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76500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1 - 2017-2018 学年 第一学期 高一 语文 期中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 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新诗的 “ 变 ” 与 “ 常 ”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 “ 变 ”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 “ 新 ” 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 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 “ 变 ” 中还有一个 “

2、 常 ” 的问题。 “ 变 ” 就是 “ 常 ” ,而且是一种永恒的 “ 常 ”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 “ 变 ” 又和中国诗歌的 “ 常 ” 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 “ 常态 ” 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 “ 常 ” 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 “ 常 ” ,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 “ 常 ” 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 常 ” 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 “ 常 ” 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

3、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 “ 走出 ” ,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 “ 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 ” , 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 “ 常 ” 。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

4、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 “ 常 ”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 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 2 - 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 “ 一个绝大的进步 ” 。从 “ 感情泛滥 ” 到 “ 情感羁勒 ” ,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 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 “ 常 ”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5、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 “ 常 ” 。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 “ 变 ” 中就有时时回望 “ 故乡 ” 的必要。在 “ 变 ” 中继承 “ 常 ” 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 2010 年 3 月 15 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新诗在新文学运动中充当着旗帜和先锋的角色,变化是 新诗的根本。 B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排除在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原因是人们对新诗的 “ 新 ” 的误读。

6、C中国新诗能否繁荣取决于它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程度,而诗歌精神和审美精神又是诗歌的一种 “ 常 ” 。 D新诗有它作为诗的一些 “ 常态 ” 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化, “ 常 ” 总是存在的。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 “ 有第一等襟抱, 才有第一等真诗 ” 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 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新诗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 C.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 “ 走出 ” ,拉开审美距离,就

7、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 “ 情感泛滥 ” 到 “ 情感羁勒 ” 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这是他的 “ 变 ” 中有 “ 常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 桑句便工 ” ,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所以,处在国泰民安的当下,诗人们是写不出上等诗篇的,也成就不了大诗人的。 - 3 -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 “ 常 ” ,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新诗的 “ 常 ” 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 “ 变 ” 则是指新诗创作对传统规范的

8、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D. 中国新诗要想在未来文学中重振雄风,必须在 “ 变 ” 中继承 “ 常 ” ,时时回望,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14 分) 在徐志摩的故乡 张同吾 去年晚秋时节 ,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 ,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 ,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 ,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 ,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 ,白光耀眼 ,惊涛裂岸 ,声如万马奔腾 ,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 :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 ,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 ,所以这里才会诞生国学大师王

9、国维、训诂大家朱起凤、语言学大家许国璋、书法大师张宗祥、佛学泰斗太虚、红学家吴世昌、金石家钱君匋、军事家蒋百里、电影艺术家史东山、诗人穆旦、作家金庸等。 海宁又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 ,他以博爱精神、青春气息和人性光彩谱写出情韵悠长的诗章 ,它们恒久的艺术魅力穿越时间的幛幔 ,至今仍辐射光芒。我来到位于硖石镇的徐志摩故居 ,重温他短暂而又潇洒浪漫的一生。 这座略带浅红的灰色楼房约 600 平方米 ,周围是一片美丽的草坪 ,围绕着铁铸栅栏 ,是典型的花园洋房。 1926 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徐父尽管反对这桩婚事 ,却拧不过儿子的韧性 ,为之修建了这座典雅的住宅。庭院和廊下均由名贵大理石铺就 ,一

10、层厅堂是西式地板和吊灯 ,摆设着中式桌椅 ,二层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卧室则一派西式陈设。徐志摩十分喜爱这座中西合璧的宅第 ,称其为 “ 香巢 ”, 又将他与陆小曼的起居室题名 “ 眉轩 ” 。每天清晨他都去买一束鲜花送给妻子 ,新婚宴尔娇宠之至。 徐志摩确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 ,林徽因的清纯隽美、风华绝代 ,陆小曼的能歌善舞、柔美娇艳 ,都令他奋不顾身地追求 ,诚如他对恩师梁启超坦言 :“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 ”,“ 实求良心之安顿 ,求人格之确立 ,求灵魂之救度耳 ” 。灵魂得以救度 ,生命却殁于英年 ,他是为赶赴- 4 - 北京听林徽因讲演而在空中遇难的。一年之后他热恋的 “ 徽徽 ” 痛定

11、思痛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 林 /叹息似的渺茫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 而唤作“ 眉 ” 的小曼在多年之后有为志摩扫墓一诗 :“ 肠断人琴感未消 ,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 ,写到湖山总寂寥。 ” 两位才女 ,前者情深意切 ,后者痛断肝肠。 瞻视橱柜中的种种实物和墙壁上的许多照片 ,眼前仿佛有朗朗新月冉冉升起。他是 “ 新月派 ” 的灵魂 ,

12、那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才俊 ,胡适、闻一多、朱湘、孙大雨、邵洵美、林徽因、陈梦家、沈从文、卞 之琳等都围绕着他 ,如群星拱月。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和自由 ,此亦是他诗歌美学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倾斜和观念的偏颇 ,他在半个世纪中受到贬损 ,但其美丽的文学光焰无法遮拦。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他的诗又重暖人间。有人说他是过分西化的 ,殊不知他的文化之根植于中国沃土 ,他自书楹联 “ 山高水长中有神悟 ,风朝雨夕我思古人 ” 。因此他的诗才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和精湛的语言。一篇篇抒情短章广受读者的喜爱 ,那首仅有五行的沙扬娜拉堪称短诗极品 ,而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

13、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 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他走了 ,却把诗歌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留给了中国和世界。 站在徐志摩故居的庭院 ,仰望湛蓝的天空 ,我 想起他乘飞机时的感言 :这座飞机带着我的灵魂飞过高山 ,飞过大潮 ,飞在丛林间。我当时就望这样飞出这空气的牢笼 ,飞到整个宇宙里去 ?这隔世的玄思和遐想 ,已成为现实 ,如今有多少诗的后继者 ,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飞翔。 (摘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 一 项是 ( )(3 分 ) A文章从徐志摩的故居、爱情、诗歌三方面入手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徐志摩的形象 ,且选材典型 ,

14、详略得当。 B. 第二段 渲染氛围 ,为下文作铺垫 ,同时也表现了徐志摩聪颖、大气、潇洒、果敢的性格特点 ,引人入胜。 C.本文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歌、人 物语言 ,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又使文章语言优美 ,富有诗意 ,饱含深情。 D.这篇文章看似平淡 ,实则娓娓道来 ,熔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5.请简要概括徐志摩的形象特点。 (4 分 ) - 5 - 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文言文,完成 7 10 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 毋从俱死也! ” 张良曰: “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