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学情评估试卷一、书写水平(5分)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5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7分)民俗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习俗、风尚,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翻开语文课本,开发一段文学之 旅。我们在民俗画卷中,跟随与归省的母亲一起回到偏僻的平桥村的迅哥儿,在几个少年的 cun duo 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贺敬之去听富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回忆老一辈 革命家吃着糜子、手拿红旗的峥嵘岁月;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让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表 演,当震撼人心的鼓声ji 然而止时,我们耳 pn 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跟随吴伯箫借 着暖
2、融融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感受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相约语文,奔赴充满 诗意的语文之旅,尽情畅游语文世界!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开发 B. 叹为观止C.震撼人心 D. 蕴含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辗转反侧。(关雎)微君之躬, ?(式微) ,子宁不嗣音?(子衿)与君离别意, 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手抓黄土我不放, 。(贺敬之回延安)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示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小石潭记中“ , ”用鱼儿的数量从
3、侧面写出了 水的清澈见底。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这首诗用河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B.小旦、小生、小丑都是戏曲里的人物角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C.教育家吴伯箫在灯笼一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D.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第 1 页 ( 共 7页 )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5分)6.下面是经典常谈中的片段,其中的“这部书”指( )(3分)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
4、上接春秋时代,下至 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 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战国策7.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从名著经典常谈十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添加副标题,使其更为一目了然。(2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片片粽叶情夏生荷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片粽叶林, 一年四季都不用施肥浇水,但它总能长出异常茂盛的粽叶来。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农历七八月。时候一到,母亲每日都要顶着似火的骄阳,去粽叶林 中采摘粽叶。粽叶密密麻麻, 一叶盖住一叶,人在下面望不见天,偶有一缕阳光钻缝而下,就如穿 针引线,连接
5、天穹和大地。粽叶林又密又高,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闷 热难耐。可母亲每每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 满满的。每次从粽叶林里出来,母亲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弯腰低头用稻草将叠整齐的粽叶一把把地扎起来,以便放到太阳下晾晒,晒干后收起来待用。这个过程同样漫长而辛苦。端午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些,挑去附近村庄叫卖。乡下的干粽叶很廉价, 一斤最 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令她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她总说:“这粽叶本来天生天长,也不需要本 钱,卖一块就赚一块,积少就能成多!”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
6、自己包的粽子。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 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她舀入已早早拌好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 取一根细麻线, 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 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 落地“结”在了麻线上。 粽子在母亲手里滴溜溜打转,像是艺术表演。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 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一口咬下去香糯至极,若再蘸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母亲一 生采摘过多少片粽叶,包过多少个粽子,已无法计算。我只知道,她的双手因多次采摘粽叶、包裹 粽子而结出了一层层厚厚的粗糙老茧,牙齿也因咬过太多根捆粽子的细麻线而酸痛、松动。第 2页 (
7、共 7页 ) 工作后,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母亲。有一次,看到商场里各种风格的粽子,嗅到空气里的粽 子香,听到隔壁大妈买粽叶来包粽子的声音,我才意识到端午又至。我想吃粽子了!这么多年,都 是母亲给我包粽子,我打算给母亲寄一些粽子,表达我的一份心意。我事先没告诉母亲,想给她一 个惊喜。没过几天,母亲打来了电话:“你寄来的粽子真好吃。”我说:“是商场买的,味道没你包的 好。”母亲笑了:“是你寄来的粽子,味道当然不错,我爱吃。你爱吃我包的,那我就包给你们吃,给 你们留着。”这一刻,我禁不住潸然泪下。直到年纪大了、视物模糊不清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 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
8、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粽子。这些粽子跟随着我们,从故乡走 向不同的城市。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会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还是味 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叶林总是郁郁葱葱, 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 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 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选自今晚报2023年7月9日,有删改) 8.文章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3分)A. 采粽叶 B.晾粽叶 C. 卖粽叶
