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现代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必备 目 录 C O N T E N T S 01 阅读与鉴赏 02 梳理与分析 03 思辨与表达 01 阅读与鉴赏 传统与现代 无声的中国 历史文学观念论 礼治秩序 阅读与鉴赏 传统与现代同处于一个时间轴。传统一端相对稳固甚至封闭,更多体现为一种本能的惯性力量;现代一端相对多 元开放,往往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但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两个独立甚至对立的概念,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 也可能成为未来的传统。传统作为世代相传的东西,既包括已经传下来的东西,也包括正在被传下去的东西。传统与现 代的对决实质上体现为价值观念的遭遇、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相依而存
2、,对现代的界定本质上就决定着对传统的叙 述。所以,追求现代并不意味着反对传统,因为“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罗曼罗 兰)。承续传统也不意味着拒绝现代,因为“假如传统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 无可取”(艾略特)。传统有好有坏,现代亦有优有劣。对传统应该奉行“拿来主义”,对现代也应具体分析。继承与 创新,融合与发展是传统与现代聚焦的核心问题。当下很多具体社会问题其实都蕴含着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潜台词,澄清 它们的实质也是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辨正。如民族复兴与国家现代化、初心与使命、文化遗产与现代保护、乡土文明与 城镇化、生态文明与传统伦理、人文传
3、统与科技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古典诗词与现代吟唱、国学与西学、中医 与西医、传统节日与西洋节日,等等。 主 题 阐 释 阅读与鉴赏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篇幅短小,论述精练,澄清了传统与现代的关 系,尤其是肯定了传统价值的现代意义,并批驳了五四以来知识分 子对传统的偏见。 阅 读 提 示 阅读与鉴赏 1.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例证法:如用印度和梁启超的例子论证传统中包含着现代因素。 类比法:如道统与政统发展不平衡的比较。 2.2.余英时先生说:“现代化之稍有成绩可见者大体也都偏在技术方面。余英时先生说:“现代化之稍有成绩可见者
4、大体也都偏在技术方面。 至于精神方面、基本价值方面,传统则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蒙至于精神方面、基本价值方面,传统则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蒙 上了一层薄薄的现代面纱而已。”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论述。上了一层薄薄的现代面纱而已。”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论述。 示例一:同意。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飞猛进 的发展,但这没有直接带来精神价值的等值飞跃,相反,技术也会异化人性, 腐蚀人类的心灵。 示例二:不同意。现代化也是观念价值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现 代化,如鲁迅的现代思想是对传统的突破。 阅读与鉴赏 无声的中国 无声的中国为鲁迅向香港青年发表的演讲词,文 章分析了
5、“无声的中国”的历史、现状以及改进运动,并 对青年寄予希望。 阅 读 提 示 阅读与鉴赏 1.1.为什么说“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为什么说“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 历史原因。文字狱的戕害影响至今,流毒甚深。现实原因。一些人思 想保守,害怕文学革命和思想革新。 2.2.鲁迅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鲁迅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 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 出来。”作为青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出来。”作为青年,你
6、如何理解这句话。 通过革新文艺来唤醒民众,改变无声的中国。写作、说话要符合青年 人身份,不要老腔老调,人云亦云。敢于讲真话,独立思考,守住底线,保 持良心。 阅读与鉴赏 历史文学观念论 作为胡适文学史观的力作,历史文学观念论回顾了白话文的 历史,阐明了白话文运动的动机和目的。阅读时,同学们要把握文章 的说理方式。 阅 读 提 示 阅读与鉴赏 1.1.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含意?如何理解胡适提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含意? 每一代的社会环境、人心观念不同,这会影响文学内容和文学形 式,使之形成本时代的文学特色。如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等。
7、 阅读与鉴赏 2.2.胡适曾说:“适以为论文学者固当注重内容,然亦不当忽略其文学的胡适曾说:“适以为论文学者固当注重内容,然亦不当忽略其文学的 结构,结构不能离内容而存在,然内容得美好的结构乃益可贵。”请结结构,结构不能离内容而存在,然内容得美好的结构乃益可贵。”请结 合他的“历史文学观念论”,谈谈你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合他的“历史文学观念论”,谈谈你对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 内容和形式是哲学上探讨事物构成的基本范畴。形式是为了表 现内容,但不恰当的形式会限制内容。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内容。两宋时市 井生活的兴起,拓展了诗词的表现内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 式,如诗言志
