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31415 上传时间:2024-04-27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70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20242024年年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一、理解诗句含义、提炼概括诗歌哲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全国卷答友人论学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新高考全国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1新高考全国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概括内容,提

2、炼道理理解分析观点态度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态度的概括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全国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2021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理解诗句含意,把握观点理解概括思想内容哲理的概括近年来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较多,从诗句的含意到哲理、观点,体现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0

3、新高考全国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020全国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20全国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概括分析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提炼哲理,读启示观点评价题仅在2018年全国卷和北京卷中出现,但极具考查价值,应引起注意 突破导航突破一 理解诗句含意简要答题思路:第一步:阐明语表义,有时要挖掘深层语里意。如果有修辞等表现手法要点出来。第二步:指出诗句的作用,阐明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志趣。例1 2021新高考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

4、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典题剖析 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所以要发奋读书,持之以恒;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也可以悟出立身根本,故学圣人道从小处、近处着眼,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我”自知没有功劳无法享有国家的俸禄,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无论是农夫还是读书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亲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瞒。“六经

5、”之中的“道”岂有尽头?勤劳耕种,可使生活无饥。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你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答题演示】审题要点题目考查对“道在六经宁有尽”和“熟读周公七月诗”两句的理解,需要辨清两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答题思路抓关键词,理解诗歌内容。前者是说做学问没有尽头,后者强调熟读七月诗。【两句无手法,且已表明观点,故第二、三点无须呈现。】抓大意。从标题看,这是写给儿子的诗,可能暗含教育告诫等内容。由关键词语“亦奚异”“惟不欺”及“报明时”“宁有尽”“可无饥”,可知诗歌的内容是教诲儿子。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暗含着深意。前一句强调圣人之学的博大精深,后一句强调熟读农事诗七月。根据注

6、释可知七月出自诗经,而诗经为“六经”之一。这里便暗含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系博大精深的学问难以穷尽,熟读七月这样的小诗也可立身,也可做到脚踏实地.【对点训练】1.(2023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

7、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本来逐字笺注、死抠经典就已经使得治学之路走得越来越艰难了;再加上讨论学问时逢人就引经据典,动辄便曾子颜子,又让这路近乎走入死胡同。要知道:学问正是在那皮毛剥落的地方,并不是在众人口耳相传的地方。比方参禅,要自己亲自参悟,亲自印证;比方修仙,要自己亲修行,亲自炼丹。魏了翁有句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

8、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突破二 概括思想内容,提炼哲理一、概括思想内容初判断1.关注细节,如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2.关注题材。依据

9、不同的题材特征判断诗歌的内容、主旨细答题1.理层次,定区间。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思路要点,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2.抓关键,细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所用典故、表现手法、所处位置进行分析3.知人论世。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或用此来验证所答内容是否准确例2 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 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陈

10、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典题剖析 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审题要点题目要求概括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答题步骤“出山”即先生由“隐”到“仕”。诗歌前两联描绘先生出山的情景,先写先生的风采,再写出山路上所见;后两联评论先生出山,先写先生向往隐居生活,再写为苍生入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鸟飞浑自在”,暗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羡他僧住便平生”,直接表达先生对“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从颈联可以看出,曾

11、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他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知人论世。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代同心。【对点训练】2.2022新高考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词人在下阕发表

12、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13、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间有吃七宝羹祈福纳吉、佩戴人胜讨好彩头等习俗。解析 此词上阕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南山觅春;下阕紧承上阕,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词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题干问“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根据词的内容可知,答案在下阕,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14、,是作者就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想,“此意”即前面的两句话“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也正是因为此才出现了上阕描绘的美好热闹的景象,由此确定答题区间为“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的重视。“商 行 贾 坐 农 耕 织”这 一 组 活 动,由 商、贾、农 三 种 行 当 的 人 物 组成,“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描绘出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景象。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各种

15、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在词的最后提出希望,如果人们都懂得家庭和睦、工作各司其职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二、提炼概括哲理 哲理诗往往采用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的手法,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因此,在解读哲理诗时,要注意诗中的“形”与“神”、“情”与“理”,善于化实为虚。具体步骤为: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所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例3 2021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

16、,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典题剖析 注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华颠:头发花白。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宋诗以理见长,

17、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答题思路作答本题可采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先阐述诗歌表意,然后挖掘内在哲理。“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难道懂得道理吗?只要自己适应这里,也自然感到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强化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

18、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注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陈书张贵妃传载: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诗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李白原诗存在关联。B.首联侧重写实,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一座空台面对汹涌澎湃、东流入海的浩浩长江。C.颔联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与战争之后

19、累累白骨形成对照。D.“年年荒草向人愁”与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上凤凰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不同。解析 C项,“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错误,“青蛾”指美人之眉,在这里使用借代手法,泛指美貌女子。C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只见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掳离故国,唯有当年弃下的白骨,依旧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古墓中。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临春、结绮两阁已经找不到了,荒草年年发,清风徐来时,随风飘动,如同在诉说着不尽的愁意。凤凰台次李太白韵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

20、首联写登临凤凰台后的所见。颔联写陈后主当年的历史。颈联写风中长江上急急行驶的舟船和新洲。尾联再回到陈后主的历史来,并对此沧桑变化发出感叹。这首诗追念古昔,叙述今朝,用独特的方式抒发吊古讽今的感慨,其蕴意使人回味不尽。【强化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注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陈书张贵妃传载: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

