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

上传人(卖家):aben 文档编号:72789 上传时间:2018-10-1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二 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及适中蕴含的哲理。(重点)2.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串珠问题:1.一读: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看到了什么景象?2.二思:诗人为什么不能辨别庐山的真实面貌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2、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品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yun)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诗人为什么不能辨别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理解:,什么是借景说理?借助眼前的景物,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作用:把景物和深刻的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顺其自然地给人们以启示。答题模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阐明了一个的道理。运用: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3

3、 题。,品析借景说理,请你说一个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含有相似哲理的俗语。,示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信你还能说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试一试吧!,拓展,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1.一读: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庐山的?看到了什么景象?,作者分别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脉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景象。,串珠问

4、题:,2.二思:诗人为什么不能辨别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所以不能辨别庐山的真实面貌。,题西林壁,写景,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明理,赞庐山奇景明深刻道理,这首诗抓住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奇景千姿百态的景象,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5、。,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

6、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

7、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8、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

9、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徐凝))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望庐山五老峰李白),【庐山天池联】,上联:天上有池能作雨下联:人间无地不逢年,这首诗抓住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奇景千姿百态的景象,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点拨:这首诗寓意深刻,但是语言却简洁明快,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抓住重点词语。前两句要读出对谷峰的奇秀景象的赞美之情,语气轻松,语速明快;后两句要读出隽永的哲理感,语气加重,语速放缓。图文结合,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插图,利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练习背诵。,有感情地朗

10、读古诗,背诵古诗。,示例: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语调轻缓)只缘身在/此山中。(语气加重,强调),参考答案: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1请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思考与交流。,2结合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参考答案:最后两句让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从“局”中跳出来,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回忆一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一想

11、这首诗对我们学习题西林壁会有什么帮助。,点拨:回顾望庐山瀑布一诗,再来和题西林壁比较,同样是描写庐山,前者借景抒情,后者借景说理。,拓展与运用。,参考答案:在众多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对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色,而是概括抒写游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一、读拼音,写汉字。 hng t c 竖 目 面 lng b 山 石,横,题,侧,岭,壁,二、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12、再组词。,_( ) _( )_( ) _( )_( ) _( ) _( ) _( ),令,则,户,黄,岭,山岭,铃,铃声,侧,侧面,测,测试,庐,庐山,炉,火炉,横,横线,簧,弹簧,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缘】原因;缘分;边;因为;沿,顺着。1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2只缘身在此山中。()3我清楚地知道这件事的缘由。()4缘大路一直往东走50米就到公园了。(),.,.,.,.,四、填一填。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_”。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两句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_,宋,苏轼,三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册教案、课件、素材、试题、教学计划等欢迎到163文库下载全套资料!】,请到百度搜索“163文库”,到网站下载!或直接访问:,【163文库】:1,上传资料赚钱;2,便宜下载精品资料的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其它版本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长春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1 题西林壁 第2课时课件PPT.ppt)为本站会员(abe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