9、D.包粽子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粽叶林里的闷热,侧面表现了母亲劳作的艰辛。B.第段“母亲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照应了第段“密密麻麻”“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闷 热难耐”等语句。C.第段“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是因为母亲夸“我”寄给她的粽子好吃。D.第段“我们都有一个遗憾”中的“遗憾”是没能学会母亲包粽子的本领。10.“关键词”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这些“关键词”涉及文中的人、物、情等。请仿照示例, 将下面的关键词表格补充完整。(3分)关键词理由粽叶全文都围绕“粽叶”展开(1) 作者以端午为引,叙写母亲卖粽叶、包粽子,“我”给母亲
10、寄粽子的往事,将端午用的粽叶比作母亲(2).(3)11.请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粽子在母亲手里滴溜溜打转,像是艺术表演。(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第3 页 ( 共 7页 ) (2)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从加点词语的角度) 从食铁兽到和平使者:大熊猫这么可爱,谁能扛得住金陵小岱不愧是大熊猫,曾用名多达30多个若是在古籍中搜索“大熊猫”三个字,几乎找不到相关记载。难不成古代没有大熊猫?还是古人压根就没见过大熊猫?实则不然,考古专家曾在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发现了大熊猫的化石, 原来早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存在啦!大熊猫这种胖乎乎、圆嘟嘟的萌物在古代居然被叫成猛氏兽、猛豹、馍、
11、貊、白熊、花熊、白 豹、白罴、文黑、银狗、华熊、花头熊、竹熊、杜洞尕、峨曲、执夷、食铁兽、驺虞、貔貅这些听起来无比英武神勇的名字在史料文献中居然有30多个,在这么多名字中,古人最爱用“馍”“玄骥”“貊”来称呼大熊猫。古人对大熊猫的记载,侧重于它的形态、食性及产地。传闻中的猛兽最爱偷吃铁锅估计如今靠卖萌为生的大熊猫们压根就没想过,它们在史书上的形象居然是猛兽,骁勇善 战、英勇无比,闲下来最爱干的“恶作剧”是跑到老百姓家里偷吃人家的铁具。关于大熊猫是骁勇善战的猛兽一事,极有可能是一场误会。这场误会来源于史记五帝 本纪记载的黄帝曾经下令驯养熊、貔貅和虎来助战,并且这个决策很成功,让他在阪泉击败了另
12、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因为大熊猫有“貔貅”的别称,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里记载的貔貅是大熊猫, 于是脑洞大开,认为大熊猫骁勇善战。对大熊猫吃铁的事情,古人可爱八卦了。南宋罗愿于尔雅翼中提供了后续报道:“骥,今 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铁,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为水。有误食针铁在 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大熊猫一次可以吃数十斤铁,还能将铁消化为 水正因为有这么多关于大熊猫吃铁的传闻,所以明代地理著作蜀中广记将大熊猫称为“食铁兽”。早在西晋,大熊猫就是和平友爱的象征除了拥有猛兽的盛名以及“食铁兽”的传闻,大熊猫在古代还被视为一种义兽。因为它们只 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
13、所以古人赋予了它们和解、建立友好关系的象征意义。那么,大熊猫在古代是如何当“和平使者”的呢?资治通鉴记载:“晋制,有白虎幡、驺虞幡。白虎威猛主杀,故以督战;驺虞仁兽,故以解兵。”在打仗的时候,只要有一方举着“驺虞旗”,就 代表一个讯号:“这仗不打了,不打了,求和解!”公元685年10月22日,武则天将一对活体大熊猫和70 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的国礼赠予 了日本天武天皇,大熊猫首次作为和平友爱的使者走出国门。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了“熊猫外交”。作为人人都爱的国宝,大熊猫“再次出山”,它们 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保护全世界的大熊猫也 成了现代人的使命。
14、(选自意林2023年第10期,有删改)第4 页 ( 共 7页 )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籍中之所以很难找到大熊猫的相关记载,是因为大熊猫在古代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有30 多个别的名字。B. 第段中“极有可能”一词的意思是“不确定,表示猜测”,反映了说明文语言的不确定性。 C.第段主要记录了大熊猫的逸闻趣事,作者主要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D.引用资治通鉴中“驺虞仁兽,故以解兵”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大熊猫在古代是“和平使者”。 13.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 古人对大熊猫的记载,侧重于它的形态、食性及种类。B.大熊猫骁勇善
15、战及吃铁的传闻,是人们脑洞大开的产物。C. 大熊猫之所以被视为和平友爱的象征,是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其他动物。D.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熊猫外交”的重要角色,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4.第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若是在古籍中搜索“大熊猫”三个字,几乎找不到相关记载。 15.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三)古诗文阅读(17分)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 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
16、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 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 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注释】与可: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篑笃(yn dng )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竹之始生B.如兔起鹘落C. 急起从之D.少纵则逝矣始龁,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如鸣珮环(小石潭记)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
