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清单第一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目录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 9 页 共 128 页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类型1. 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星云、流星体、彗星、行星、卫星等,连同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2. 天体分为天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3. 判断天体:(1)一看位置:看其是否位于地球或某一天体的大气层之外,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地面上的物质和在大气层中的物质都不是天体。(2
2、)二看实质:看其是不是宇宙间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现象。如流星只是一种现象,而运行在行星际空间中的流星体才是天体。(3)三看运行:看其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立运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二、天体系统1.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 层次:3. 判断天体系统:(1)判断天体能否构成一个天体系统,一般要从以下两点入手:至少有两个天体(如地球和月球);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判断天体系统级别的高低,主要看其规模。例如,地月系由一颗行星和一颗卫星组成,级别低于由一颗恒星、八颗行星、众多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的太阳系。三、太阳系中的
3、八颗行星1. 行星分类(1)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3)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2.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公转轨道和木星公转轨道之间。3. 行星的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特点。4. 除金星外,其余七颗行星自转方向都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四、地球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条件1. 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这是因为地球具有独特的自身条件,即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五、月相变化的原因1. 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球围绕地球
4、公转,并同时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2. 月相的变化规律(1)上半月:月亮亮面在西;亮面逐渐增大,从看不见到最大;傍晚时刻月亮位置从西向东移动。(2)下半月:月亮亮面在东;亮面逐渐减小,从最大到看不见;黎明时刻月亮位置从西向东移动。(3)总体上,月相的变化规律:由缺变圆,再由圆变缺。(4)当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时,地球会遮挡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出现月食现象(农历十五或十六)(5)当月球位于日、地之间时,月球会遮挡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出现日食现象(农历初一) 六、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1. 外部条件(宇宙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八颗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
5、条件没有明显改变。2. 内部条件(自身条件)(1)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2)存在厚度适中的大气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3)地表温度变化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4)存在液态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适宜。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 000 K2. 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称为太阳辐射。(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3)组成:按照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总量的50%集中在波长较短(0.4
6、0.76微米)的可见光部分。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有利影响:影响地球环境: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影响人类社会:提供生产、生活中的大部分能量(风能、太阳辐射能、化石能源等)(2)不利影响:过量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安全4.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总体上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5.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1)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太阳能发电的两种主要形式就是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光伏发电可以直接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即光到电的转化;而光热发电需要先把光转化为热,再把热转化为电。6.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1)直接利用:光热
7、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光电转化(光伏发电)等(2)间接利用: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生物质能(沼气、秸秆、薪柴等);风能;水能等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会扰动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现象。(2)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产生灾害性影响。三、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状况1.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其中,总量最大的是青藏高原,总量最小的是四川盆地。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 纬度位置:纬度位置主要是通过影响
8、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来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从全年来讲,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全球的太阳辐射强度也表现出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 天气状况:若天气晴朗,云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3.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4.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5. 大气的透明度和大气的污染程度,也可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五、分析和判断太阳辐射强弱的方法与技巧1. 分析对比两地或多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大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若各地纬度差异较大,纬度低的太阳辐射强,则
9、说明纬度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若纬度低的太阳辐射弱,则说明主要影响因素不是纬度因素,而是其他因素。(2)若各地纬度相同或相近,而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则不要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应主要从海拔、天气状况等因素分析对比。(如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若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则要优先考虑海拔因素的影响。若各地海陆位置差异较大,则优先考虑天气状况:一般而言,沿海地区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内陆地区降水少,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强。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 地层和化石(1)地层的概念: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地层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3
10、)地层的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4)化石的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2. 地质年代表: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就是地质年代表。二、地球的演化历程宙代纪主要生物演化矿产环境变迁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一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近纪哺乳动物时代古猿出