21、以复道交相往来。2.“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写景方面:视觉、听觉相结合,写风浪不断催送着江中的船只向前,湖水拥来的新沙改换了故洲,生动地描摹出傍晚时分所见江面景象。说理方面:诗句景中寓理,意蕴深刻。王朝兴亡正像长江行船,不进则退;也如翻腾的湖水不断拥来新沙,日久便替换了故洲。以此说明六代兴衰不过是王朝更替中的一幕,自然、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遵循着客观规律。解析 颈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

22、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借助“风”“行棹”等典型意象以及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摹出傍晚时分所见江面景象。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以此说明六代兴衰不过是王朝更替中的一幕,自然、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们都遵循着客观规律,不可更改。二、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2023全国乙卷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3新高考全国卷湖上晚归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

23、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评价思想情感理解诗歌内容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态度的概括类型释义喜系列对壮美山川的赞美与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征战沙场的无畏,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表达隐居生活的悠闲与宁静,等等怒系列对功名权贵的傲视与不屑,对朝廷昏庸的失望与批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揭露,对官吏贪婪的厌恶,对战争的厌弃,等等哀系列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哀叹,对自身命运不幸的哀伤,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国家离乱的哀叹,等等思系列 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远方朋友的关心与劝慰,等等愁系列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对无限离愁的忧伤,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伤感,对羁旅漂泊的忧愁

24、、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等突破三 分析情感内涵一、明确诗歌情感的类型 思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喜怒哀思愁”五大情感类型。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25、(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贬谪失意(1)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2)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3)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定风波。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离愁别绪(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6、。(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途径1.依据题材初判断,参见前文“题材分类”专题。2.知人论世再推敲。3.依文分析定指向。可从以下角度切入:(1)情语 抓显性情语和隐性情语。显性情语如“愁”“忆”“思”“孤”“喜”等,多在标题、开头、结尾处;隐性情语如“客”“别”“乡”以及副词“犹”“徒”等,多在写景、叙事中。抓住这些表情感的词语,有助于把握诗歌情感

27、。(2)景语 通过景物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如关注景语的特点、关注景语的修饰语等,同时关注景语表达的特殊性。一般来说,诗人往往用什么景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也会借乐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故需要结合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把握情感是“喜”还是“愁”,是“乐”还是“哀”。(3)典故 先掌握典故的内涵,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判断,诗人是正用典,还是反用典。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是作者对典故中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情感态度。(4)结尾句 结尾句形式多样,有以景结句、以情结句、以理结句、以问结句等,多有抒发感情、点明主旨等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天祥的过零丁

28、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以情结句,卒章显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结情,表达惜别友人的深情。把握情感变化 在一首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很多时候会依据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何把握情感的变化呢?1.从时间上讲,作者的情感往往有今昔与将来的变化。阅读诗歌时,要善于区分不同的时间段,从中品出不同的情感。如离别诗,一般有离别前后两个时间段,离别前是黯然销魂,离别后是思念、祝愿,还有对重逢的期盼。2.从空间上讲,作者处于不同的地方,面对的是不同的景物,抒发的情感自然也会随之不同。如为“客”,则有羁旅之愁;如登高,则有思乡之苦;等等。三、把握作者

29、思想情感的“三步骤”步骤一: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步骤二: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分析意象时,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步骤三: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情感。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特点句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意;用了典故、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对点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

30、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因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进扰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

31、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华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解析“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可以逐句分析。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作者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

32、感慨;结合最后的“再续”,再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其中蕴含着豪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情绪。突破四 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一方面指评价文本中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指评价他人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所持的观点态度。评价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四点。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

33、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归纳要全面,概括要完整。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对点训

34、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遣兴注 杜甫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注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寄居成都。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饱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说“尤为沉痛”。一、二句是说国家的战事还没结束,兄弟姊妹分散到各处。各何之,都到哪里去了。三、四句是说自己在思念亲人,不由得泪流满襟。沾襟,指血泪之多。下句则说

35、自己已经衰老。满面丝,指头发都白了。五、六句是叙写成都辽阔的原野,还有在傍晚缓缓流动的大江。成都的地势很高,因为四周都是山地,因此说“云卑”。抬头看天边,因此觉得江流缓慢。最后两句是诗人自怨自艾的话,我年纪大了,又有病,并且流离在荒野当中,哪能长久地活在人间呢?有生之年也许见不到你们了。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前人对此诗的评价“结语尤为沉痛”,这是对前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型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前人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结语”指的是结尾,从本诗来看,即“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沉痛”指深刻而令人痛心。“结语尤为沉痛”是说本诗的尾联蕴含的情感特别悲伤,令人痛心。再看尾联的意思,“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衰”指衰老、年老,“疾”指患病,这是杜甫感叹自己年龄既老,身体又不好,因而发出“那能久”的哀叹,怎么能活得长久!因而也就“应无见汝时”,“汝”指弟妹们,因为战乱与亲人离散,自己年老且病不可能活得长久,应该是不会再与弟妹们相见了,语句中饱含伤感绝望,显得“尤为沉痛”。结合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