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七七年级语文年级语文上上册册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 观沧海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 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 、 “洪波”和静
2、态的“耸立的山岛” 、 “草木”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 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 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3、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 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 “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 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 之情。诗人选取“杨花” 、 “子规” ,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
4、穿越时 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 恶。 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 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 “阔”字表现出“潮平” , “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 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
5、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 “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
6、经来 到江上。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 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 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 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 (1)运用了寓景于
7、情的手法。作 者选用“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 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 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 “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 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 “老树” “昏鸦” “古 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等, 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8、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 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 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 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 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 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
9、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 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3 5、 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 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 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10、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 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 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 这首诗写了 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从本诗九日_、
11、 登高” 饮酒、 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 简要分析。 答: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 “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 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 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
12、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 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 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 嗖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词(其一)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13、碧宵。 4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 “排” ,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 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 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
14、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 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 ,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 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 字的妙处。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
15、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 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 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 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答: 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
16、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 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 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离别愁苦 所激发出来的对 未来 相聚的快乐 的憧憬。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7、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思想内容】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 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 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5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 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 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 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 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
18、爱国之情。 潼关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 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19、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6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诵读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诵读 8.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 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 ”而太 傅哥哥的女儿说: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 ”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 (谢道韫)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 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 7 岁,在门外玩
20、耍。友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 ” 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 ”友人生气地说: ”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 ”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没有礼节。 ”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 进家门) 。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
21、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课文分析三、课文分析 1.“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 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 “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 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撒盐”一喻
22、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7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 ,结果“不至” ,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 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 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 “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
23、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 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 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 “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 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
24、 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 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 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 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 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
25、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11.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译文: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 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26、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 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 为政 ) 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 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 度。 ”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为政 ) 译文: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 5.子曰
2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为政 ) 8 译文: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 雍也 ) 译文: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7.子曰: “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雍也 )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 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子曰: “饭疏食饮水,
28、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 述而 ) 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 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子罕 )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 子罕 )
29、译文: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子张 ) 译文: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 在其中了。 ” 二、文学常识填空二、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孟子 中庸 并称“四书” 。 2.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 ,名 丘 , 字 仲尼 ,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 家 , 儒 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
30、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万世师表” ,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 三、给下列字注音三、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 ) ( ) 好之者( ) 笃志( ) 四、解释加点词语四、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31、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 (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9 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 (凭借 ) (作为) 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的人) (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吃) (粗粮) (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 (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 (思考当年的事情) 五、通假字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意思是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词语六、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今义:习惯 )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三,
33、古义:多次,今义:数次)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旧的,过去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 )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允许 ) 七、一词多义七、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作为)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4.乐: 不亦乐乎(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八、词语活用归类 10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
34、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15.诫子书诫子书 【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 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35、致远。 (中心句) ( “志当存高远” )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 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 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 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
36、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 不及了。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 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 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 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
37、蜀汉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 妻。 2.这篇诫子书 ,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 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 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 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 “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 “非 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
38、志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 “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 11 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 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 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
39、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 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 (四)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 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
40、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五)积
41、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 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
42、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 ;还“一对”是指当年刘 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 ,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12 18.狼狼 【原文及译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 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 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
43、头 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 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 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 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44、后断 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 (那只狼的) 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 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 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 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
45、是 (给人们) 增加笑料罢了。 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 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 ,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 房名, “志”指记录(述), “异”指奇异怪异的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二)通假字:止 同“只” ,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1. 一狼
46、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 (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13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2.止增笑耳。 笑:笑料。 (动词作名词。 )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 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 5 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 5 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 5 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
47、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 人不
48、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六)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22 寓言四则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 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 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 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
49、长的道理。17 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 说过: “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 魂。 ”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 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 ,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 言 。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 5 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 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 中的故事, 如青蛙的肚皮、 驴与愚蠢的狼、 14 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