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8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1长征胜利万岁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2大战中的插曲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3课2县委书记的榜样__焦裕禄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4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__2020年中国抗疫记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1论语十二章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2大学之道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5课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1老子四章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2五石之瓠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7课兼爱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0课老人与海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11课百年孤独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复活(节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逻辑的力量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无衣 1.熟悉作品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 15 国风,共 160 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它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了解背景左传曾有记载,鲁定公四年(前 506),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一举击退了吴兵。由此可以想见,这首诗是秦王誓师的誓词,也是对士兵的动员令。然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 771),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的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秦人响应王室号召,奋起反抗,打败了戎族的进攻。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3.积学储宝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各地的民歌。“雅”,多数为朝廷贵族及公卿大夫所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一般看作“正声”。“颂”,即宗庙祭祀和颂圣的乐歌,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比”“兴”往往结合起来运用。4.整体赏析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五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无衣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这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5.白话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春江花月夜1.走近作者张若虚(约 660约 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 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另一首春江花月夜 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被闻一多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2.熟悉作品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诗篇题目包含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构成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3.积学储宝意象与意境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等,“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境: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空山、明月、清泉、翠竹、浣女、渔舟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明丽的画面。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诗可以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和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平仄: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而近体诗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诗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4.整体赏析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照在花树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全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5.白话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茂盛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粒儿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飞霜无从觉察。汀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月光洒在思妇的门帘上,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将进酒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赋,他的作品拥有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其笔底。他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 蜀道难 将进酒 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2.了解背景将进酒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也就是安史之乱前三四年的光景,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一天,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欢饮。李白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千古绝唱。3.积学储宝李白的古乐府诗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旧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 出自蓟北门行 等。它们与李白的古风 系列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用旧题写己怀,因乐府旧题蕴含的主题,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作者便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以乐府旧题写诗的唐人,李白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某些绝句,虽不用乐府旧题,但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主要得益于他善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并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情怀带进乐府诗,从而使古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的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4.整体赏析开篇两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诗人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于是,这两个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用乐观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来”,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这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作者接着描绘了一场盛筵,“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贵的性格。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管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想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5.白话译文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应当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我为在座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丹丘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珍贵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排遣这万古常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在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做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挤,仕途生涯十分坎坷。然而,他是北宋文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的诗词,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他还善于运用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抒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窠臼。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了解背景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给苏轼带来很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悲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写道:“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作者于平静的语气下,寄寓着深深的悲痛。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做知州,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亡妻王弗,之后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3.整体赏析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上片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死亡,但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境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主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及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婉。4.白话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前仿佛见到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漓的热泪洒下千行。想来每年我只能在月明星稀之夜,在那有乱石矮松的山坡上垂泪相思吧。第一单元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单元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目标1了解开幕词的有关知识,把握本文内容,梳理行文思路。2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意,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3认识建立新中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对接高考1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2个人与祖国共成长、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等,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 100 人之一。1949 年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理论的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政论文,高屋建瓴,富有气势;富有思想,高度凝练;旁征博引,用典丰富;语言幽默,雅俗共赏。他的诗词,气势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豪壮情怀。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2.了解背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协商筹备,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解释词语(1)不可磨灭:_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_(2)不屈不挠:_指在压力或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_(3)侮辱:_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_(4)企图:_图谋,打算(多含贬义);意图(多含贬义)。