8、文以载道;形式决定内容,如词句变化,文体不同,手法 运用会影响文学内容的选择和表达;内容和形式相互影响,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故事,白居易写的是乐府诗歌,陈鸿写的是传奇,题材运用亦有差别。 阅读与鉴赏 礼治秩序 礼治秩序节选自乡土中国。该书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 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本篇论述的是 乡土社会的治理体系。 阅 读 提 示 阅读与鉴赏 1.1.本文论述的是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为什么开篇要论述“法本文论述的是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为什么开篇要论述“法 治”与“人治”的关系?治”与“人治”的关系? 用比较论证法,澄清了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先破后立,为乡 土社会
9、是礼治社会这一观点的提出作铺垫。与后文论述礼治社会的 特点形成对照,论述更加严密。 2 2. .本文因篇幅原因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删改本文因篇幅原因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删改,请你对照原文请你对照原文(见见乡土乡土 中国中国第八章第八章),针对删改部分针对删改部分,谈谈可不可以进行这样的删改谈谈可不可以进行这样的删改。 以原文第二自然段为例,删除所举例子会影响论证的完整性,使论点显 得单薄。另一方面,没写论据和没有论据不是一回事,删除并不意味 着没有论据。可以留出空间让读者补白,不影响观点的可靠性。 阅读与鉴赏 3.3.本文第三自然段,作者说“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并认为本文第三自然段,作者说“传统
10、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并认为 “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原文中,作者曾现身说法,以自己“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原文中,作者曾现身说法,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举例论证。其实,这种“经验”在乡土社会里有很多,有的亲身经历举例论证。其实,这种“经验”在乡土社会里有很多,有 时也被称为“土法”。而且,很多“土法”也被我们的祖先浓缩在诗时也被称为“土法”。而且,很多“土法”也被我们的祖先浓缩在诗 句、俗语或成语中,请试举一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人们句、俗语或成语中,请试举一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人们 对这种“土法”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却深信不疑,对这种“土法”的看法不
11、尽相同,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却深信不疑, 也有人半信半疑,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也有人半信半疑,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子:东霞轰隆西霞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天上鱼鳞斑,晒谷 不用翻。看法:土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土法能够融洽人际关 系,富有人情味。土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一些土法 有封建迷信因素,应该杜绝。拿来主义。 02 梳理与分析 基础分析 理性反思 梳理与分析 总论点: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势不两立,并不是抽象的整体。总论点: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势不两立,并不是抽象的整体。 分论点分论点 依依 据据 传统中并不乏现代性的合理因子。 1.印度等级制度后来竟转化为现代性的社团。 2.梁启超
12、关于伸张民权必自绅权始的主张。 中国传统各部门之间的前进步伐也 往往参差不齐,且多紧张与冲突。 1. 以政治传统而言,明代是专制的高峰;但以思想传统而言,王 学则提倡个性的解放,政统与道统几乎背道而驰。 2. 章炳麟、梁启超等一方面猛烈地攻击中国的政治传统,另一方 面则大肆宣扬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这恰好说明他们已直觉 到这两种传统之间的分别所在。 “五四”以来,狂热追求现代化, 欲速则不达,延迟了现代化的过程。 全面鄙弃中国传统。现代化的成绩大体偏在技术方面。至于精神 方面、基本价值方面,传统则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蒙上了 一层薄薄的现代面纱而已。 传统与现代 梳理与分析 总论点:青年们先可
13、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总论点: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 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分论点分论点 依依 据据 我们处在一个“无声的中国”。 1.国人哭着还是笑着,舒服还是不舒服,我们不知道。 2.中日战争,“拳匪”事件,“民元革命”这些大事件,一直到现 在,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著作。 造成这“无声的中国”是有原因的。 1.古文字大多数人难于运用。2.少数人用难懂的古文字说话,大家 不能了解。3.历史上统治者(尤其是清代)搞文字狱。 要恢复这多年无声
