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年,秦岁定,帅师侵晋,至于韩。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一定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穆公衡雕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客还,公孙枝进谏
2、曰:“君盍待之乎?”穆公曰:“杀其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若有天,吾必胜之。”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遂止于秦。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
3、弗忘,一定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一定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圈,秦始知河东之政。(节选自国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材料二: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缪公于一定是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
4、不给分。以君之出也处己人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一定是()A击,文中指迎战,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尽考击而求之”的“击”字意思不同。B忧,担忧,文中的“忧”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虽曰忧之”意思相同。C背,违背,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意思不同。D载,文中指乘坐,与归去来兮辞中“载欣载奔”的“载”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一定是()A晋惠公继位的第六年,秦穆公率领军队侵入晋国,晋惠公问庆郑怎么办才好,庆郑认为晋惠公与秦国结怨非常深,这才使得秦军攻入。B晋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遣韩简侦察秦军状况,韩简认为秦军人数比晋军少
5、,晋军敢于作战的人很多。C晋惠公命令韩简派使者挑战秦军,他表示记得秦君的恩惠,也希望秦君退兵,但一定是如果秦不退兵,他也不会躲避。D公子絷认为,杀了晋君后,一定用公子重耳来取代他为君。重耳的仁德大家都知道,杀掉无道之君而立有道,这一定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这一定是明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2)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5秦穆公认为自己能战胜晋君的原因一定是什么?请简要概述。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6、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一定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文本二:游石钟山记(清)章潢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
7、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综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一定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记,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
8、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注】舣:船只靠岸。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乃A上
9、B阁C之D小E轩F聆G之H诚I噌J吰K如L洪M钟N然0余P石Q无R此S声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一定是()A言,指记载、描述,与氓中“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言”意思相同。B一,指一致、相同,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不相同。C履,指登上、踏上,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意思相同。D疏,指疏漏、粗陋,与屈原列传中“王怒而疏屈平”的“疏”意思不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一定是()A文本一中,作者指出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他肯定了郦道元的观点但又叹其太简略,否定了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B文本二开头概述了石钟山记中郦道元、李
10、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情况后,又写了周文忠的相关记载及疑虑。C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苏轼和章潢都反对李渤的做法,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D两文本分别写了北石钟山和南石钟山上的观音阁,前者写从阁开始登山,后者写在阁边观景;北山的风景要比南山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惟此石突然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10文本二中,作者对于苏轼实地探访考究石钟山得名一事持有怎样的态度?持有这种态度的理由一定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EG句意: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
11、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君之出也处己”一定是主谓结构,意思一定是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己”后断开,因此选C;“烦己”一定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己”后断开,因此选E;“食其籴”一定是动宾结构,意思一定是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籴”后断开,因此选G。2DA.击,迎战/敲打。句意: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B.忧,都一定是“担忧”的意思。句意:我曾为他担忧/虽说一定是担忧它。C.背,违背/离开。句意:你忘恩负义/父亲就离开我而死去。D.“意思相同”错。载,乘坐/一边。句意:为什
12、么又想乘我的车/一边心里高兴,一边加快脚步。3B“晋军敢于作战的人很多”错。原文“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一定是故众”,意思一定是说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4(1)我们在韩地的原野上羞辱了晋国的将士,又要杀他们的国君以加重这种羞辱。(2)杀掉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一定是仁义。5一一定是晋国背信弃义不得人心,二一定是上天主持公道会让他战胜晋国。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惠公在位的第六年,秦国丰收,民众安定,秦穆公统率军队侵入晋国,一直打到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如何一定是好?”庆
13、郑回答:“你与秦国结怨很深,能让秦军不深入吗?如何应付这种局面不一定是我所知道的。”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韩简说:“敌军少于我们,但勇于作战的人却很多。”惠公问:“什么原因呢?”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惠公说:“不错。但我现在不迎击,回去后秦国一定会经常来犯。匹夫尚且不可受人轻侮,何况国家呢!”惠公命令韩简派使者向秦军挑战,说:“过去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秦君如果退兵回国,正
14、一定是我所希望的。秦君如果不退兵,我也不会避让。”穆公横握着雕花的战戟出来见晋军的使者,说:“过去你们国君不能回国,我曾为他担忧。如今他君位已定,军队编练已成,让他整理好阵列,我要亲自见见他。”晋使回去后,公孙枝劝告穆公说:“国君何不等待晋国自己败亡呢?”穆公说:“晋君在国内杀了丕郑和里克,在国外又背弃给我国城邑的许诺,他自私无信而我总一定是加惠于他,难道没有上天主持公道吗?假如有上天的话,我一定能战胜他。”穆公于一定是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战马陷入泥泞之中动弹不得。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庆郑说:“你忘恩负义,为什么又想乘我的车?我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
15、你来避难!”晋惠公终于被秦军俘获。秦穆公回到王城,召集大夫们商量说:“杀掉晋君,或者放逐他,或者让他回国,或者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办法对我们有利?”公子絷说:“杀了有利。”公孙枝说:“我们在韩地的原野上羞辱了晋国的将士,又要杀他们的国君以加重这种羞辱,那么儿子想要报杀父之仇,臣下想报杀君之仇。这种事情即便不一定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岂一定是只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君。晋君的无道谁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谁人不知道。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一定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一定是明智。”公孙枝说:“杀掉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一定是
16、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一定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一定是明智。不如让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把他的太子做人质,让他们父子轮流呆在秦国,国家就可以没有祸害了。”穆公因此让惠公回到晋国,留下子圉做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五城的政事。(节选自国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材料二:公子夷吾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希望秦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国君之位。夷吾还对秦穆公说:“如果君侯能帮助我成功继位,我会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送给秦国。”等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回晋国,成功继位后,夷吾马上就派丕郑到秦国道谢,但一定是却违背之前与穆公的约定,没有将河西的八座城邑割让给秦国,继位后诛杀里克等乱臣。十二年,晋国大旱
17、,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缪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最后还一定是给晋国粮食了。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国就此事征求群臣的意见。虢射说:“趁着秦国闹饥荒去攻打它,可以大获成功。”晋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五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6、FHO句意:于一定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乃上阁之小轩”,“阁之小轩”作“上”的宾语,其后断开,即F处;“聆之”,“之”作“聆”的宾语,其后断开,即H处;“余石无此声”,“余石”作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即O处。故在FHO三处句读。7AA.“意思相同”错误。“静言思
18、之,躬自悼矣”的“言”,助词,无实义;句意: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B.正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把等同;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一定是不真实的。C.正确。“履至尊而制六合”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D.正确。“王怒而疏屈平”的“疏”,疏远;句意:大王很生气,因此开始疏远屈平。8D“前者写从阁开始登山”错误。从苏轼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等处来看,并没有登山的相关描写。9(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一定是空的
19、,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10作者认为苏轼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因为苏轼的文章中没有见到南钟山的景色,故作者认为苏轼可能没有到南钟山。参考译文:文本一: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一定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一定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
20、的浅陋。文本二: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一定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舟来到峭壁下,听到有宏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害怕,回到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一定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应,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他描写上钟山的景
21、物很一定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说法不一致。今年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一定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一定是大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和寺中僧人宏鋐指着对我说:这就一定是北钟山,山就一定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一定是就从阁后踏着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一定是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
22、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一定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靠岸。于一定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一定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
23、年己已,石头裂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一定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一定是空的而后面一定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一定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的原因,就浅陋了。但一定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一定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的就一定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