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 “ 义 ” 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 “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 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 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
2、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 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 “ 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 “ 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 ,食不重味。 ” 他 “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 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
3、。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 “ 肉袒谢罪 ” 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 “ 人 ” 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 士为知己者死 ” 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 ?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 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
4、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 “ 游2 侠 ” 。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 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 “ 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 。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
5、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 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 情重义。游侠 “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 ,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 “ 义不苟合当世 ” ,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
6、明。 (选自 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史记中对 “ 侠义之士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 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 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 “ 人 ” 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 “ 士为知己者死 ” 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 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7、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 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 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 “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 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 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3 D.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济穷救急 ” 是游侠之 “ 义 ” , “ 报答知遇
8、之恩 ” 是刺客之 “ 义 ” 。他们对道义 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 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 游侠 “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 义不苟合当世 ” 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 C 2. A 3. D 【解析】 【 1 题详解】 题干是 “ 下列关于史记 中对 侠义之士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9、项是 ” ,是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 “ 答非所问 ”“ 内涵、外延不准 ”“ 误划类别 ”“ 张冠李戴 ” 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 ,“ 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 ” 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 “ 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 。故选 C。 【 2 题详解】 题干是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 ,结合原文第 2、 4 段内容可知,本项错在于: “
10、 专诸、豫让 ” 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 “ 狭义之士 ” 的区别,不能混淆。故选A。 【 3 题详解】 题干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 , “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 ” 一句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 “ 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 ” 。故选 D。 4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 “ 比对法 ” 。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11、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 先比对:指代词 (如 “ 它 ”“ 其 ” 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 都 ”“ 所有 ”“ 人人
12、” 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 “ 或许 ”“ 大概 ”“ 必定 ”“ 可能 ”“ 似乎 ”“ 已经 ”“ 将来 ” 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 虎 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
13、,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支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支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着自己的权力、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着迟迟未动。袁 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不知哪来的邪劲, “ 噌噌噌 ” 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5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 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惭愧。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理他,任他叫骂。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