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第6课课前知识铺垫1.作者知识作者知识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2.背景知识背景知识(1)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
2、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诬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这次
3、惨案的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2)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
4、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至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文章。3.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杂文杂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其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犀利、活泼,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
5、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喉舌作用。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2)左联左联“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4.读准字音读准字音(1)寥落(lio)(2)洗涤(d)(3)踌躇(chu ch)(4)桀骜(ji
6、)(5)赁屋(ln)(6)噩耗()(7)尸骸(hi)(8)屠戮(l)(9)浸渍(z)(10)绯红(fi)(11)殒身不恤(yn)(12)竦身(sng)(13)不屑(xi)(14)惴惴(zhu)(15)爱憎(zng)(16)戳穿(chu)(17)吮血(shn)(18)什物(sh)(19)涅槃(pn)(20)挈妇(qi)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许多青年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向死而生。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高二年级要组织“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专题活动,请大家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纪念性散文,为本活动编辑一条宣传语,谈谈你对“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的认识,我
7、们将择优选用。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精神课时1跟随先生笔触,重温历史风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梳理文章思路。2.通读文章,记录阅读感受。活动一了解背景,梳理情节1.“知史方能通文”,让我们跟随先辈的脚步,重温这段历史,感受人物的魅力。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完成表格。篇名时代背景主要事件记念刘和珍君 北洋军阀政府执政时期追忆与刘和珍等人交往的往事,讲述她们遇难的经过。篇名时代背景主要事件为了忘却的记念 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时期回忆自己同白莽、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交往,抒发感触,记叙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2.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8、、自由驰骋、轻盈多姿是散文的特点,然而,散文表面看似“散”,却是形散意连,“散”而不乱,一线贯穿。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又是如何结构全篇的呢?请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答案活动二记录感受,分享交流3.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请同学们通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每篇文章的空白处记录510则阅读感受,然后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成果。答案(示例)(1)记念刘和珍君“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
9、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很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冲淡,但却不可能为“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诉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时移世易造成的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淡化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的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真正优秀的抒发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行文上是有节奏的,如诗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记念刘和珍君是如诗似歌的优秀文章,细心品读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分明的行文节奏,其具有“如歌的行板”那
10、样的美学形式。记念刘和珍君的思想是异常深刻而全面的。作者的匠心不难体会: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写出刘和珍的真实性情,坚决抹去反动军阀及其帮闲文人泼在她身上的“暴徒”的污秽(因此必写对刘和珍的回忆);一定要写出反动军阀如何虐杀刘和珍的真实情况,坚决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行,把这些刽子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必写刘和珍被虐杀致死的细节);一定要写出对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请愿的方式去斗争;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坚决支持“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态度,给革命者最大的声援。(2)为了忘却的记念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一个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11、的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其牺牲都是重于泰山的。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他们牺牲后不久,真相便大白于天下了。烈士们固然死得壮烈,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为了光明的理想和信念而牺牲的人是数以万计的,而柔石们的牺牲之所以给青年人乃至全体民众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一方面是因为这五位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鲁迅这面“中国文化界不倒的旗帜”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他那如投枪匕首般犀利的文字让邪恶无以遁形。他们的牺牲令人震撼,他们将在我们的心中永存。课时2寻找先烈事迹,学习先烈精神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爱国青年
12、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活动一精读课文,感受形象魅力1.作者笔下的刘和珍、白莽、柔石等分别是怎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请以制作信息档案卡片的形式,从基本信息、主要事迹、形象特点、塑造手法、作者情感等不同方面,完成对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信息档案卡片年龄:性别:身份:主要事迹:形象特点:塑造人物的手法:作者的情感:答案(示例)(1)刘和珍信息档案卡片年龄:二十二岁性别:女身份: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主要事迹: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参加请愿。中弹后又被棍棒
13、击打而死。形象特点: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虽然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品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殒身不恤。塑造人物的手法:神态描写。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与“广有羽翼的校长”以及反动政府镇压革命青年的凶残、血腥手段形成对比,不仅突出了刘和珍的和蔼、善良、乐观,也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卑劣。选材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三个女子遇难的过程,一方面展现了三个女子的沉勇友爱和无畏精神,另一方面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印证了前文说的“虐杀”。“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中弹后的刘和珍又被
14、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等细节,充分证明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屠杀。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对死难者横加种种罪名的丑陋嘴脸。作者的情感: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2)白莽信息档案卡片年龄:二十二岁性别:男身份:诗人、翻译、革命作家主要事迹:白莽送书。“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外貌)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对前两次见面的回忆主要笔墨用在对二人看稿与通信的记叙上。白莽出狱。大热天,他“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白描)形象特点:敏感、率真、纯朴、乐观。第一次见面后,给鲁迅
15、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经过鲁迅回信解释,他便不存芥蒂,接受赠书;第二次见面,送译诗给鲁迅,说明他敏感、率真;第三次见面的衣着、神态,以及见面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说明他纯朴、乐观。爱憎分明。他故意将“国民诗人”译为“民众译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爱的诗人。执着坚定、勇敢无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塑造人物的手法:作者引用彼得斐的诗来侧面描写白莽的遇难。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
