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75764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第1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 (2020.1 浙江高考 1) 诗经 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 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神权与王权结合 “传贤”演化为“传子” 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 B C D 【答案】A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 在“传贤”演变为“传子”因此 错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以 旧邦维护政治联系,因此

2、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因此 正确。选择 A 为符合题意。 2 (2020 天津高考 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 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 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D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 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 D 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 A

3、项;材 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 部上缴国家, 排除 B 项; 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 而井田制属国有制, 排除 C 项。 3 (2020 江苏高考 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 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 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C 【解析】 “首次发现, 更无使用之痕迹”,

4、“铸有云纹、 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 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 更多的是发挥礼器 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 C 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 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 论,排除 A 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 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 B 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 期,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4 (2019 天津高考 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内容

5、。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幅青铜器插图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属于三星 堆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题干地图中表示为,故选 C 项;为山东省,排除 A 项;为河南 省,排除 B 项;为湖南省,排除 D 项。 5 (2019 全国卷高考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 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 多为

6、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 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 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 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 项;王位世 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 D 项。 6 (2019.4 浙江高考 1)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 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 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7、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 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 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 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7 (2019 全国卷高考 24)“教民

8、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 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 A 项; “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 B 项;“郡县制”是一 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 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 D 项。 8 (20

9、19 江苏高考 1) 据青铜器铭文, 西周中后期, 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 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 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 和玉饰”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 A 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 有解体,故 B 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C 项错误; 礼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

10、击,没 有体现礼乐制度,故 D 项错误。 9 (2018 全国卷高考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 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 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 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 制生产方式, 奴隶集体耕作, 土地轮流休耕, 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

11、的仁德之心, 故 B 项错误; 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 环境,故 C 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 D 项错误。 10 (2018.4 浙江高考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 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 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 A

12、项错误;B 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 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 B 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 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 C 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 关系的明显影响,故 D 项正确。 11 (2018.11 浙江高考 28) 【加试题】 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 有“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均强调

13、了 周天子对土地的所有权,故 A 项正确;周代土地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故 B 项错误; 材料叙述了井田制下土地所有制, 未涉及公田、 私田的相关信息, 故 C 项错误; 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属于天子和贵族,故 D 项错误。 12 (2018.11 浙江高考 26) 【加试题】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 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 例, 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 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 从理论上讲, 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 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

14、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 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 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 由此出发, 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 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 史尊重的原则 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 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对历史人物的 评价应该客观公正,故 A 项错误;同理,古人的认识不一定准确,同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

15、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 旧说的新史料, 从理论上讲, 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 无需恢复名誉”、 “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古人的评价不一定科学准确,但是新 评价必须以史料为基础, 故 C 项正确; 根据材料“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 史料”,评价要以史料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故 D 项错误。 13 (2017 上海高考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 )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答案】A 【解析】神话传说是由人们幻想中的古今生物编造出来的故事,它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 有密切关系,是研

16、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 料,故 A 项正确;考古遗存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 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故不属于早期先 民的集体记忆,故 B 项错误;实物资料是指实际存在的有关历史的、真实存在的资料,也不 属于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故 C 项错误;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是商朝的甲骨文,商朝人不属 于早期先民,故 D 项错误。 14 (2017 上海高考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与其时间地点 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

17、答案】C 【解析】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所处年代为公元前 4600前 4400 年,时间上与夏朝不符,故 A 项错误;崧泽文化距今约 49005800 年,分布在长江以 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地区,时间和地点均与夏朝不符,故 B 项错误;二里头遗址位于 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距今 38003500 年,相当于夏、商王朝时期,故 C 项正确;殷墟遗址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时间上与夏朝不符,故 D 项错误。 15 (2017.11 浙江高考 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 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

18、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 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 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所谓的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的与信仰物进行精 神沟通,西周的神权色彩如用龟壳占卜等,与材料的内容强调依据血缘的分封制不符,故 A 项错误; 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 B 项错误; “周之子孙, 苟不狂惑者, 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权力分配以血缘关系亲疏为依据,故 C 项错误;“周之子孙,苟 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表明实行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故 D 项正确。 16 (2017 全国卷高考 24)周灭商

19、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 (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 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 化交流,故 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0、 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 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 C 项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 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 故 D 项错误。 17 (2017 江苏高考 1)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 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B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 权力”不符,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

21、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 B 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 力”不符,故 C 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货币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 为政治的权力”不符,故 D 项错误。 18 (2016 上海高考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 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答案】C 【解析】石制农具只能证明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 A 项错 误;青铜礼器只能证明当时冶金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 B 项错误;宫 殿遗

22、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存在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故 C 项正确;家畜遗骨只能证明当时 农业家畜饲养的状况,不能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 D 项错误。 19(2016 上海高考 3) 周公曰: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答案】C 【解析】“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青铜鼎主要是用来祭祀的,故 A 项错 误;殷人也不会将重大事件记录在石碑上,故 B 项错误;殷人以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重大事 件,然后记录到兽骨或甲骨上,因此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甲骨文,故 C 项正确;陶器主要 是日常生活用品,故 D 项错误。 20 (2016.4 浙江高考 1)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

