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5947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历史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1.农业(1)西亚:大麦、小麦和豆类(2)南亚:芋头(3)中国:水稻和粟(4)中南美洲:玉米和南瓜2. 畜牧业 羊、猪、牛农业产生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二)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意义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2.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3.交换和贸易的发展4.出现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者5.早期城市出现(三)

2、文明产生的标志1.早期城市出现:农耕生产定居生活2.阶级出现: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社会分化(阶级、贫富)阶级矛盾、部落战争3.国家形成: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4.文字产生:记事和管理的需要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最初的文明概况1. 类别与分布:(1)大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2)海洋文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2. 特征: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特征3. 原因:(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2)交通条件限制;(3)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提示:地理因素不是决定性或唯一因素问题探究:早期大河文明在地理和环境上有何共同

3、点?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这些区域?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北纬30度附近,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壤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二)多元文明的代表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环境: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演进历程: 约BC3500年,产生最初的文明; 约BC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约BC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3)政治: 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原来的城市成为地方行政单位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4)文化: 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吉尔伽美什目

4、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洪水和方舟传说; 发明60进位制,服务于生产生活。 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绘画、军事)重点探究: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方面。3.评价(1)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2)成文法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奴隶主的任意性,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3)倡导同态复仇具有野蛮性。2.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1)自然环境: 气候干旱;尼罗河定期泛滥,但不成灾;并提供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2)演进历程: 公元前3500年,兴起 公元前3100年,初步实现统

5、一(3)政治: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拥有至上权威。(4)文化: 文学:丰富多彩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古老象形文字 历法: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书写材料:莎草纸 代表性建筑:金字塔 数学: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3.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1)自然环境: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的大平原上;铁器时代与生产工具进步, 使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 得到开发,成为印度中心。(2)演进过程 公元前3千纪,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国家(3)政治: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4)文化 宗教:婆罗门教、佛教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数学

6、: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发明了0,按位计值方法 其他: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重点探究:种姓制度1.概念:根据血统来固定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婚姻观念,数千年来与婆罗门教一起构建了一个宗教等级社会。2.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不平等、不准通婚、不准同席。3.评价(1)积极: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安定。(2)消极:造成社会阶层的隔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有巨大影响。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部分岛屿:古希腊文明(1)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少平原,环海多海岛港湾,三洲要冲,地中海气侯(2)演进过程 克里特文明(前2千纪)迈锡尼文明(前2千纪)希腊

7、城邦兴起(前8-前6世纪)(3)政治:城邦林立,政体多样,主要有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4)文化: 文学:神话、悲剧和喜剧; 历史: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奠基人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基础。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1.过程: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3.评价:(1)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2)积极:确立民主制度原则;推动文化艺术繁荣; 西方民主政治源头。(3)局限:少数人的民主;原始直接民主导致政治腐败; 轮流

8、坐庄导致权力滥用误用。第2课 古代世界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程标准: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一、 古代文明的扩展(一)农耕文明的扩展1.潜能(扩展的条件)(1)必要性:生产力水平有限,人地矛盾,需要开拓土地。(2)可能性: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统治者扩张财富,增加领地,建立霸权的需要总之,需要拥有较高生产力水平2.方式:武力扩张3.表现: 汉谟拉比时期的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 亚述帝国(公元前650年左右) 扩张方向:以大河为中心,向四周扩张。(二)海洋文明的扩展1.条件:(1)必要性:古希腊多山多岛环海,不

9、适宜农业发展;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2)可能性:组织能力、航海技术、武器2.方式:海外殖民3.特点: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扩张;沿海岸线建城邦,点状分布广泛;和平移民,海外城邦独立于母邦,地位平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照搬母邦。(三)影响: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一)世界主要帝国的建立1.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年)(1)兴起:公元前6世纪,伊朗高原(2)疆域:迅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3)统治:政治(继承西亚的传统)中央: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地方: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

10、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经济、社会:完善的税收系统、完备的交通道路、统一的货币制度。(4)灭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因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而灭。2.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1)建立:公元前4世纪晚期,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2)统治:政治:继承波斯文化中央:君权神授,君主专制。地方:行省制,马其顿和希腊人担任要职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3)灭亡: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马其顿、塞琉古、托勒密)。 3.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1)疆域扩张:征服了意大利,逐渐把整个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2)统治:政治:奴隶制、帝制、行省制法

11、律:比较完备的法律(作用:调和平民与贵族、外邦人与本邦人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经济:工商业贸易繁荣文化: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3)衰亡原因:A.内部危机: 官僚体系与职业军队加重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不断。B.外部危机:边境压力加大,蛮族入侵。灭亡: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三、文明的交流(一)特点:1、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2、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二)方式和表现:1.技术传播(1)农耕技术:西亚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12、(2)冶铁技术:西亚的冶铁技术传播到埃及、希腊等地。2.文化的传播(1)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2)雕塑:希腊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3)字母文字的广泛流行腓尼基字母的传播: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多种字母向西:演化为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传播原因:A. 书写便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与读音的优点B.商业发达,经贸交流需要C.产生于文明的交流处。3.经贸往来:汉与大秦双方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通过丝绸之路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到达帕提亚,未能进一步西行。2世纪,已有