16、式赞颂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作者的情感: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3)柔石信息档案卡片年龄:二十九岁性别:男职业:翻译、编辑、革命作家主要事迹:初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就告诉“我”他姓赵。设立朝华社。“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维持社团运转。经费紧张,借钱做印本;大部分稿件出自他手;干杂务等。朝华社倒闭。“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交际交往方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走路时保持距离;和“我”一起走路时,走得很近。狱中给同乡写信。回乡探亲。因为母亲双目失明,多住了几天,回上海受朋友责备而悲愤。形象特点:迂拘泥守旧、天
17、真单纯、不切实际、不知变通、执拗、至死不渝。然而,这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他善良与纯真、勤勉与憨厚、执着与坚定的美好品质。硬气具有勇于承担、刚毅坚强的性格,勇敢无畏、宁死不屈的气节。塑造人物的手法: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刻画柔石的形象。作者说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柔石是一个他“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用方孝孺侧面衬托柔石的形象。用方孝孺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交代了柔石“迂”和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硬气”的性格特点;同时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如朱棣一样,滥杀无辜,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作者
18、的情感: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2.在完成信息档案卡片的基础上,思考鲁迅先生塑造刘和珍、白莽、柔石形象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形象的塑造思路条理比较清晰,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白莽、柔石形象的塑造则显得有些繁杂。刘和珍的形象主要通过她的事迹来表现,而白莽、柔石的形象则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塑造。鲁迅先生与刘和珍距离较远,直接接触不多,只了解她的一些主要事迹,因此,用几件事来塑造其形象;白莽、柔石则是鲁迅先生的战友,平时接触得多,因此更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二缅怀革命青年,拟写颁奖词3.作为中国
19、的青年,我们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请你在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中任选其一,写一段颁奖词。答案(示例一)刘和珍:都知道你态度温和,却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强权;你常常微笑,却忧心母校前途,黯然泣下。爱国请愿,你欣然前往;枪打棍击,你殒身不恤。你用勇毅和鲜血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示例二)柔石:都知道你有点迂,却不缺少硬气。你知难而进,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你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你用单纯善良对抗国民党的冷枪。你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示例三)白莽:都知道你喜欢诗歌,却不知你爱憎分明。你纯朴善良、率真乐观。你知道生命的可贵,也知道爱情的美好,但是你用鲜血证明了自由的崇高!课时3在一字
20、一行间,悟先生悲愤情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活动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有什么表达特色?答案用整齐对称的句子,突出了“真的猛士”英勇奋进、无所畏惧的特点,同时,整齐的节奏增强了表现力,使人读来印象深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运用了反复手法,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怯弱和无知而选择沉默,当屈辱积压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他的忍受范围时,他会在
21、忍辱和爆发中作出选择,如果他仍然没有勇气与意识去爆发,那么在心志上和形势上他已经趋于灭亡。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继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运用了反讽手法。这是鲁迅先生得知段祺瑞执政府屠戮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时,他对当局政府、时局的愤怒、批判和鞭挞。“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当局执政府惨无人道、荒唐之极的“丰功伟绩”屠杀爱国青年的无情的嘲讽、揭露和批判。“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
22、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答案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煤的形成要付出巨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会付出巨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
23、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这个语段中,加颜色虚词用得十分贴切,请结合句子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填写下面的表格。虚词表达效果总体效果居然 但、竟 向来、然而、也 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怀疑它只是传说,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无比悲愤的心情。虚词表达效果总体效果况且、更 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反衬了反动派的凶残。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无比悲愤的心情。(2)为了忘却的记念“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
24、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答案“悲愤”,悲哀和愤怒。鲁迅悲哀的是自己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愤怒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忘却”,是暂时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答案“夜”象征反动统治的黑暗与残酷;“路”指革命者与反动统治做斗争的征途;两个“正长”说明革命者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斗争;“不如忘却”是指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2.鲁迅先生是深沉的,我们能
25、看到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同声一哭”,既有对刘和珍、白莽、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的流血牺牲的悲哀,也有对我们国家当时的黑暗专制的悲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智者,鲁迅先生没有被浓烈的情感支配,他一直都有自己对事情的理性的认识。请思考下面的问题,探究鲁迅先生的理性认知。(1)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有哪些理性认知?答案不赞成徒手请愿。中国女子的勇毅,压抑数千年,终没有消亡。给后来人微茫的希望,激励人们奋然前行。(2)“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题目,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理性认知?答案所谓“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
26、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总的来说,“忘却”,将悲哀摆脱;“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
27、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活动二比较阅读,编辑信息3.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纪念性散文,但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又各有特色。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答案(1)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
28、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2)不同之处: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蕴含着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了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
29、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4.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高二年级要组织“鲁迅笔下的革命青年”专题活动,在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后,请你为本活动编辑一段宣传语。答案(示例)22岁的刘和珍君被杀了,留给我们无限的哀思;21岁的白
30、莽、29岁的柔石遇害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请加入我们,从鲁迅先生笔下寻找更多的革命青年吧!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为建设更好的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欧西”(西方)的哪些东西是不合中国国情的?当时鲁迅主要讲了两条,一是只追求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损,旨趣流于中庸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灵性之光,愈益就于黯淡。”二是西方的选举政治。鲁迅认为那种民主并不高明,“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而所谓议会则无非是“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
