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429473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PTX 页数:69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2024年高年高考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文体特征一、高考选文特点一、高考选文特点年份卷别文本形式学科核心概念选文特点2022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领导人讲话论文)哲学/文学传统文化创新从材料组合看,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形式。从材料题材看,主要有两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从材料的体式看,论述类材料,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辨性,总有一个核心概念。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三则论文)翻译学 典籍外译2021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两则论文)美学诗画异质新高考卷连续性文本(论文)互联网 网络行为2020新高考卷非连续性

2、文本(两则论文)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从材料组合看,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形式。从材料题材看,主要有两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从材料的体式看,论述类材料,多以学术论文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辨性,总有一个核心概念。新高考卷连续性文本(科普文)生物学物种共存(一一)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概念和特点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概念和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

3、。此类文本的考查点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从文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二、非连续性文本特征二、非连续性文本特征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专业化、热点化。论述类重在选取专业学科前沿学术成果,实用类重在选取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2)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3)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4)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二二)非连续性文本所涉及的文体及其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所涉及的文体及其特点1.非连续性文本论述类文本分类

4、概念特点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

5、一种文体。也可归为学术论文。主要针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展开议论、评价。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2.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分

6、类概念特点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准确性。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主观评论很少。新鲜性。一般是以前没有过的,讲究从新角度说话。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保障。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里较突出的人物。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

7、力。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或领导汇报的一种文书。写实性。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针对性。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逻辑性。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科学性。科普文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

8、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且要有科学依据。文学性。科普文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通俗性。科普文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道理。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针对性。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进行提问,因此它的针对性十分明确。专题性。是说对要访谈的问题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

9、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典型性。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理解推断信息整体把握,找准比“狠”1.在快速准确地把握非连续性文本整体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信息,并能够依据信息予以合理推断。2.掌握信息类阅读客观题(文本阅读第1、2题)的阅读与方法要点。考情微观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02022年新高考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理解分析信息内容新高考、卷第1、2题均为信息类阅读选择题,有同有异。相同之处:

10、设项顺序均与原材料段落顺序大体一致;仅仅是信息转述或整合的选项较少,选项的综合性强。相异之处:第1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对材料核心概念、重要句子及段落内容的转述,其中有不少跨段落的转述。整体难度不大。第2题主要考查依据文本信息推断的能力。设题难度稍大。选项既有基于文本内的推断,也有须利用文本外材料进行的理解和推断。20202021年新高考卷2022年新高考卷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02022年新高考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根据信息内容合理推断20202021年新高考卷2022年新高考卷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11、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知识建构知识建构活动一体验真题,整体把握新高考信息类阅读文字量大,多达1 800字;题目多,五道题;分值高,达19分。尤为突出的是,它多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无论是阅读还是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越是这样,越能发现做题前的整体阅读多么重要,尤其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如此,表现在:(1)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个“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

12、材料一”“材料二”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区间,确定范围。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材料一: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

13、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

14、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

15、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

16、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

17、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

18、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第一步:第一步:整体浏览,把握中心话题整体浏览,把握中心话题(尤其要关注材料的出处尤其要关注材料的出处)。快速浏览文本,看看由几则材料组成,组成材料的文体各是什么,然后把握几则材料的共同话题。第二步:第二步:分别把握每则材料的大意和思路。分别把握每则材料的大意和思路。对于每则材料,宜边读边画,主要是圈画出材料的中心句、起始句、结论句、过渡句、转折句等,进而概括出材料大意,理清材料思路。这里要注意两点:(1)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非连续性文本多是断续性的,不像连续性文本那样有标题,且放在篇首,它的出处与标题放在材料的后面。关注

19、其标题,可以把握材料话题以及内容;关注其出处,可以推测文本立场甚至态度。(2)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要点。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显性的关键语句。有的材料每段的首句或尾句,往往起到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信息要点。(见文中画线部分)第三步:第三步:整体思考,看看几则材料是怎样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各自的整体思考,看看几则材料是怎样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的,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各则材料间的关联是什么。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各则材料间的关联是什么。完成上述三步后,最好再画出结构导图。在把握中心话题、每则材料大意及其阐释角度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结构导图。(材料中心也可在文中画出)

20、整体把握(约10分钟)答案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强调民族性,要在对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对照等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或要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解决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食洋不化的病症,首先要从古代诗歌传统尤其是古典诗论中找回传统、吸收优点,其次要吸收外来因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 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

21、,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 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精做试题(约10分钟)“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了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缺点,但并没有对二者的生命力进行比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 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 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