_(5)复辟:_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_(6)永垂不朽:_(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_4.辨析词义(1)保障/保证相同点:都有“保护,使不受侵犯和破坏”的意思。不同点:“保障”强调保护生命、财产、权利,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指担保,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2)侮辱/凌辱相同点:都有“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的意思。不同点:“凌辱”语意程度比“侮辱”重,强调依仗某种力量欺凌、侮辱。(3)不落窠臼/标新立异相同点:都有“不落俗套”的意思。不同点:“不落窠臼”,多用以指文章或艺术不为陈旧的格式所束缚,具有独创风格。“标新立异”,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显示与众不同。任务一 理清行文思路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论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试简要分析。答:_内容:(1)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2)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3)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开幕词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关联: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处处洋溢着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_2.文章第三、四段的内容,在时间上似乎存在“先后颠倒”的现象。将两段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答:_不好。(1)从表达的中心主旨来看,该部分内容以“全国人民大团结”与恢复政治协商会议为论述中心。因此,首先以第三段分析“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交代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基础;然后再以第四段的内容,阐述此次会议为什么被称为“政治协商会议”。这样安排内容,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2)从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第二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因而,第三段承接这一结论,论述“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衔接紧密,而第四段论述“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因,显然不能跟第二段衔接。而第四段结尾归结到“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与下文交代会议议程与工作内容也能自然流畅地衔接在一起。_3.作者“展望未来”是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三个方面来谈的。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_(1)特点:由主到次,详略有别。在三个问题中,经济建设是主要问题,所以详写;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次要问题,所以略写。经济建设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计,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没有条件掀起“文化建设的高潮”,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有没有实力建设强大的国防,因此,经济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问题。(2)好处:主要问题详写,次要问题略写。这样写详略有致,避免了平均用力致使行文僵化呆板。_任务二 鉴赏文章的语言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有着怎样丰富的历史内涵?请结合史实理解。答:_(1)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其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逼迫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签署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2)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了反对侵略和奴役,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经过长达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_2.文章第五段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句话有几个要点?这些要点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联?答:_(1)句中要点: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2)关联内容:会议的基础是“完全新的”。有别于“三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与会的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会议在人心向背上是“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的。全国人民都“渴望”这次政协会议召开;“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拥护新的政府;“三年以前”的那次政治协商会议“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懂得了和国民党反动派妥协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协商。_3.毛泽东的这篇演讲,根据所讲的内容不同,情绪和语调也随之变化,请在课文中找出情绪、语调不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答:_课文第三段,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叙述了英勇的战争,情绪激昂,语调高扬而坚定。第四段,回顾了 1946 年那次政治协商会议,阐释了形势变化的必然性,语调沉稳而坚毅。第六段,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情绪激越,无比自信,无比豪迈,语调高昂、坚定而自豪。第七段,谆谆告诫,态度诚恳,语调沉稳,语速较慢。后几段在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形势时,既肯定了困难,又指出了光明的前景,语调平稳、坚毅而自信。_这篇开幕词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全国人民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本文处处洋溢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课内素材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表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适用话题】“民族自豪”“爱国”“理想”“抱负”等。课外素材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冯骥才。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完成了从文艺家向“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的 56 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 10 年。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汶川地震之后,他迅速组织学者深入地震灾区参与抢救、保护羌族文化的行动中。【适用话题】“爱国”“责任”“榜样”等。技法迁移观点鲜明是演讲稿的灵魂在演讲稿中,鲜明、正确的观点是演讲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观点前后矛盾,成为左右摇摆的“墙头草”,就会让人厌恶、鄙夷。1灵活采用句式。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判断句,如在第二段里,先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明白无误地给事物直接定性,因此,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2运用表示强调的词语。强调性的词语有“决无”“必然”“从来”等,例如“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所战胜”等,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一切”等,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迁移练笔请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为“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演讲稿写一段开头,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00 字左右。答:_示例:五四运动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和道德情操,“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青年正是怀着这样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他们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们为振兴中华奋不顾身;他们怀着高度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的斗争。这种伟大的爱国情操,正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力量源泉,直到今天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_(一)课内文体知识 开幕词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发表的讲话。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开幕词的主要特点是宣告性和引导性,一般要做到简洁明了、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开幕词通常由首部、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三项。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结束语则需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比如“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等。(二)课外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一)【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 1 300 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长征的时代背景。2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而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3了解本文运用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4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对接高考1本课出现的“万水千山”“熙熙攘攘”等词语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2“分析散文的线索”“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3“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等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涉主题。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1.走近作者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 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 年 1 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 年 3 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1934 年 10 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 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 年,在北京逝世。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2.了解背景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 430 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 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 1935 年 10 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3.读准字音跋涉(b)窑洞(yo)千钧雷霆(tn)追剿(jio)熙熙攘攘(x rn)寒暄(xun)娄山(lu)寒噤(jn)4.解释词语(1)万水千山:_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_(2)跋涉:_意思是跋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_(3)秋高气爽:_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_(4)千钧雷霆(雷霆万钧):_形容威力极大。_(5)拍手称快: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6)熙熙攘攘:_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_(7)寒暄:_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_(8)寒噤:_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_5.辨析词义(1)邻近/临近相同点:二者都可以作动词,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全一册学案打包18套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