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部编教材高中政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 (哲学理论知识哲学理论知识) ) 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追求智慧的学问 1.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 本义: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 产生:产生: (本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 (处理的关系:
2、 )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 作用: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 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 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3、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哲学 世界观世界观 区别区别 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 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形成不同: 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世界观自发形成的 特点不同: 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 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 觉的、简单化的 联系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误区】【误区】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认
4、为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世界观 方法论方法论 区别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联系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 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是相互影响或决定的关系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3.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
5、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知识具体科学知识 分类:分类: a.a.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 b.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如:经济、政治、法学、历史等) c.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揭示的规律:揭示的规律: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区 别别 哲哲学学 具体科学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揭示的 规律 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 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 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联系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 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防止两种错误防止两种错误 倾向:倾向: 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 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
7、化的世界观。 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涵: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 “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内容: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
8、题。 (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 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2.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
9、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 :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 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 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唯物
10、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 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b.合理性:合理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 c.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
11、是万物的“始基” (泰勒斯) 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即:自然科学中 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b.b.进步性: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 c.c.局限性: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 否认联系的多样
12、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性。 (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 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 d.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
13、能动性。 b.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c.c.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二不是 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 ,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唯
14、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 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 王等。 如: “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b.b.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 “心即是天”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 , “物是观念
15、的集合”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a.a.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 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 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b.b.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 “理在事先” , “理生万物” ,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16、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 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
17、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 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哲学上哲学上“两个对子两个对子”是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 的问题 哲
18、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是不可能的,二元论的实质偏向于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 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 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 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科
19、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 的必然产物。 直接理论来直接理论来源: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用联系和发 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 社会科学前提: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0、的理论、 人民的理论。 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 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
21、史观的统 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 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 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毛
22、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主要代表:主要代表:毛泽东 来源时代:来源时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精髓:精髓:实事求是 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 :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 、 矛盾论 、 论持久战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来源时代:来源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
23、征相结合的产物。 作用:作用: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6 作用:作用: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
24、界的物质性 1.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 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联系:A、
25、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 体的物质形态。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自然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 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
26、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 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3.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意识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 动
27、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 4.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5.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
28、 7 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 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 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9、联系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 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根源于物质。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决定物质。 二、运动的规律性二、运动的规律性 1.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
30、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强 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 【特别提示】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及物质载体(由低级到高级)【特别提示】具体物质形态的运动及物质载体(由低级到高级) 运动运动 物质载体物质载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 原子、分子、离子 生物运动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 生产方式 思维或精神运动 人脑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31、系。 【提示】 正确理解规律 是是 固有的固有的 本质的本质的 必然的必然的 稳定的稳定的 不是 臆造的 现象的 偶然的 异变的 举例: 喜鹊叫喜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价格升降 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 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
32、观性。 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8 “太阳东升西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 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 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总结:世界是物质
33、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 : 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也是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能动创造性创造性 目的性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自觉选择性
34、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 : 意识能动的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 客观事物。 (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误区误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35、意识来源于人脑。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中有什么,客观世界中就一定有什么。 意识的作用只表现为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 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
36、的理论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 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 3.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 【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37、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哲学依据: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 9 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 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
38、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 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 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原理内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 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
39、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是:矛盾的观点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联系的含
40、义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征:联系的特征: 特征特征 含义含义 表现表现 方法论方法论 普遍性普遍性 (不存 在孤立 的事 物) 任何事物都与 周围其他事物 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 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 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客观性 (不以 人的意 识为转 移) 联系是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
41、践的关系来说,可 以分为自在事物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人为事物的联 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 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真实联系,主观臆 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 的一个重要特征。 多样性多样性 (形式 不同) 事物的联系是 多种多样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 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 系和偶然联系等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0 【特别提示】【特别提示】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 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否定事物联
42、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三个角度全面理解三个角度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唯物论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 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认识论 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辩证法辩证法 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 2.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区别: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联系:联系:a.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离开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 会影响部分。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
44、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 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 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世界是永恒发展
45、的 1.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 断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事物: 含义: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为什么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什么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
46、容。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重要提示】【重要提示】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 化才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判断一个
47、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 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生活中的统一、相持、平 衡、静止、连续性、稳定性都属于量变) 。 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一种根本的、 显著的变化。 (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 变化指向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变化状态 变化结果变化结
48、果 量变量变 数量、程度 渐进、不显著(静止状态) 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质变 根本性质 根本、显著(运动状态)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向前的上升的 质变才是发展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图示法理清运动、变化、量变与质变、发展的关系。图示法理清运动、变化、量变与质变、发展的关系。 量变、质变的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观世界观(辩证关系辩证关系) 决定决定 方法论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反对 急于求成)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 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