14、的中国,是不容 易的。 1.死去的人不可能活过来。2.文学革新遭受反动(废止汉字)。 3.文言和白话的优劣的讨论,有很多无谓的议论。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 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 白地说出来。 1.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 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2.做文言文的少,说白话的人多,不卑 鄙。3.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 结论: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结论: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无声的中国 梳理与分析 总论点:改良今日文学,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总论点:改良今日文学,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 分论点分论点 依依
15、 据据 自宋以来,白话之文学一线相承,至今 不绝。 1.宋语录体大盛,诗词亦多有用白话者。 2.元代之小说戏曲,则更不待论矣。 3.语录之体,明、清之宋学家多沿用之。俗剧兴起。 4.小说则明、清之有名小说,皆白话也。 5.近人之小说,其可以传后者,亦皆白话也。 今日之文学,当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白话文学为吾国文学趋势,自然如此,故不可禁遏而日以昌大。 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必攻古文家。 古文家不明文学之趋势而强欲行复古之道。 要以历史眼光论古文家。 1. 韩、柳之文在当日皆为“新文学”。韩、柳但择当时文体中之最近于文言之自 然者而作之耳。 2. 马、班自作汉人之文,韩、柳自作唐代之文。其作文之时,
16、言文之分尚不成一 问题。 3.宋代文人,如欧、苏皆常以白话入词,作散文则必用文言。 4. 南宋如陆放翁常以白话作律诗,而其文集皆用文言,朱晦庵以白话著书写信, 而作“规矩文字”则皆用文言,此皆过渡时代之不得已。 5. 惟元以后之古文家,则居心在于复古,居心在于过抑通俗文学而以汉、魏、唐、 宋代之。 历史文学观念论 梳理与分析 总论点: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总论点: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分论点分论点 依依 据据 分论点分论点1 1: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 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 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依据依据1 1:法官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包含人的因素。 依据依据2
17、2:人治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人凭一己好恶来规定人与人的关系”, 也就谈不上“治”了 分论点分论点2 2: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 规律”(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依据依据1 1:老子“小国寡民”,不需外力。 依据依据2 2:现代自由竞争反对“计划”和“统制”。(他们都是“无政府”,属 “无为而治”) 分论点分论点3 3: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是 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依据依据1 1:印度烧妻礼;依据依据2 2:缅甸成年礼 依据依据3 3:杀人祭旗礼;依据依据4 4:告朔饩羊礼 分论点分论点4 4:礼治社会的规范是传统,而传统是 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依据:依据:人们通过
18、学习,将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衣食住行)教给下一代。 分论点分论点5 5: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依据依据1 1: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土地很少变动。 依据依据2 2:抗战时,房东老太太靠经验治牙痛。依据3:“灵验”产生敬畏感。 分论点分论点6 6:乡土社会的“礼”不靠权力推行, 人服礼是主动的。 依据依据1 1(引述):(引述):颜渊问仁,克己复礼。 依据依据2 2(比较):(比较):法律靠特定权力限制,道德靠社会舆论维持。 分论点分论点7 7:乡土社会使礼治变得可能。 依据:依据:乡土社会稳定,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 礼治秩序 梳理与分析 文章先综合后分析,但综
19、合中有分析,分析中亦有综合。先总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开篇先驳斥保守派与激 进派各执一词的观点: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看成是势不两立,把传统与现代都视为抽象的整体,导致传统与现代的 水火不容。接着,余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传统中并不乏现代性的合理因子,如能及时地善加诱发,未 始不能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并有例证和比较论证。 阐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后,余先生接着细致分析了传统的概念。他先明确:传统是一个包括各个部门的 文化系统。因此,对于传统,要分别地看。同时一针见血地总结:各部门之间的发展往往参差不齐,且多紧张与冲 突。并举出明代政统与道统现状的实例论证。据此,余先生又分析了政统与道统的不同特点,再 举