11、现,灵长类出现,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繁盛,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主要的成煤期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出现,两栖动物繁盛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重要的成煤期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石炭纪泥盆纪鱼类时代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两栖类志留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硬壳动物出现早古生代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一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寒武纪
12、宙代纪主要生物演化矿产环境变迁动物植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冥古宙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三、化石为什么能够解释地球的演化历程1. 化石的形成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生活过的遗迹或死亡之后的遗体,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
13、部分如外壳、骨骼及周围的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2. 应用: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生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其生活环境及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推断生物的进化过程,等等。3. 通过化石,追溯古生物的演化历程及其生存环境(1)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生物由原核生物(如蓝细菌,能制造氧气)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大气从无氧环境变为有氧环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2)古生代(距今5.4
14、1亿年2.52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此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早古生代动物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低等的植物(蕨类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3)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此时期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是主要的成煤期。(4)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其中第四纪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
15、替变化,现在地球处于温暖期。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人类出现。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 地震波的分类(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 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利用地震波,可以发现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如下图所示:(1)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其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2)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其是地幔
16、与地核的分界面。(3)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最厚达70千米。(4)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5)地核: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2.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3.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4. 大气圈、水圈、生
17、物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三、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1. 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区别(1)含义不同纵波指媒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横波指媒介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2)特点不同纵波是推动波,先到达震中,使地面上下震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后到达震中,使地面水平晃动,破坏性较强。(3)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4)通过的介质不同: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而横波仅能通过固体。(5)在不连续面以下的变化不同:纵波在莫霍界面以下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以下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在
18、莫霍界面以下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以下完全消失。2.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达6 300多千米,很难通过直接观察、打钻孔或者其他常规方法将地球的内部结构研究透彻,因此科学家选择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一般来说,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同,地震波穿行时速度也会有所不同,通过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就可以判断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四、如何正确区分岩石圈和地壳?1. 地壳和岩石圈的不同点(1)概念不同:地壳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之一。而岩石圈不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的一个圈层
19、。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故岩石圈的范围大于地壳;岩石圈和地壳的联系可以用公式表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厚度不同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到地面的部分。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地壳厚度的不均匀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千米,厚度比地壳大得多。它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
20、幔的顶部,由各类岩石组成。2. 地壳和岩石圈的相同点:岩石圈和地壳全部是由岩石组成的。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21年8月12日晚,英仙座流星雨迎来了大爆发。作为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数量稳定,流星速度极快,出现时间固定。英仙座流星雨的形成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有关,在每年7月24日到8月24日期间,地球轨道与该彗星轨道相交时,流星雨出现。据此完成13题。1关于流星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流星体是运行于星际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B流星雨现象不属于天体C未燃尽的流星物质落在地表不属于天体D月球表面可
21、以观赏到流星雨2流星发光的原因是流星体()A本身发光发热B受太阳照射燃烧发光C与地球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D反射太阳辐射3英仙座流星雨中的流星体()A是彗星运行至近日点时,表面物质升华形成的B是彗星靠近地球时,受地球引力影响形成的C与彗星属于同一类天体D是彗星撞击地球的产物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行,利用一些较明亮的天体将夜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称为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处的位置。据此完成45题。4下列有关星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恒星组成B由行星组成C由天体系统组成D由星云组成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星宿是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B星
22、宿彼此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C二十八星宿的中心天体是北极星D组成星宿的各天体没有直接关系行星冲日是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状态。堪称太阳系“大个子”的木星在2022年9月27日上演“冲日”这一天文奇观(下图)。读图,完成67题。6在地球上能够观察到冲日奇观的行星有()A水星、土星 B金星、土星C火星、土星 D金星、天王星7下列关于木星及木星冲日的说法正确的是()木星上可能存在大气木星可能有较多卫星木星地表温度比地球高冲日时木星更明亮,便于观察A BC D某中学生用披萨盒、铝箔、保鲜膜和黑纸DIY太阳能烤箱(下图)。将保鲜膜覆盖在盒子开口处,支起的铝箔能将阳光反射到盒中,使“烤
23、箱”像温室一样工作。据此完成89题。8如果将DIY太阳能烤箱进行改良并投入生产,仅从资源禀赋角度考虑最适合推广该产品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 D云贵高原9下列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与太阳能无关的是()A风电 B水能C石油 D核能如图示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Daniel K. Inouye太阳望远镜于2020年1月28日拍摄的第一张太阳黑子图像,预计太阳活动将在2025年达到高峰期。据此完成1011题。10黑子发生在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C日冕层 D太阳内部11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主要是为了避免()A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B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