13、罗马商人来到洛阳。此后, 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双方都有想要建立联系的意愿。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多元面貌的特点。概念辨析:中世纪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中世纪)。它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封建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一、 中古时期的西欧(一)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背景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

14、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2. 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含义: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形成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特征:A.以土地封赐为纽带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C.只对直接领主负责D.具备契约意识,即相互尽义务E.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国王控制力有限影响A.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B.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比较(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庄园的构成庄园的

15、特点A.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B.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性质: 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农奴与奴隶:A.相同点: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B.不同点: 相对奴隶,农奴的地位较高、受到的束缚更小C.生产关系: 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地位: 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 A.经济: 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B.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C.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D.

16、王权与教权 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二)孕育曙光: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1.经济:城市兴起(1)时间:1011世纪起(2)原因: 政治: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3)特征: 居民: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阶级关系:A. 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生产和经营活动 造成影响。 B. 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 得一定的自治权。(4) 影响

17、 经济: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 生与发展; 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 文化: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5)西欧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比较 2、政治:王权加强 (1)背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2)表现 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逐渐完成统一,王权加强。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3) 影响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 控制,为西欧民

18、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二、 中古时期的东欧(一)拜占庭1、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2、统治(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2)军事: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3、衰亡(1)原因 连年征战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游牧部落的冲击,帝国陷入混乱(2)灭亡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

19、攻陷,帝国灭亡(二)俄罗斯1、兴起与发展2、伊凡四世改革(目的: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领域内容政治颁行新法典,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权确立政厅制度,健全中央机关,增设部分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实行县制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大贵族仍然控制自治机关建立设立沙皇特辖区军事颁布兵役条例,采邑分封是新军的物质基础,新军来源主要依靠中小贵族对外扩张本课小结: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第4课

20、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 西亚: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一) 阿拉伯帝国1、兴起与发展(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3)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4)7世纪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5)8世纪中期,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2、 统治概况(1)政治:形成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集权的统治体系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官僚机构辅助,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

21、的部门最为重要。(2) 经济商品经济: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城市发达: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学思之窗: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答: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3)文化:繁荣表现原因:A. 吸收与融合: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艺、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B.交流与传播: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

22、入欧洲。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原因:A.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B.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C.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D.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影响:A.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C.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二)奥斯曼帝国1、兴起与发展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2、统治概况(1)政治: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元首: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

23、经济:东西方交流中心,控制商路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3.影响(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3)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古印度的发展简史前14世纪,

24、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立霜帝国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一)概况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建立4世纪初13世纪初民族印度人突厥人政治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宗教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教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毗湿奴(遍入天):

25、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三、东亚:朝鲜与日本(一)日本1、兴起与发展(1)秦汉之际: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2)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3)646年:开始“大化改新”(4)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5)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6)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2、大化改新(1)背景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唐文化的影响(2)时间:646年(3)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4)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幕府统治(1)背景 政

26、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 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2)形成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3)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4)结束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二) 朝鲜1.兴起与发展(1)4世纪政权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2)7世纪末新罗: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3)10世纪初高丽:新罗

27、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4)14世纪末朝鲜: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5)16世纪末:共抗侵略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本课小结本课小结在中古时期这个时间框架下,西亚阿拉伯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朝鲜,在亚洲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多元共存、交流发展,推动着亚洲文明的进步,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美洲的特点。一、 古代非洲文明(一)非洲文明的开端1、地位: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源地2、居民:班图人3、文明成果:

28、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2)手工业:掌握了冶铁技术4、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二)文明的代表1、东北非文明:阿克苏姆王国(1)兴起与发展兴起: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 鼎盛: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衰落:7世纪以来,内乱和阿拉伯人的兴起 (2)文明概况: 文化:信仰基督教 经济:从事农牧业,国贸兴旺2、 东非文明(1)兴起:10-15世纪(2)代表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3)条件: 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文化:伊斯兰教的传入(4)文明概况: 政治:奴隶制 经济: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

29、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 城市繁荣。 文化:信仰伊斯兰教3、 西非文明(1)兴起:8-15世纪(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3)文明概况:类别概况经济黄金资源丰富、控制商路、对外贸易发达;奴隶从事生产也可作为商品交易政治注重扩张征服;实行中央集权文化信奉伊斯兰教;兴建大学、文化繁荣4、南非文明(1)兴起与发展: 兴起: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 发展: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2) 代表国家:津巴布韦(3) 代表性建筑:巨石建筑(三)非洲王国的特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古代非洲文明的基本特点1、起源早:世界上最早文明的起源地之一2、区域性:东非、西非、南非各有特点3、发展缓慢:受地理环境相对

30、封闭的限制,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封闭,且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非洲文明的小结课堂拓展:中非交往源远流长(1) 汉武帝曾遣使前往黎靬(亚历山大城)(2)唐朝杜环(第一个到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经历写成经行记(3)元朝汪大渊可能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岛夷志略(4)明朝郑和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5)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非洲“黑人兄弟”发挥重要作用(6)新时代中国帮助多个非洲国家走出贫困二、古代美洲文明(一)美洲文明的开端1、居民:印第安人 2、农业: 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 3、文明代表: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二)美洲文明的