17、寺夜游)第5页 ( 共 7 页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从苏轼对文与可画竹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对文与可的欣赏与推崇。B.文与可画竹讲究一枝一节,形神兼备。C.开篇的论述采用了对比手法,更能突出胸有成竹的重要性。D. 文末的反问发散思维,让读者联系到类似的问题,意义更深刻。18.文章最后一段阐明从事艺术创作在懂得艺术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 ,两者相统 一,才能达到 的境界。(4分)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阮 郎 归宋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18、。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释】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黄花:菊花。金掌:汉 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绿杯红袖:分别借 代美酒和歌女。兰佩紫:佩紫兰,紫兰是一种香草。19.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没有都出现的一项是( )(3分)A.天空之云 B. 黄色菊花 C. 重阳佳节 D.独自饮酒20.这两首词都表现了词人沉重的心情,请你加以分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八年级(1)班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开展了“走近安塞腰鼓”主题活动。(15分
19、)2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材料,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3分)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 刘成章安塞腰鼓所描绘的便是武鼓,作者写出了武鼓的大气磅礴。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A. B. C. D.22.“走近安塞腰鼓”活动结束,班级小记者进行了活动总结,拟向校报进行投稿。总结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6分)第6页 ( 共
20、 7页 )八年级(1)班举行“走近安塞腰鼓”主题活动本周二下午的综合实践课上,我班举行了“走近安塞腰鼓”主题活动。同学们热情高 涨,积极参与,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了安塞腰鼓的相 关知识。安塞腰鼓,不仅代表着陕北人特有的内在精神品质,更代表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 化。这次活动的开展,激化了同学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同学们纷纷表示,十分愿意参 加这样的活动。 23.小语同学找了两张图片,打算制作一期宣传海报张贴于班级的黑板报上,但不知选择哪张图片好,请你帮助小语进行选择,并说明你的选择理由。(6分)图一图二 五、写作能力(60分)24.我们总是对生活中的某一刻充满了无限
21、期待, 一遍遍在心中描绘着这一刻的模样。当这一刻 到来时,它也许正是我们心中描绘的模样,正如我们所愿,满足了我们的期待,令我们满心欢喜。请以“这一刻,我满心欢喜”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1) 描绘“这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再现当时的情景。(2) 详略得当,充分 表现自己“欢喜”的心理活动。(3) 立意明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发现、感悟、思考 等。(4) 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5) 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第7页 ( 共 7 页 )参考答案1略。2撺掇 戛 畔3A(开发: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
22、用的目的;开拓;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搭配不当,此处应用“开启”)4悠哉悠哉 胡为乎泥中 纵我不往同是宦游人 芳草鲜美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A(“信天游”是陕北民歌)6D(根据语段中“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可知,这部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7示例一:尚书第三-流传之曲折 示例二:史记汉书第九一司马迁、班固那些事儿8D(A第段“可母亲每每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的”是母亲采粽叶的过程;B第段“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弯腰低头用稻草将叠整齐的粽叶一把把地扎起来”是晾
23、粽叶的过程;C第段“挑去附近村庄叫卖”及母亲对此的评价是卖粽叶的情形。而第段则是包粽子的情形,相比其他而言,叙述详细,比较生动形象)9C(C原因分析不全面,“我禁不住潸然泪下”主要是因为母亲要把粽子包好等在外地的儿女回来吃)10(1)端午(2)母爱(3)作者围绕“粽叶”展开回忆,这些回忆包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令人感动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包粽子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包粽子的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2)“依然”是“仍然、仍旧”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与怀念之情。12B(“反映了说明文语言的不确定性”有误,应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24、确性”)13A(A中的“种类”有误,根据第段最后一句来判断,应改为“产地”)14不能删去。“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如果删去,原句的意思就变成了在古籍中找不到大熊猫的相关记载,这过于绝对化,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5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大熊猫是和平友爱的象征。16D(A才;刚刚;B好像;C跟;D稍微缺少)17B(普通画家讲究一枝一节,缺乏整体美感;文与可注重胸有成竹,一绘而就,重视神似)18艺术实践(技能技巧的训练)心手相应(得心应手、知行合一)【附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节、叶却都有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
25、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19D(醉花阴“东篱把酒”写词人独自饮酒的场
26、面,而阮郎归“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写的是大家在宴席上饮酒作乐的场面)20示例:醉花阴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和与丈夫分离的绵绵痛楚;阮郎归则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思乡之情。21D(通读待排句可知,句是概述,起总起作用,应放句首,句具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句末后,因此可排除A、B;C、D的区别在于句和句的先后顺序,句说明安塞腰鼓的分类,句紧承句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腰鼓属于武鼓。故选D)22第句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第句中“激化”与“热情”搭配不当,应将“激化”改为“激发”。23示例一:选择图一。这张图片展现了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特点,彰显了生命的活力,极具感染力。示例二:选择图二。这张图片以年画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安塞腰鼓热闹喜庆的特点,画面内容饱满,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热烈。24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