24、常C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D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印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形成。下图示意西昆仑造山带附近岩石圈构造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图中代表莫霍面的是()A界线 B界线C界线 D界线13西昆仑造山带处()A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B岩石圈厚度分布均匀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和地幔之间D地势越高地壳越厚下图是某次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监测到的地震波传播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14甲、乙两地监测到()A段横波波速加快B段纵波波速减慢C段横波波速为零D段纵波波速减慢15此次地震,甲地()A烈度可能大于乙地B经济损失一定大于乙地C震级可能小于乙地D震源深
25、度一定小于乙地松属是现存裸子植物最大的属,约113种,是松科现代属中最原始的类群,化石证据表明松属在早白垩世之前起源于西欧。下表示意松属多样性地史演化。据此完成1618题。注:图中箭头表示自左向右种数及温度增加16关于松属植物及其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四纪全时段松属种数目最多B分布范围明显受到土壤类型的限制C松属种数目的演变呈渐增趋势D气温是其种数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17在全球松属达到繁盛的地质时代,最可能发生的大事件有()A人类诞生 B裸子植物繁盛C恐龙灭绝 D大量铁矿形成18古新世松属种数目急剧减少的原因可能是()A气温下降 B生物大灭绝的影响C人为干扰 D地壳大规模的下沉如图为新生代距
26、今36Ma(注:Ma指百万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类型百分比,图中显示主要森林类型比例变化。据此完成1920题。19图示时期()A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出现C恐龙开始灭绝 D被子植被繁盛20距今36Ma以来,我国西北地区()A森林比例逐年下降B始终以温带混交林为主C气候逐渐趋向湿润D曾经出现冷暖交替变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火星大气稀薄,常出现规模较大的沙尘暴。2021年5月22日,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抵达火星表面进行探测,当日凌期间(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两侧时),火星和地球间的通信会受到太阳干扰。下表是“火星与地球物理性质比较表
27、”。与太阳的距离质量体积公转周期/a自转周期/d表面大气平均温度/地球1.001.001.001.001.0015火星1.520.110.151.881.0365注:日地距离为1天文单位,质量和体积都以地球为1个单位(1)按照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物理性质特征,火星属于_行星。(4分)(2)与地球相比,说明火星表面大气平均温度较低的原因。(4分)(3)图中,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_,日凌期间火星所在位置为_(填序号),火星和地球间的通信可能会受到_、_等太阳活动的干扰。(4分)(4)据材料推测构成火星表面环境的主要圈层。(4分)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
28、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材料二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1)写出图中甲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简要分析甲地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6分)(2)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6分)(3)列举目前人类所利用的与太阳辐射有关的能源。(4分)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了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下图为博物馆内的一具恐龙化
29、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古地理环境。(3分)(2)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5分)(3)说出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10分)参考答案13.解析:第1题,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摩擦之后的结果,而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不会观赏到流星雨,D错误;流星体是太阳系内颗粒状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更大的则被称为小行星,更小的则是星际尘埃,A说法正确;流星雨进入大气层内部和地球表面,不在宇宙空间范围之内,不属于天体,B、C说法正确。第2题,流星体发光发热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摩擦生热燃烧的结果,C正确,B、D错误;
30、只有恒星可以发光发热,A错误。第3题,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彗星是由冰块和沙石组成的球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星会因太阳的热力而使表面物质升华,这些升华的物质就是日后的流星体,A正确,B错误;彗星属于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而流星体属于小天体,C错误;当地球运行的轨道与彗星轨道相交时,流星体受地球引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燃烧,而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们看到的流星雨,D错误。答案:1.D2.C3.A45.解析:第4题,据题分析可知,星宿是较明亮的天体,恒星能够自己发光,肉眼可见较明亮,星宿由恒星组成,A对;行星、星云不能发光,夜晚除月亮反射太阳光以外,其他肉眼基本不可见,B、D
31、错;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星宿并不一定是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C错。故选A。第5题,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星宿并不一定是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不一定是天体系统,A、B错;二十八星宿遍布天空,属于不同的天体系统,没有中心天体,C错;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利用一些较明亮的天体将夜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称为二十八星宿,因此组成星宿的各天体没有直接关系(如互相吸引绕转形成天体系统),D对。故选D。答案:4.A5.D67.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行星冲日是指地外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形成一条直线的状态”可知
32、,火星和土星都属于地外行星,因此可以观察到冲日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7题,木星属于巨行星,质量大,吸引力大,所以木星上有大气、也有卫星,正确;冲日时地球离木星近,看起来更明亮,便于观察,正确;木星离太阳远,获得太阳辐射少,温度低,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6.C7.C89.解析:第8题,仅从资源禀赋角度考虑,即应选择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结合所学可知,青藏高原由于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加上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A正确;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夏季降水多,多阴雨天气,导致大气对
33、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太阳能资源不如青藏高原丰富,B、D排除;东北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小,且夏季降水也偏多,太阳辐射也不如青藏高原地区丰富,C排除。故选A。第9题,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水能、风能是间接的太阳能,A、B错误;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C错误;核能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与太阳辐射无关,D正确。故选D。答案:8.A9.D1011.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第11题,极光是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不会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A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
34、异常,可能降水增加也可能减少,不是主要影响,B错误;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地面的风速,C错误;太阳活动强时,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会导致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D正确。所以选D。答案:10.A11.D1213.解析:第12题,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根据图中信息,界线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C正确,A、B、D错误。第13题,西昆仑造山带位于大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A错误;岩石圈厚度分布不均匀,B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C错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正确。答案:12.C13.D1415.解析:第14题,地震波速度变化是从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古登堡面速度增加,莫霍面之下为地幔,古