31、代表1、玛雅文明(1)区域范围: 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2)兴衰: 约公元前1500年形成 15世纪中期衰落(3)文明概况: 经济 A.农业:种植玉米为主 B.手工业:制造出精美陶器政治 A.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国家 B.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 文化 A.城市建筑精美、金字塔庙宇 B.发明独特的文字 C.用复杂的历法纪年 D.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2、 阿兹特克文明(1) 区域范围:今墨西哥地区 (2)兴衰: 兴盛:14世纪;鼎盛:16世纪初 灭亡:1521年被西班牙所灭(3)基本概况: 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部落首领管理,但需纳税 经济

32、: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城市: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3、印加文明(1)区域范围:南美洲,库斯科为都城(2)兴衰: 兴起:12世纪;崛起:13世纪 鼎盛:15世纪末16世纪初 灭亡:1532年被西班牙所灭(3)统治概况: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全国分为四大政区,贵族充任长官 编订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将征服地区的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三)美洲文明的特点1、独立发展、独具特色:古代美洲文明一度繁荣2、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难以抵抗其他文明的冲击。(四)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重点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美洲

33、文明走向衰亡的原因及启示。原因:1、西方殖民者的侵略2、疾病、瘟疫等灾害3、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课堂小结:美洲文明区域文明时间国家形态文明概况中美洲玛雅文明约前1500年形成15世纪中期衰落城市国家种植玉米;金字塔庙宇;陶器;象形文字;历法;20进制。阿兹特克文明14-16世纪结构松散的王国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部落首领管理;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城南美洲印加文明12-16世纪统一的大帝国中央集权;土地国有;人口调查表;完善的道路系统;移民启示: 文化交流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

34、的潮流。本课小结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自然条件的阻隔、地理知识的匮乏等缺少接触和交流。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人类文明独立起源的迹象。古代文明都有各自不同之处,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这表明古代世界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出多源的特点。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旧航路概念: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到小亚细亚转运至欧洲。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

35、转运至欧洲。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进入埃及,再转运欧洲。新航路概念: 在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统称为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一、 缘起: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一) 动因 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1、经济根源: 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渴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行记激起了多个阶级、阶层到东方和未知海外实现发财梦(寻金热)3、直接原因: 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路不畅导致商

36、业危机。4、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二)条件 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1、政治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冒险活动为什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2)掌握先进的航海与造船技术(3)都是中央集权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洋航行(4)热衷于传播天主教2、经验丰富: 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科技发展: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总结动因(为什么要): 1、经济根源:西欧各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渴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根源:马可 波罗行记激起

37、了多个阶级、阶层到东方和未知海外实现发财梦。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路不畅导致商业危机。 4、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条件(为什么能):1、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冒险活动2、经验丰富:西欧人在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科技发展: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二、启航:新航路的开辟(一)主要航道的开辟航向支持时间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概况成就向东葡萄牙1487迪亚士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第一次绕过好望角1497-1498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驶达印度所开辟的绕道非洲达到印度和

38、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向西西班牙1492哥伦布(意)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麦哲伦(葡)绕过南美洲,经(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又达菲律宾群岛,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回欧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史纵横: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上的艰苦生活 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历尽艰辛一位船员记述了他们在横渡太平洋期间的苦难:“我们所吃的饼干不再能称为食物,它们只不过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饼干的蛆虫,而且,粉末浸透了耗子撒的尿, 散发着叫人无法忍受的臭气 我们不得不喝的水是同样恶臭、令人作呕实际上,我们常不得不靠吃木屑过活,就连耗子

39、这种极叫人憎恶的食物,大家都在贪婪地寻找,一个耗子能卖得半个达卡金币” 但是,这些早期航海家也是欧洲第一批殖民者 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也是掠夺和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材料说明了航海家们勇于冒险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通过这次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他们最终都可以回到出发的地点,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但在开辟新航路的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破坏了当地的文明,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二)其他航路的开辟人物时间支持国家航海路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卡伯特父子1497年英国发现纽芬兰岛卡蒂埃16世纪法国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巴伦

40、支16世纪荷兰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俄罗斯人俄罗斯北太平洋北冰洋哈德逊17世纪初荷兰北冰洋亚洲南半球的新世界德雷克1578年英国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塔斯曼1642-1643年荷兰到达新西兰、塔斯马尼亚航海探险的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一、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一) 人口迁

41、移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2、表现: (1)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2)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其他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3、特点:(1)由欧洲国家主导(2)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4)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5)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4、影响: 积极:(1)改变许多地区的人种、民族结构和人口地理分布;(2)促进世界物种交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3)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4)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消极:(1)给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带来灾难(2)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二)物种交换1、原因 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2、表现欧亚 美洲美洲 世界植物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动物马、牛、猪、羊、鸡等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微生物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天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考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