20、例论证。 接着,余先生又分析了道统与政统在此后的不平衡发展:道统中具有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并没有获得 充分的发展,反而是传统性格的政统却在崭新的现代面貌之下空前地加强了;并明确了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后,余先生分析了五四以来现代化迟滞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传统采取了全面鄙弃的态度。 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的论证过程的论证过程 梳理与分析 无声的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词,主要是向青年剖析无声的中国的现实,并希望青 年们可以先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演讲词开篇引述事例描述无声的中国现状,接着分析造 成这种无声现状的原因:一是中国的古文字太难,大多数人难于运用,一部分把它当成古董,不能说 自己的话,
21、人们不能互相理解,最后导致一盘散沙;二是历史上的统治者(尤其是清代)搞文字狱, 导致读书人躲在古文里。那么,怎样才能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呢?鲁迅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 容易。然后列举了文学革命(革新)的事实,剖析了文学革命(新)中白话文与古文的反复较量; 并反驳了前辈先生对白话文的指责和污蔑。最后,向青年提出希望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 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并通过与几种无声的民族的比较 强调指出: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无声的中国无声的中国的论证过程的论证过程 梳理与分析 胡适先生主张以历史的眼光来进行文学改良。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
22、学 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白话文学的历史脉络,又大胆提出了白话文学应为今日文学之正宗 的观点。他进一步分析:从历史来看,白话文学的昌大是文学发展的自然趋势。但古文家反对白话文 学,所以,胡适先生认为,必须反对古文家。接着他分析了反对古文家的原因:他们否定历史文学 观念,主张复古。但胡适先生又进一步指出: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论古文家,对于古文家如韩、 柳在所处时代所推行的文学革新运动应给予肯定。最后举例分析指出,真正要反对的是生于今之世 反古之道之真正古文家。 历史文学观念论历史文学观念论的论证过程与逻辑的论证过程与逻辑 梳理与分析 礼治秩序要论证的观点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作者从两个问
23、题的辨析来展开论述:一是辨析法治 与人治的关系;二是辨析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内涵。 为什么要论证第一个问题呢?因为人们对法治与人治的内涵一直存在误解。费孝通先生认为,首先, 法治与人治是有联系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其次,法治与人治 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接着,论证第二个问题:乡土社会是靠人治还是靠法治?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 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那么,什么叫礼治社会?作者先驳后立。首先,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 野蛮。其次,礼是社会公
24、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再次,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 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传统的效力如何呢?乡土社会传统效力很大。为什么?因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 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灵验使人们对传统产生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使人主动地服礼。 最后得出结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照应文章开头,礼治其实也是一种人治。但礼治的提法不会引起人们 的误解,礼治并非靠个人好恶来维持。 礼治秩序礼治秩序的论证过程的论证过程 梳理与分析 传统与现代主要运用了例证法、类比法和驳论法。文章先综合后分析。 综合时先驳后立,并结合事例立论;分析时先立后驳,结合道统与政统 的不平衡发展来进行分析。最后还用西方谚语形
