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9 9课课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课 题 导 入 课 题 导 入 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白居易 苏轼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 人 简 介 诗 人 简 介 772772846846年,字乐天,号年,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
2、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诗魔”和和“诗王诗王”之称,有之称,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 作长恨歌卖炭翁琵作长恨歌卖炭翁琵 琶行等。琶行等。 白居易白居易 作 者 简 介 作 者 简 介 1037103711011101年,字子瞻,年,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北宋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
3、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 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居风格。代表诗作有比喻,独居风格。代表诗作有 花影饮湖上初晴后雨花影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题西林壁等。赠刘景文题西林壁等。 苏轼苏轼 作 者 简 介 作 者 简 介 自号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
4、自号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 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不多,以两首雪梅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不多,以两首雪梅 留名千古。留名千古。 擅长写绝句,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擅长写绝句,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卢钺卢钺 题题 吟吟 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 生 字 广 场 生 字 广 场 暮暮 庐庐 峰峰 侧侧 阁阁 降降 缘缘 逊逊 须须 费费 输输 认 读 园 地 认 读 园 地 &
5、nbsp; 暮暮 瑟瑟 缘缘 yun syun s mm 降降 骚骚 逊逊 输输 xnxn shsh xingxing soso 多 音 字 运 用 多 音 字 运 用 似似 s (似乎)(似乎) sh (似的)(似的) xing(降服)(降服) jing(降落)(降落) 降降 他他似(
6、似( )乎要睡着了,木头桩子乎要睡着了,木头桩子似似 ( ) 的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伞兵伞兵降(降( )落在了错误的位置,虽然落在了错误的位置,虽然 被捕,但是并没有投被捕,但是并没有投降(降( )。 sh s jing xing 重 点 词 语 重 点 词 语 庐山庐山 只缘只缘 课 文 感 知 课 文
7、感 知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这三首诗都属于什么类型的诗?这三首诗都属于什么类型的诗? 描写景物描写景物 写景诗写景诗 阐述道理阐述道理 说理诗说理诗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课文学习课文学习 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 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结合古诗,发挥想象,说说诗人看到的景象。结合古诗,发
8、挥想象,说说诗人看到的景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的青绿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呈现的青绿色 可爱可爱 珍珠珍珠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想象故事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想象故事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
9、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 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的颗颗珍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的颗颗珍 珠,朗朗新月像弯弓一样。珠,朗朗新月像弯弓一样。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课 文 学 习
10、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根据提示,尝试背诵。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诗人傍晚时分来到江边,夕阳西沉,映照诗人傍晚时分来到江边,夕阳西沉,映照 江面他会看到江面他会看到 ,顺着夕阳的,顺着夕阳的 倒影看江面,会看到倒影看江面,会看
11、到 的景象。的景象。 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恋,待到太阳这样瑰丽的画面让诗人忍不住留恋,待到太阳 下去了,夜晚降临了,欣赏这美好的风光,不下去了,夜晚降临了,欣赏这美好的风光,不 禁赞美这夜晚禁赞美这夜晚 ,夜露晶莹,夜露晶莹, 新月弯弯,诗人脱口夸赞道新月弯弯,诗人脱口夸赞道 &nbs
12、p; 。 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 将什么比作什么?将什么比作什么? 将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将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 这样的比喻是否准确呢?这样的比喻是否准确呢?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13、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露珠露珠 珍珠珍珠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农历九月初三的月亮,农历九月初三的月亮, 被称为被称为“蛾眉月蛾眉月” 唐代画作中的唐代画作中的 弯弓形状弯弓形状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小结
14、诗歌小结 暮暮 江江 吟吟 时间时间 地点地点 景物景物 手法手法 暮(傍晚)暮(傍晚) 夜夜 江面江面 露珠露珠 弯月弯月 江边江边 比喻比喻 描 写 贴 切 描 写 贴 切 赞 美 喜 爱 赞 美 喜 爱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课文学习课文学习 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学习
15、任务学习任务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他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他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诗人为什么说: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为苏轼为苏轼4747岁时所作岁时所作。 元丰七年元丰七年(10841084年年)四月四月,苏轼离任苏轼离任 黄州黄州、就职汝州时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途经江西游庐山, 写下此诗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
16、之游 的绝唱的绝唱。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庐山连绵成岭,侧看庐山奇峰高耸入云,横看庐山连绵成岭,侧看庐山奇峰高耸入云, 远看近看俯瞰仰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远看近看俯瞰仰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诗人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诗人站