22、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 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 活的审美智慧。“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说法绝对化。材料二第2段指出,“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并未否定借鉴西方诗歌的意义。相反,材料二第3段说“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

23、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 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 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观点,然后分析选项。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及第2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等语句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文明既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又要培养符合当代中

24、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的民族性。A项强调向古人学习,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体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鲁迅的这句话意在强调,既要坚守传统,也要紧跟世界潮流,可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季羡林的这句话是说东西方文化的强弱更替现象,不能支撑材料一的观点。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

25、界性的统一。本题与2021年的新高考卷第5题类似,新高考的设题越来越突出“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特点,这是一个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与理解。解答此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属性特点是什么;其二是为什么它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也就是在国际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句出自论语的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其经典属性;“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是传统经典在国际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推陈出新的挖掘与阐发下,这些“最基本的文化

26、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价值,“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这是经典与时俱进的当代性特点;被激活了生命力的古老经典,“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些是古老经典对当今世界的意义。本题考查“解释分析”,本质仍是“信息提取”,考生要以“这一个”特例,在文本中找到普适性的理论支持。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

27、对的问题;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题干中“中国古典诗论”是材料二的中心话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材料一的核心观点,题干将材料一、二整合设问,须兼顾两则材料,围绕题干中的“如何推动”思考回答。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提炼要点,根据第2段可提炼要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可提炼要点,根据第4段可提炼要点。答案有四点。一是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此信息点包含对象“中国古典诗论”,做法“挖掘与阐发”,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引用原文回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也可以,但对象宽泛,不够切题;如果将做法写为“要传承(继承)”等不可以,因为没有

28、扣住题目中的“创新”“创造”。二是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此信息点同样包含对象与做法,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引用原文回答“吸收外来的营养”或加以变通,回答为“吸收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等也可以。三是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此信息点关键词为“当下需求”,要答出发挥古典诗论对今天、对新诗的借鉴意义、参考价值等,如“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

29、”等都可以。四是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此信息点关键词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要突出使中国古典诗论走出国门,扩大学术影响力等,如“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古典诗论有其突出的优点,可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把中国实践总结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都是合理的。(一)阅读整体性阅读与把握不少考生答信息类阅读选择题凭借局部的比对来判断选项的正误,这固然不错,可是,从选项内容的高度综合特点来看,特别需要加强对材料的整体性阅读。如果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的意思,明确其观

30、点是什么,思路怎样,拿什么论据来证明什么样的观点,只是简单比对,既耗时又难保正确。而如果真正读懂了文章,有些题目不需要比对,也能迅速判断选项的正误。因此,在平时的备考与训练中,要强化自己的整体阅读意识,避免过于纠结个别字句,陷在局部当中不能自拔。要养成梳理文章脉络,给文章列大纲的阅读习惯。因为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要关照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关联意识。(如何阅读与把握详见本学案“活动一”)(二)方法找准比“狠”,识破陷阱1.针对第针对第1题,用好比对法,识破题,用好比对法,识破“曲解文意曲解文意”等主要陷阱等主要陷阱运用理解性比对,其核心是找准、比“狠”,分为三步:第一步:阅读选项,

31、切分层次,标出关键。实用类阅读选择题文字大都很多,表述很长,应先把选项切分出若干小层次(一般以逗号为一个单位),再将各小层次的主干词或重要的修饰语、限制词标出。第二步: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回到原文,找到、找准并找全对应区域,进行精细阅读。第三步:两相比对,确定正误。比对要从词语与句子两个角度展开,要识破命题者所用的主要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所谓曲解文意,就是选项在对原文内容的转述中未能准确、全面地理解。(1)比对词语。看在词语的理解上有无曲解文意,即看选项与原文在词语(概念)的内涵、范围、程度、时态等方面有无曲解(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时态等)。(2)比对句子。看选项与原文在句间关系

32、理解方面有无曲解(并列变主要、条件绝对、因果失当等)。请用理解性比对法判断选项正误并说明理由。请用理解性比对法判断选项正误并说明理由。(1)选项: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原文: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答案“反对娱乐作用”曲解文意,“反对过娱”并非反对娱乐作用。(2

33、)选项:“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当克服自身的认知局限,转变媒体的职能,即由原来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原文:作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建构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答案偷换概念。原文说媒体原先的职能是“单一的告知者”,选项却变为“原来的告知者”。(3)选项: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原文: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

34、“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答案“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诸如,又如”,并非都是如此。(4)选项: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原文: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即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前人所未道破的。答案强加因果。人间词话最为精到和“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