25、象化地驳斥了五四以来国 人对传统文化的鄙弃做法。 无声的中国论证方法则显多样,除例证法、比较法和驳论法外,还运 用了溯因法进行论证,喻证也比传统与现代更丰富。论证时先驳后立,又 因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演讲词,故论证观点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的希望。换句 话说,作者先分析无声的中国的表现和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呼吁青年人 要去改变这样的局面,体现出演讲词的现实性和鼓动性。所以,作者在论述 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重点还论述了怎么办的问题。 梳理与分析 历史文学观念论除了运用例证法、比较法、溯因法和驳论法进行论证 外,还运用了假设法和引证法。与传统与现代和无声的中国不同的是, 作者论证时采用了先立后驳的做法。
26、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历史文学观念论, 并进行解释,然后结合白话文之历史发展举例论证,最后驳斥古文家的主张。 此外,这篇文章与鲁迅的无声的中国观点总体相近,两位作者都是力主反 对古文,提倡白话文。但鲁迅先生的观点略显极端,这从他文章的最后一段就 可以感受到。而胡适先生论证时则贯穿了自己提出的历史眼光,尤其是对 于历史上一些古文家提倡的的古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很好地体现了论证的思 辨性。 梳理与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传统”与“现代”,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在学理与实践中始 终争议不断的问题。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为我们理解与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角度与论述。其中,余英时的传统与现
27、代从宏观角度对这一话题进行了 阐发,并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统”与“政统”的发展变化。鲁迅的无声的中 国和胡适的历史文学观念论都是从“文学革命”的角度对传统汉语不适应现代文明 社会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主张写现代人的文章,说现代人的话。无声的中国着重 批判古文的落后性,认为要“生存”,必须抛弃古文;历史文学观念论则从历史角度 梳理现代白话文的线索,并强调要以“历史眼光”认识古文和古文家。费孝通的礼治秩 序从“礼治”这一微观角度切入,分析了传统乡土中国的治理方式,并澄清了“人 治”“法治”“礼治”等概念的内涵。 归纳起来,以下几点是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这一话题时应该把握的。 归 纳
28、总 结(一) 梳理与分析 归纳起来,以下几点是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这一话题时 应该把握的。 1.“传统”与“现代”的划界 2.“传统”与“现代”的内容 3.“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4.“传统”与“现代”的价值 归 纳 总 结(二) 03 思辨与表达 实际应用 口语表达 思辨与表达 (2014北京卷)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 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 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 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 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29、。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 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直 击 高 考 思辨与表达 思辨与表达 请 你 诊 断 优点:优点:“老规矩”本就是一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北京卷此题思维导向不错。该考生 作文写得中规中矩,入题、点题利利索索,论证不拖泥带水。 不足:不足:论据不够丰富,论述语言空洞化,观点思辨力不够。 升 格 建 议 一是充实一定的论据,丰富文章论证内容,以强化论证的力度; 二是润色论证语言,利用叙议结合的方式,使说教的论证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30、 三是提升一下观点的高度,让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往“怎么样”层面上去想, 破后要有立。 升格实战升格实战初稿呈现:初稿呈现:时变,规矩亦变时变,规矩亦变 思辨与表达 升格实战升格展示 任何一项规矩都是人们立下的,人是活的,而且人类一直在进步。 “老规矩”应顺乎时代而定、而守、而变。如果规矩与其时代不匹 配,那就会导致悲剧,会阻碍人类发展。 北京现在正为是否将老规矩搬出来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现 在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以往的那些礼仪规矩了。可是,老规矩都是人 定的,但定得合不合理,就要看符不符合时代要求。像孔子要求即 将进入封建社会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定立如西周礼乐制度一般的奴 隶制制度,自然
31、不会成功。而相反,战国时的商鞅,顺应时代变化, 提出军功爵制主张,在秦国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权力的新法, 不仅使自己名扬四海,更令秦国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中的霸主。由此 可见,“规矩”因时而定,有多么重要。 从“应然”和“假设” 角度对观点进行了延伸,增 强了观点的思辨性。 原文论据不够具体。 升格后,补充了一正一反 两个方面的论据,说理更 透彻圆融,思辨力也更强。 理智地看待老规矩理智地看待老规矩 请你诊断请你诊断 思辨与表达 可是,不管什么都用传统来解决,而且还真的十分有效的话,那我们回归大自然,过原始人的生 活岂不更好?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坚不可摧、十全十美,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落伍。