23、,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右图, 鲁国位于(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临淄,为齐国的国都,故 A 项错误;是曲阜,为 鲁国的国都, 故 B 项正确;是蓟,为燕国的国都,故 C 项错误;是寿春,为楚国的国都, 故 D 项错误。 21 (2016 江苏高考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 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家族和睦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长幼互亲,与题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 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 A 项错误;等级秩序是指依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层,

24、 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说法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贵族世袭指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 力,是先秦时期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的说法不符,故 C 项错误;“长兄如 父”“小儿不及长孙”突出了嫡长子的重要性, 是宗法制的特点, 因此这些说法体现了宗法观念, 故 D 项正确。 22 (2016 全国卷高考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 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 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

25、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 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 A 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 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 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 C 项错 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 来书写的载体,故 D 项错误。 23 (2015 江苏高考 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 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26、东门外;八 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 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 诸子”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 制,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 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 涉及郡,故 D 项错误。 24 (2015.6 浙江高考 14)下列选

27、项不能 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解析】 “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故 A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 B 现正确,不符 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 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 D 项错误, 符合题意。 25 (2015.10 浙江高考 1)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

28、统治,“由是天子之尊, 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西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 (即君臣之名分确定) , 天子的尊严因此确立。 宗法制确立了君臣的名分等级,天子处在宗主地位,地位最尊贵,故 A 项正确;分封制下天 子“为诸侯之君”,但不是这种政治风格形成的制度基础,故 B 项错误;郡县制确立于秦朝, 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26 (2015.10 浙江高考 26)【加试题】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研究西周史的学者看到过 烽火戏诸侯,

29、也没有一个研究亚里土多德的学者见过他本人,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 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这表明( ) A史学家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B史学家必须经过田野考古,以获 取第一手材料 C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造成史实表述的不确定性 D历史研究不是抽象的争论,需要 专门技术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我们只能通过目击者和追忆者的记载来叙述以往的史实”,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这样的史实不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因此需要认真地考证与辨析,故 A 项正确;第一手材料 不可能都通过田野考古获得, 故 B 项错误; 历史研究对象的间接性, 经过认真地考证与辨析, 也可以带来史实表述的确定性,故

30、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门技术的支持,故 D 项错误。 27 (2014 上海高考 3)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 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 故 A 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 B 项 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 C 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 料

31、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 D 项错误。 28 (2014 广东文综 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 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 祖先牌位 D 皇 帝宝座 【答案】C 【解析】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 A 项错误;铁制农 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 B 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 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 ”像宫室屋宇之形,则“” 表示祖先牌位,故 C 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 文是商代文字,

32、故 D 项错误。 29 (2014 全国卷高考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 陕西 D 山 东 【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 在的陕西西安,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30 (2013 上海高考 1)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 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部落”可知,这应

33、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 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 A 正确。B 项炎黄传说反 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 项二里头文 化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 B、C、D 不符合题意。 31 (2013 全国卷高考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 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 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

34、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贴近新课程改革。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 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 B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 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32 (2013 浙江高考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 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 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35、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 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 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史料价值。文献 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 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 资料。实物资料指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 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 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

36、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据此可作如下判断:A 项说法不完全准确。文物虽 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C 项说法错误) ,因为由 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纪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 当的“真实”性。B 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D 项说法正确, 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更好地逼近真实的历史。 33 (2013 上海高考 3)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 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答案】B 【解析】商

37、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 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 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 B。 34 (2013 海南高考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 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 A。 35 (2013 江苏高考 2)

38、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 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 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 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 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图片文 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故 D 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故 AC 表述有知识性错误,楷书工整规范,故 B 表 述错误。 36 (2013 山东高考文综 9)

39、 周礼 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 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 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解题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 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 B。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 A,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 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 C;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的提 出君权神授是董仲舒。排除 D。 37 (2013 上海高考 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 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

40、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 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 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统治。故选 D。 38 (2013 海南高考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 对后世也 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41、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我国大 部分朝代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故选 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之前就已经存 在,排除 A。宗法制分大宗和小宗,排除 C。宗法制是协调家族内部关系,排除 D。 39 (2013 浙江高考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答案】D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 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因此“宗法制”正确; 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 使他们成

42、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 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 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40 (2012 上海高考 2)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 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作为国家权力 的

43、象征,符合题意。 41 (2012 广东高考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 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 引犁头启土 状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 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 项是最有利的证据; A 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42 (2013 四川高考 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 判断

44、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 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C 【解析】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信息是时间“商代”。 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 A、B、D 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 D。 43 (2011 上海单科 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 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商

45、王控制着支配内 外服的 实际权力,外服就是附属国与盟国管辖的地区。商王与邦国既有平等的关系又是附 属国与盟国的关系,在对邦国的支配地位商王实质上是盟主身份。所以正确选项是 C。 44 (2020 全国卷高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 周公东征胜利后, 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 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 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 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 传

46、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 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 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 人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 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 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 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47、7 分) 【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 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 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 属子弟, 拓殖建城, 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 由材料一“都城必置宗庙, 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

48、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 利, 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 但身份不同; 依据材料一“建 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民凭着对土地的 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由材料二 “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可知建有神庙、 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 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3)影响,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 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由材料一“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 政治权利”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增强了中华民 族的凝聚力;从材料一“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 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二复习中外历史刚要-上-第1课 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