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试卷(课程代码3000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首次公开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家是( D )A.陈鹤琴 B.皮亚杰C.艾利康宁 D.福禄培尔2.当儿童认识了猫。就把长着四条腿、一根尾巴的动物,都说成是“猫”。这种行为在皮亚杰看来是一种( D )A.模仿 B.顺应C.学习 D.同化3.小明和小丽都在积木区自发搭建城堡,因为没有大块积木了,小明对小丽说:“把你那块正方形的积木借我当屋顶吧。”小丽把正方形积木递给了小明,继续搭建自己的城堡。这属于游戏社会性分类中的( C )A.独自游
2、戏 B.平行游戏C.协同游戏 D.合作游戏4.适合学前末期年龄略大的儿童,有助于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思维的游戏类别是( D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5.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游戏理论。下面符合经典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的是( B )A.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B.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C.认为“游戏”与“工作”一致 D.强调科学的实验基础6.追逐打闹游戏达到高峰是在( C )A.4-6岁 B.6-8岁C.8-10岁 D.10-12岁7.幼儿角色扮演遵循一定的发展路径,一般认为,幼儿真正的角色扮演行为出现在( C )A.1岁末2岁初 B.2岁末3岁初C.
3、3岁末4岁初 D.4岁末5岁初8.年龄小的幼儿,看见眼镜就扮演爷爷戴着眼镜看报纸,看见围裙就扮演妈妈烧饭、炒菜,这种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可能出于( C )A.情感动机 B.认知动机C.模仿动机 D.成就动机9.斯米兰斯基认为,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具有六个主要因素。下列属于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必备的结构要素是( C )A.想象的以物代物 B.想象的以人代人C.言语交流 D.角色扮演的坚持性10.处于规则他律阶段的儿童,其特征是( B )A.认为规则是对彼此公正的规定 B.各自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行动C.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D.认为规则是内在的11.玩角色游戏时,Y丫直接跨过娃娃家的“围墙”进入娃娃家小丽
4、说:“你不能从墙_上跨进来,你应该先敲门,等我开门了你才能进来。”YY重新走到娃娃家门口,假装“哪嘟哪”敲门。这是儿童同伴间的( B )A.范例 B.修正C.强化 D.经验互补12.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游戏形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游戏特点的是( A )A.游戏时间的灵活性 B.游戏环境的教育性C.游戏种类的多样性 D.伙伴关系的稳定性13.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领域的课程观是( B )A.课程即教学科目 B.课程即学习经验C.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课程即各种活动的总和14.课程的基本思想是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让儿童按照内在规律自然地成长。持这种观点的属于( D
5、)A.蒙台梭利课程观 B.认知发展理论的课程观C.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观 D.浪漫主义的课程观15.从法律法规层面强调了我国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两份文件分别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 C )A.幼儿园工作纲要 B.幼儿园工作计划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园工作指南16.玩积木时,李老师看到东东一直把积木一块一块铺在桌子上连接起来、弄乱,再重新一块一块连接起来。李老师就在他旁边拿起几块方积木,一块一块垒高,并自言自语地说“我搭了高高的塔。”东东看了一眼,也尝试把积木一块-块垒起来。李老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属于( D )A.垂直方式 B.交叉方式C.平行方式 D.材料媒介方式17.一般而
6、言,要根据室内空间及班级人数设置活动区的数量。每个活动区的互动面积-般不少于( A )A.2平方米 B.4平方米C.5平方米 D.6平方米18.下列关于“娃娃家”游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需要安全和熟悉的环境 B.可与益智玩具区相邻C.注意适当私密或半封闭 D.可与表演游戏区相邻19.根据幼儿的游戏动作分类,“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属于户外集体游戏活动中的( D )A.赛跑游戏 B.躲藏游戏C.投掷游戏 D.追逐游戏20.角色游戏的核心特征是( C )A.创造性 B.自主性C.社会性 D.规则性21.关于角色游戏材料的分类,下列不属于从材料的抽象程度上分类的是( C )A.成品材料
7、 B.半成品材料C.角色标识材料 D.创造性材料22.儿童能够用与真实物品相-致的玩具进行装扮行为,此类装扮行为常见于( A )A.2-3岁儿童 B.3-4岁儿童C.4-5岁儿童 D.5-6岁儿童23.幼儿搭建的“假日酒店”有台阶、门、阳台、护栏等细节特征,这表明幼儿的表征行为处于( C )A.无表征操作阶段 B.简单表征阶段C.复杂表征阶段 D.简单组合阶段24.幼儿不在乎输贏,游戏没有竞争,没有互相控制,每个人都是游戏赢家,这表明幼儿规则行为发展处于( B )A.以动作为中心阶段 B.以自我为中心阶段C.初步合作阶段 D.规则协调阶段25.教师指导大班幼儿开展益智游戏的重点是( D )A.
