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714263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6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育星教育网整理审定育星教育网整理审定 为尽早满足新一年高考复习需要为尽早满足新一年高考复习需要,我们整理审定了这套我们整理审定了这套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含解析(含解析) 。 因因 2020新高考卷新高考卷、2020北京卷北京卷、2020上海卷一直未显示于网络上海卷一直未显示于网络,实在难为无米之炊实在难为无米之炊,故只好先行将故只好先行将 整理好的上传到网站,供师生复习之用。整理好的上传到网站,供师生复习之用。 本汇编格式规范本汇编格式规范,校对准确校对准确,可以直接打印可以直接打印,试题试题、答案答案、解析依次展示解析依次展示,方便教学方便教学。本汇编只供

2、本本汇编只供本 人教学使用,希望尊重我们的劳动,不随意外传。人教学使用,希望尊重我们的劳动,不随意外传。 考点考点 13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 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 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 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 也

3、,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 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 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 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 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 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

4、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 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 (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 到“仁民” ,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 ,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 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 (“泛爱众” )的精义 ; 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 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5、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 防老” ,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 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 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 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 ,一 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孝”之核心理念“仁爱” 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

6、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 “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

7、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 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 “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 B 项,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错表述有误, “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 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 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 ,就因 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 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 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 “孝”仍有其 家庭伦理意义;

8、 C 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 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 D 项, “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 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 ,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 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 ,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 故选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

9、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 “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 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 无疑是家庭伦理

10、中最重要的观念” ,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 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 ”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礼” ,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 ,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

11、干信息要点 ; 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 项, “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 基点,扩大到仁民 ,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 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而并没 有提到“自觉自愿” 。 故选 C。 (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 “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 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

12、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 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 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 早春图 的渊源, 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 画 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 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 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 )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 请求徽宗赏赐

13、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 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 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 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 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 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

14、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 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 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 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 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 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

15、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 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 ,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 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 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

16、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 “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根据第二段“宋神宗时期 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 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见,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 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C 项, “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

17、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 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 考” ; D 项, “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说“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 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 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但并未提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 ,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 价值。 故选 B。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

18、, 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 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 注的课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19、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 “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错误,应该是为了证明“实 物”不能等同于“原物” ,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 构这种原始状态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可见, “原物”要探究其原 始绘画形式、空间,而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些,以实例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 。 故选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 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

20、,只留意细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 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 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 组合和观看方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 ; 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 项, “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一 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

21、起展 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可见,美术馆的布展方式也有其转化的意义,会成 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 故选 D。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 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 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 是一个文章选本, “观止” 本于 左传 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

22、止矣!” 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 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 藻、 对偶、 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 称为古文, 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 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 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 国语到唐朝

23、末年的作品, 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 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 史散文曹刿论战 鲁仲连义不帝秦 ,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 ,反 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 ,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 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 ,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 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

24、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 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 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 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 鉴 ,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 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 李陵答苏

25、武书 ,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 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 所选史记 ,像伯夷 管晏 ,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 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 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 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

26、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 : 二是篇幅较为适当, 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 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 。 A 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其中“都有”表述 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 术性” , 第

27、三段谈到 古文观止 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 但并没有与 文选 进行比对, 所以说二者 “选 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 B 项,“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 : 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 “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 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 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 ,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 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 ,分类并不复杂。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

28、宋朝真德 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 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 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 于文章正宗” ,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 D 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 “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 ,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 ,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 后人伪托, 而 古文观止 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 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 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 答 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

29、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 C 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

30、从 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 ,都 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 故选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 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 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 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 ,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 准的变迁

31、史。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 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 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 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 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 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

32、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由“但”可知, 古文观 止无法证明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 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 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 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 可是演唱起来, 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 霸 王别姬 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

33、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 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 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 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 的, 不但要披沙拣金, 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 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

34、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 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 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 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 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 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

35、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 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 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 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 ,而且比 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 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 上音乐美

36、。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 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 B.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 D.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 对,做出判断。 D 项,“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错误,原文“

37、言之不足,故长言之”的意思是言语说话 不足以表达,所以用拉长声调歌唱来表达。而不是“旧诗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 故选 D。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语中存在的间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C.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D.诗歌朗通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

38、”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错误,是为了说明“诗歌具有音乐美” ;从第二 段“理由也许有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 楚”可见。 故选 B。 3.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 【答案】体现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做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向民族传统学习,借鉴“长言”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 干要

39、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从“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 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可见,首先要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从而进入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 他们长久受用不尽; 从“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而音律的形式 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是经过形象 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可见,其次,必须要

40、使诗歌 表达感情与音乐美达到统一,在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以自觉、有控制的音律对思想感情进行洗练、节 制和熔铸,从而达到思想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从“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 习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 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 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可见,还需要进行 实践,并向民族传统学习旧诗吟咏的方法“长言” ,用低徊往复的表现方式把握诗歌中的“意味”“气 势”“骨力”和“神韵” 。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 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 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 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 意防止要点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考点13 论述类文本阅读.pdf)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