35、有人阐明之间并无因果关系。2.针对第针对第2题,用好比对法,识破题,用好比对法,识破“于文无据于文无据”等三种陷阱等三种陷阱第2题是一种依据信息内容进行推断的题,答题时尤其要立足文本,用好比对法,识破这类题“于文无据”“逻辑失当”“说法绝对”三种主要陷阱。(1)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识破“于文无据”等陷阱看选项的前提时思考: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而选项则相反。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

36、选项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前提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识破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识破“于文无据于文无据”陷阱。陷阱。选项:舞千年的突破不仅体现在题材选取上,更体现在“剧中有舞,舞中追剧”的融合表现形式上和拍摄手法上。原文:舞千年为了有所突破,融合了综艺、舞蹈、影视三个领域,不仅展现舞蹈艺术,还以影视剧的形式辅助叙事,“剧中有舞,舞中追剧”的表现方式颇具新意。为了与节目内容紧密结合,应用了大量科技手段。通过三维、AR、水下拍摄技术等,节目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完美结合。答案“题材选取上”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为“舞千年为了有所突破,融合了综艺、舞蹈、影视三个领域,不仅

37、展现舞蹈艺术,还以影视剧的形式辅助叙事,剧中有舞,舞中追剧的表现方式颇具新意”,没有涉及“题材选取”。选项: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物”。原文:“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最普泛的表现。答案原文没有“最主要”“其次”之分。(2)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识破“逻辑失当”陷阱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思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

38、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关系类型意义解说关注关键词设误方式因果关系原因产生结果“因为所以”“因此”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遗漏多因条件关系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只要就”“只有才”等把充分条件换成必要条件,或者相反假设关系两者之间是假想的情况“如果就”等把假设当事实或把事实当假设并列关系句与句之间是横向存在的“同时”“既又”等把并列关系变成其他关系选择关系按照目的进行选择“不是就是”等

39、把选择关系变成并列关系承接关系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然后”“于是”等把选择关系变成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但是”“可是”等把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其他关系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看看推断逻辑失当在哪里。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看看推断逻辑失当在哪里。选项:荀子认为“乐”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所以“乐”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的生命情感需要。原文:荀子把“乐”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根本追求,理解为人类与宇宙、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此乃“乐”之发生与存在的形上依据。从“乐”产生的本原上说,“乐”乃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情感需要。这不仅仅在于“乐”

40、具有人类情感之属性,更主要在于“乐”蕴涵着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故荀子之“乐”有上下贯通之义:其上可以通往“天下之道”;其下可以抵入人心,推动人性之“化性起伪”。答案因果颠倒。原文是说“乐”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的生命情感需要,所以它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选项:只要创作者具有足够的“诚意”,就可以创作出具有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的作品。原文:散文应当具备或者包含的三个要素就是真诚、自由、妖娆。散文之所以能够绵延许久,至今还有人喜欢、继续接力的原因,就在于发自写作者“本体”和“内在”的那种具有强大辐射力与“能量”的“诚意”。这个“诚意”是写作

41、者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就是写作者自身“修为”与胸襟、视野和识见的体现,也才构成了散文最动人和最有“体温”与“活性”的品质。答案“诚意”只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条件之一,还有“自由”“妖娆”等条件。而选项中“只要就”把充分条件变成了必要条件。选项:如果天坛的建筑不是严格以道路为中轴对称建设,就很难呈现令人折服的庄严和肃穆,也会失去美感。原文: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答案“如果就”推断错误,原文充分条件甲推出乙,不能判定非甲就非乙。(3)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避免说过头话、绝对化推

42、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这个结论要避免绝对化。如在选项中使用“都”“无论”“任何”“一定”“必将”“独有”等绝对化的词语,一要看它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二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常理及人的认识规律。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识破请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识破“绝对化绝对化”陷阱。陷阱。选项: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会充盈着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原文: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

43、本的字里行间。答案“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说法绝对,原文“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只是说“可能”。选项:因为“文无定法”,所以散文创作可以兴之所至,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实现自由创作。原文:文学写作的本身,应当是自然的、“开放式”甚至“无限开放”的。谁也没有规定散文应当怎么写,即使有这方面的理论,但“文无定法”之说始终为历代写作者所默认和推崇自由是指散文写作应当是宽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马可待,洋洋万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马由缰,也可以自定范围,框定跑马场。答案“任何”一词过于绝对。散文创作自由度固然大,但最终还是要受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69张.ppt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