17、在哪些角度看庐山?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处在庐山之中。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连绵不断的山岭横看:连绵不断的山岭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低低 高高 远远 近近 各各 不不 同同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
18、解诗意 诗人为什么说: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小组用书本文具搭建成山,从不同角度小组用书本文具搭建成山,从不同角度 观察观察“山山”的形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的形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解析诗歌解析 根据提示,尝试背诵。根据提示,尝试背诵。 横看庐山连绵起伏,侧看高峰陡峭,这就横看庐山连绵起伏,侧看高峰陡峭,这就
19、是是 ,远看、近看、从高处看、,远看、近看、从高处看、 低处看都不一样低处看都不一样 。诗人。诗人 左看右看看不清庐山到底什么样子,但是他知左看右看看不清庐山到底什么样子,但是他知 道这其中的道理,你们知道是什什么吗?道这其中的道理,你们知道是什什么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
20、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体会哲理体会哲理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的?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的?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 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 蕴含着人生的这里,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蕴含着人生的这里,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体会哲理体会哲理  
21、;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 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清”。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小结诗歌小结 题 西 林 壁 题 西 林 壁 所见所见 所想所想 横横成岭成岭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识庐山真面目  
22、; 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 察 思 考 观 察 思 考 领 悟 奥 秘 领 悟 奥 秘 侧侧成峰成峰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课文学习课文学习 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你从诗题中能知道哪些内容?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学习任务学习任务 理解诗句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根据诗句说说梅花和雪花各自的特点。根据诗句说说梅花和雪花各自的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
23、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梅花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放下笔好好思量。诗人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放下笔好好思量。 梅花要比雪少一点白,但是雪花比起梅花输了梅花要比
24、雪少一点白,但是雪花比起梅花输了 一段香味。一段香味。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结合注释,说说诗句意思。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根据诗句说说梅和雪各自的特点。根据诗句说说梅和雪各自的特点。 雪雪白白 梅梅香香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理解诗意理解诗意 雪雪白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千
25、树万树梨花开。 遥知不是雪,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为有暗香来。 梅梅香香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分析鉴赏分析鉴赏 拟人;诗人赋予了她们感情,写她们互相竞拟人;诗人赋予了她们感情,写她们互相竞 争,互不认输,显得梅花雪花更加活泼有生机。争,互不认输,显得梅花雪花更加活泼有生机。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么好处? 诗人别出心裁地描写梅花与雪花的特点,诗人别出心裁地描写梅花与雪花的特点, 想表达什么
26、呢?想表达什么呢? 表达出对梅花与雪花的赞美。表达出对梅花与雪花的赞美。 课 文 学 习 课 文 学 习 分析鉴赏分析鉴赏 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以比较。任何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以比较。任何 事物都是有长短的,我们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事物都是有长短的,我们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 长处,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不自卑,也不长处,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不自卑,也不 要自负。要自负。 梅花和雪花争春互不相让,你们认梅花和雪花争春互不相让,你们认 为谁会赢?为谁会赢? 课 文
27、学 习 课 文 学 习 诗歌小结诗歌小结 雪雪 梅梅 雪雪 梅梅 三分白三分白 一段香一段香 对 比 发 现 对 比 发 现 各 有 长 短 各 有 长 短 特点特点 特点特点 逊逊 输输 课 文 回 顾 课 文 回 顾 这三首诗描写观察的对象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描写观察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整体回顾整体回顾 暮江吟暮江吟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雪梅雪梅 傍晚的江傍晚的江 庐山风景庐山
28、风景 雪花、梅花雪花、梅花 这三首诗观察描述后的结论是什么?这三首诗观察描述后的结论是什么? 课 文 回 顾 课 文 回 顾 观察方法观察方法 自然观察方法;自然观察方法;就是对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进行观察就是对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进行观察。 实验观察方法;实验观察方法;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进行观察。 长期观察方法;长期观察方法;在较长时间内对某种事物进行观察在较长时间内对某种事物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对某一事物各方面进行观察对某一事物各方面进行观察。 定期观察法;定期观察法;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事物进行观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
29、对某事物进行观察。 重点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按要求对事物的某一点做重点观察按要求对事物的某一点做重点观察。 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观察者深入实际观察者深入实际,取得直接经验取得直接经验。 简洁观察法;简洁观察法;利用别人观察成果利用别人观察成果,得出深刻结论得出深刻结论。 对比观察法;对比观察法;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比较对照观察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比较对照观察。 解剖观察法;解剖观察法;把观察对象分解成两个以上的部分观察把观察对象分解成两个以上的部分观察。 课 文 回 顾 课 文 回 顾 熟读背诵,小组比赛熟读背诵,小组比赛 整体回顾整体回顾 收 束 全 篇 收 束 全 篇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 别忘了经常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