32、而我们, 不应该一味地死守教条,而应对传统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只有批判地继承,才会发展下去。春秋时 期,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会盟。齐君向鲁君叩头,而鲁君只是作揖。齐君怒而责问,鲁君却说:“根 据周礼,国君相见作揖便行。”三年后两国再次会盟,行礼时,齐国派出武士强行令鲁君叩头。 鲁国蒙受大辱。齐人却讥讽道:“鲁君多么愚蠢,死守儒书,引无谓纷争。”由此可见,死守着不合 时宜的规矩,小则受辱,大则可以激化矛盾引起战争。鲁君已算幸运,没有惹出战火,只惹出了笑话 与耻辱,却告诫我们勿墨守不合时之成规。 国家、社会如此,个人更应如此。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什么适合,就用什么。 原文论述空洞。升格后补充
33、了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请你诊断请你诊断 思辨与表达 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横扫欧亚大陆,传说,亚历山大攻下 了中亚的一座古城,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奇怪的绳结,人们说只 要能破解此结就能成为城中的主宰。亚历山大对此很好奇,于是他 带人前往。到那儿之后,他的手下们都跃跃欲试,也不乏有智有谋 者,可是仍没有一个人能打开绳结。亚历山大说道:“我来。”于 是,他拔出佩剑向绳结砍去,绳结被斩成两截。人们谁也没有想到, 亚历山大会以这种方式来破解绳结。 亚历山大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只说把绳结解开,并没说用 手解开还是用剑。禁锢思想的“老规矩”需要突破,需要变化,从 而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前文
34、“叙”的基础上 再增加“议”的部分,做到 叙议结合。此处的“议”犹 画龙点睛,揭示了问题的实 质,呼应了前文的观点。 请你诊断请你诊断 思辨与表达 梁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女人 还在裹小脚,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于是他便大力引进西方文化, 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俗,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 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试想若没有人敢打破这些束缚人发 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规,中国会有进步吗?时势变了,社会变了,规矩就要 变。不变无以立新规,不变无以走新路。 别人用起来顺手,不代表自己就适用。以前公认的,不代表现在就能成 立。此路不能走就走彼
35、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人们还是忘记了,时代在 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在发展!一味地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 懂得变通,是必将被淘汰的。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应理智地看待“老规矩”,让它顺时而定、 而守、而变, “老规矩”才会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另举一例,充 实论据,起到了 强化观点的作用。 请你诊断请你诊断 原文虽照应 了开头,但过于 单调,没有变化。 升格文以“应然” 收束全文,具有 警醒性。 请你来评请你来评 升格后,文章开头观点鲜明,层次明晰,有前瞻性;材料更加丰润,增加 了四则事实材料,有厚重感;思辨地分析了“老规矩”因时而定、而守、而变 的重要性;层进式的结构使思路更加
36、严谨;结尾简洁明了,文章气势充沛。 思辨与表达 “经典咏流传”节目采用的是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唱腔相融合的形 式。一些人认为,“咏”的是经典,但“咏”本身不见得就是经典。历史上 有许多经典古诗词流传下来,但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它们的吟诵方式呢?还有 人认为,这种吟唱方式实际上是一些人借“经典”来为“咏”赚取噱头,名 为咏经典,实为秀唱腔,“咏”其实是经典的副产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 怎么看?请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大家来辩一辩。 经典诗词的流传依赖“咏”(正方) 经典诗词的流传不依赖“咏”(反方) 思辨与表达 正方:我方认为,经典诗词的流传依赖“咏”才能实现。尚书说“诗言志,歌永 言,声依永,律和声
37、。”可见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唱的。通过“咏”,让人们在声音的感受 中体会经典诗词的魅力,然后就会铭记于心,甚至通过自己的传唱传承给更多的人。“咏” 揭开了经典诗词意蕴的神秘面纱,让经典为大众所熟知,在熟知中铭记,在铭记中传承。 反方:我方认为,经典诗词的传承不依赖“咏”。经典诗词之所以能够传承,是经典 诗词本身的内在魅力决定的,而绝不依赖于外在的“咏”。经典诗词的内在魅力当然是语 言和意蕴。如果没有语言和意蕴的魅力,经典诗词不可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语言和意蕴 是经典诗词得以流传的根本,“咏”只是它的副产品。正是因为经典诗词语言和意蕴的魅 力,才让经典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铭记,所传承。 参 考 示 例 谢谢欣赏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