应;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

26、察蜗牛的运动。最后通过研讨板块,使学生认 识蜗牛身上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拓展板块 通过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 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 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对于蜗牛 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并不是非常熟练,需要教 9 师指导学生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虽然已经经历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一年级学 生的文字能力还是非常有限,教师依旧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利用画图记录观察所得。 在科学情感上,

27、 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动物观察的浓厚兴趣, 学会细致观察、 交流倾听, 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利用活动手册,学生将按照左侧提供的方法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我们会 发现左侧提供的方法是比较抽象的简笔画,所画蜗牛只是具有大致的形状。在教学 中,对于能干的小朋友可以用箭头和文字简单介绍蜗牛身上有哪些结构,边观察边 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拓展活动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让学生尝试实验,他们将发 现得更多。 4.4.给动物建个“家”给动物建个“家” 【教材简析】 要更多地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建个“家” ,这实际上 是给蜗牛营造一

28、个栖息地。通过建“家”养蜗牛,促进学生继续观察蜗牛,了解蜗 牛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 本课聚焦板块明确指出建个“家”是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观察蜗牛,加深对动 物的认识。通过“家” “生活需要”等拟人的表述方式,引导学生将人的生活需求作 为参考,更好地从动物的需要出发思考蜗牛的需要。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讨论“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收集学生对蜗牛生活环 境的原有认知。通过亲自给蜗牛建个“家”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发现一些关于蜗牛的趣事。 研讨板块,通过“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我们有哪些有趣的发现”两个问题的 讨论,知道蜗牛要生活在适宜的栖息地中,并在栖息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9、【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 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 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形成。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他们对于这些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碎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亲自给蜗牛建 个“家” ,亲自饲养观察蜗牛,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知。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手册中的第一部分“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 ” ,可以让学生在充 分讨论、整合想法,完成班级记录表后进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示学生要尽量 从蜗牛的生活需要出发给蜗牛设计一个 “家” ,

30、可以采用图片加文字序号的方式表示 建“家”的顺序。 10 2.活动手册中的第二部分“观察蚂蚁进食并找到它的家 ”,教师需要激发学 生观察兴趣,特别要强调课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找找鼠妇、蚯蚓的 “家” 。 5.5.观察鱼观察鱼 【教材简析】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主要的观察对象是陆生动物,在本课中学生将开展 对水生动物鱼的观察。鱼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 们的形态与之前观察的蜗牛有着较大的区别, 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 如鳍、鳃等,这既是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动物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直接 表现。 聚焦板块通过“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问题,引

31、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 特点进行观察探究。探索板块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运动和呼吸三大方面。通过 观察鱼并将鱼画下来,发现鱼的身上覆盖着鳞片,长有鳍和鳃;认识鱼的运动主要 是靠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的嘴为什么会不停地一张一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 样呼吸的。除了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以外,还要了解鱼的骨骼,初步认识鱼作为脊椎 动物的主要特征。研讨板块要学生知道鱼生活在水里用鳍运动,用鳃呼吸,它们的 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从而引向单元的核心概念: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 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学情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学生对鱼有一定的认识基 础。本课的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

32、上展开的,学生通过观察鱼的身体结构,认识各 部分的名称,借助“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的交流,很容易就能知 道鱼的运动跟鳍有关,但是鱼靠什么呼吸还只是一个猜测,如何利用实验的方法来 证明自己的猜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当学生静静观察鲫鱼后, 让学生将鲫鱼简图画在活动手册第 12 页上。 对于能 干的小朋友还可以用箭头和文字简单介绍鱼身上有哪些结构,边活动边记录,培养 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后续的拓展活动,需要让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画同一条鱼,也可能会有不同 的样子之后,再进行尝试。 11 6.6.给动物分类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这是本

33、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 5 课形成一个完整的动物单元的内容体系,特 别是与第 1 课构成前后相互呼应的关系。教材第 1 课通过说说、画画动物的特点, 暴露学生对动物共同特点的前概念。这一课学生将再次回顾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根 据动物的特点进行分类,了解分类的方法,初步认识“分类”在研究动物活动中的 重要性。当然,分类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分类,实际上是为了更 多地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多角度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最后 “单元总结” 部分,需要学生回忆植物的共同特点,然后结合对动物“生命体特征”的认识,初 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

34、历了科学观察、描述、记录动物的过程,他们对 部分动物个体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头脑中的 动物形象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纯经验层面上的个体认知,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对动 物的认识进行综合梳理。 “分类” 方法的使用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去识别了 解更多的动物,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没有书写动 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学习分类。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确定一种分 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把编号写到圆圈里,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给动物分类后, 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用“有没有 ” “会不会 ” “是不是 ”等记录。鼓励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第二部 分是拓展活动, “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 物,让学生到自然水域中去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以让家长帮忙去菜市场买来 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或田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 类标准归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教科版(2024) > 一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师备课参考.docx)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