8、帮助幼儿熟悉游戏材料 B.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玩法和规则C.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D.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人物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从而扮演成各种角色。27.搭建行为:是指幼儿把积木颗粒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行为,如把一块块积木首尾相连拼接在一起。28.解锁类玩具:这是不用钉子和绳子等其他部件,完全靠自身结构组合或连接在一起的玩具,如九连环、鲁班锁等。29.教学游戏:教学游戏实际上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
9、和计划,利用游戏的形式和因素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它的本质特点是游戏因素与非游戏因素的相互结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30.简述教师应如何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答:承认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以立法等形式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一些关于幼儿权利的福利的国际文件,如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都把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幼儿的基本权利之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首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游戏提供时间、地点、材料等条件,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31.简述怎样判断玩具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答:(1)玩具的大小与重量:幼
10、儿对玩具大小和重量的要求并非如人们普遍认为的年龄越大的幼儿需要的玩具越大,年龄越小玩具越小。(2)玩具的结构与形态:年龄较小的幼儿适合完整的、零件数量较少的、没有突出部件的玩具。年龄较大的幼儿适合玩具结构较复杂、零部件较多的玩具。(3)玩具和游戏材料的逼真程度:模拟实物、逼真程度较高的玩具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如玩具娃娃、玩具汽车等。(4)玩具和游戏材料所含任务的难易程度:难度适中的玩具和材料能够给幼儿提出一定挑战,但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人的支持能够成功完成任务。32.简述户外集体游戏活动包含的四个结构要素。答:(1)游戏的任务。(2)游戏的玩法。(3)游戏的规则。(4)游戏的结果。33.简述
11、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答:(1)尽可能多的让大多数幼儿参与面不是旁观,等待游戏。(2)分组游戏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最佳。(3)让幼儿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感面不是挫折。(4)保持规则的灵活性。(5)降低游戏的竞争性。(6)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7)自愿参与的游戏原则。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4.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试举例说明。答:(1)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儿童生命中最早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便是与父母(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虽然建立在前天的血缘基础上,但后天共同生活中的亲情发展才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
12、情感联系成为亲子依恋。亲子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2)游戏有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包含同伴关系的建立、交流与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游戏中儿童与同伴之间面临着交往技能是考验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两大挑战。(3)游戏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各种追逐打闹游戏、规则游戏同样具有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的作用。如,“捉迷藏”游戏,要求藏者能够站在找者的位置上考虑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找者也要站在藏着的角度想想如果我要藏,藏在哪里最好。(4)游戏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及对社会规则的掌握。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
13、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玩具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与发展的媒介。玩具为儿童与同伴交往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在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同伴冲突即是由玩具所引起的,玩具分享、玩具交换等可以为儿童学习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提供机会。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儿童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境的社会性游戏中,儿童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35.论述角色游戏观察与评价的原则。答:在对角色游戏进行观察与评价时应注意和把握以下原则:(1)基于真实游戏情境。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
14、意愿进行的活动,他们可以在游戏中真实地展现自己。因此教师在观察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游戏的情境,观察幼儿在情境中无意发展出来的一些精彩情节,并且及时地给予积极的评价。(2)全面把握游戏活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游戏的情节会随着幼儿的参与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评价时不能仅凭幼儿一时的表现就做出判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游戏活动的情况,在收集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评价。(3)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游戏的情节与内容以及自己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行为、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感受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角色游戏是评价的对象,但幼儿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应
15、当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充分倾听幼儿,了解幼儿对游戏过程和结果的体验和认识。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36.案例: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小兔乖乖”教师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教师挑了几个孩子上来表演,并分配给孩子角色。表演时,教师不停地提示孩子对话、动作。第二轮活动时,教师请了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表演过程中,教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孩子语言,纠正孩子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道具,忘了表演,教师又不停地提醒.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活动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并说明理由。答:作为一种游戏活动,首先必须在客观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主动性活
16、动。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特征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2)独立性活动。游戏是幼儿独立活动的基本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按照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3)创造性活动。游戏是幼儿借助于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整合与表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活动。游戏动作的特征是“我能拿这个东西来干什么”,而有别于“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工具性常规动作。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是主体性活动的特征。主体性活动是表现和肯定人的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实质是主体性活动。以上案例中,教师分配角色并不时地规范孩子的语言,同时又不停地提醒孩子,这些行为都不符合游戏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所以该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