35、登堡面之下为地核,段横波波速、段纵波波速减慢,段纵波波速加快,在古登堡面附近段横波波速减小到零,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一般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此次地震,甲地靠近震中,烈度可能大于乙地,A正确,C错误;经济损失由多方面影响,不能只看震中距,因此甲地经济损失不一定大于乙地,B错误;震源深度甲、乙两地相同,D错误。故选A。答案:14.D15.A1618.解析:第16题,结合图示可知,第四纪并不是全时段松属种数目最多,更新世数量较少,A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壤类型与松属植物分布的关系,B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松属种数目的演变呈现波动增长趋势,而不是
36、渐增趋势,C错误;结合右图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松属植物的种数受到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D正确。故选D。第17题,结合图示可知,在全球松属达到繁盛的地质时代为第四纪的全新世,结合所学可知,第四纪属于新生代,人类此时诞生,A正确;裸子植物繁盛是中生代的事件,B错误;恐龙灭绝是中生代末期的事件,C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而不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A。第18题,结合图示可知,古新世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温度较高,并不是温度下降,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古新世之前刚经历了生物大灭绝,因此物种树木急剧减少,B正确;古新世人类还没有出现,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地壳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沉,D错误
37、。故选B。答案:16.D17.A18.B1920.解析:第19题,图示时期为新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错误;爬行动物出现于古生代,B错误;恐龙灭绝于中生代,C错误;新生代被子植被繁盛,D正确。所以选D。第20题,由图可知,距今36Ma以来,距今36Ma到距今28Ma期间森林以温带落叶林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且整体比例较高,距今28Ma20Ma期间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距今20Ma以来又以温带落叶林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说明图示时期,气候总体经历了冷暖冷的变化过程,D正确;森林比例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不是逐年下降,A错误;距今33Ma左右,以温带落叶林为主,B错误;森林的面积波动减
38、少,气候趋于干旱,C错误。所以选D。答案:19.D20.D21解析:第(1)题,火星物理性质与地球相类似。它们都是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因此把火星称作类地行星。第(2)题,读表格可知,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因此获得太阳辐射少一些;读表可知,火星质量和体积远小于地球,因此引力小,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所以平均气温要比地球低得多。第(3)题,读图可知,地球等行星绕太阳公转,显示为太阳系,为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由于火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因此排除;根据材料日凌期间(地球、火星运行到太阳两侧时),与地
39、球位于太阳同一侧,排除,所以日凌期间火星所在位置为。由于日凌发生时火星和地球间的通信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读图,当火星位于位置,而太阳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且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时,火星上发来的通信信号会受到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干扰。第(4)题,根据材料,火星大气稀薄,常出现规模较大的沙尘暴,由此可知火星表面环境的圈层有大气层和岩石圈。答案:(1)类地(2)火星距离太阳较远;火星质量和体积小,引力小,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3)太阳系黑子耀斑(4)主要有岩石圈和大气圈。22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特征分析,甲地年太阳辐射强,甲地日照时数是3 6003 800小时。结
40、合其地理位置判断甲地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因此晴天日数多,日照时间长,所以日照时数多。第(2)题,建设大型光伏电站一是需要太阳辐射丰富,二是需要充足的土地。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十分丰富。其次,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土地租金廉价,有利于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第(3)题,太阳辐射可以带来太阳能;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冷热不均,产生风能;太阳辐射可以影响水的变化,所以水能和太阳辐射有关;煤和石油均是由某些物质转化而形成,太阳辐射可以影响这些物质的形成,
41、最后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化为煤和石油,故煤和石油与太阳辐射有关。答案:(1)3 600小时3 800小时。甲地的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该地日照时数长,获得太阳辐射多,因而成为高值中心。(2)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荒漠土地租金低廉。(3)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石油等。23解析:第(1)题,在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跟海洋隔绝,在侏罗纪中期,四川盆地内温暖湿润,湖泊较多,植被繁茂,是恐龙的天然栖息地。第(2)题,石炭纪这一时期,其形成的煤炭储量便占据了全球储量的半数以上,裸子植物的出现则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
42、最初的材料。恐龙生活时代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第(3)题,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以古为鉴,展望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是: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答案:(1)高温多雨(温暖多雨);滨湖地区;植被茂密。(2)植被(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3)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地球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了解地球进化史,了解环境生态灾
43、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清单与测试卷汇编目录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 31 页 共 128 页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 现代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作用低层大气的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2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8%(变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
44、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同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3. 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二、大气的垂直分层三1. 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2. 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1)对流层高度:低纬度: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89千米。特点: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容易成云致雨;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气温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2)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特点: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存在臭氧层;水汽、杂质含量很少,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3)高层大气范围: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特点:气压低,空气密度小;气温从下到上先下降后上升;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三、为何各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同1. 各垂直分层的气温分布特点(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2)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