31、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特以自长营膰,当列其班,况复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群之令誉”。这些想法很能体现青年鲁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鲁迅思想的超前性当然鲁迅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对他心目中的“新宗”和“人国”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因而不免有些空想的色彩,但他否定了“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的流行思潮,是无比深刻的。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鲁迅这一思想的预见性和深刻性。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并且惟其如此,就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又一向强调采用“硬译”的方法,严防思想走样,产生误解。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
32、化,但这种“化”绝不是一个译者就能完成的,而应当在充分研究深入思考之后,在从事了大量的实践之后。洋为中用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译者只要译得准确、以供大家参考就好。这也正表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能消化。(摘自顾农鲁迅的文化自信兼谈五四文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证实鲁迅思想的超前性。答案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今天我们走的正是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鲁迅思想超前;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化,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33、可见鲁迅思想超前。练透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
34、能如此,这也就够了。123456789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流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B.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C.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D.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破了,旧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123456789原文“流言”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强调“流言”的种子。A项表示引用,“暴徒”是引用的政府“令”中的话。B项表示特殊含义,“的”“矢”是下面要解释的对象,具有特殊的含义。C项表示特定称谓,“世界屋脊”一般用来特指青藏高原。D项表示突出强调,强调论述,突出人
35、物的节俭。123456789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运用了比喻论证,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1234567893.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答案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但是他们也是值得纪念的。123456789本题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概括原文中的内容,第一段“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写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第二段写“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
36、扩大”,是一个转折,上文提到了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此处转折是写既然已经流血牺牲,亲友们伤心、纪念也是必要的。据此运用转折复句进行压缩即可。4.下列各句中加颜色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广。有意思的是,“谷歌地球”上演的13大惊人发现之一,克罗地亚心形岛的岛主本人一直没发现这座岛屿的外形居然呈完美的心形,直到很多在网上看到心形岛照片的人请求到岛上一游,他才恍然大悟。父亲去世后,他无比悲痛,经常伫立在父亲墓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听到北约军队悍然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37、的消息后,我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上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A.B.C.D.123456789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用于此处形容“清正廉洁的王安石”,感情色彩不当。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符合语境。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符合语境。出离愤怒:超出愤怒的极限,转入到一种更深沉的愤怒之情。与句中“到了极点”重复,使用不当。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符合语境。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
38、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不含贬义,使用不当。1234567895.将下面一个长单句改写成五个较短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灵活使用标点符号,但不得改变原句意思。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1933年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123456789答案(1)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1933)的日子里
39、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2)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3)文章特别记叙了五位烈士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4)作者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5)文章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123456789二、课外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忆韦素园君鲁迅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我只好连身
40、外的水也搅一下,看看泛起怎样的东西来。123456789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123456789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
41、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123456789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
42、是只有小例子的。那时候,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我已经逃到厦门,但北京的狐虎之威还正是无穷无尽。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从此以后,韦素园君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同时社内也发生了冲突,123456789高长虹从上海寄信来,说素园压下了向培良的稿子,叫我讲一句话。我一声也不响。于是在狂飙上骂起来了,先骂素园,后是我。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而且一个团体,虽是小小的文学团体罢,每当光景艰难时,内部是一定有人起来捣乱的,这也并不希罕。然而素园却很认真,他不
43、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在“天才”们的法庭上,别人剖白得清楚的么?我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想到他只是一个文人,又生着病,却这么拼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又怎么能够持久呢?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123456789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
44、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123456789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把皮肤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痊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123456789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
45、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纪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等。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123456789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纪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选
46、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123456789注注韦素园(19021932),诗人,翻译家。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墓记。高长虹,现代作家。20世纪20年代,他先后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发起并组织了“狂飙运动”,并作为鲁迅倡导组织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员,协助鲁迅编撰莽原月刊。向培良,在大学读书时即从事文学创作,是“狂飙社”的主要成员,后又参加鲁迅主办的“莽原社”。鲁迅曾对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报副刊时,曾去信鼓励“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华盖集)。123456789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47、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形象地阐明写作缘起,即响应人们纪念韦素园的号召。B.作者认为,未名社同人虽无雄心大志,但大都有切切实实地把事情做 下去的意志。C.随着交往的深入,作者对韦素园因与自己的年龄差距而不很笑的情况 有所了解。D.作者对韦素园在“天才”们的法庭上的“剖白”给予理解的同时,也 表达出深切的担忧。123456789“响应人们纪念韦素园的号召”并不是真的写作缘由,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出于对韦素园的真诚的怀念,选项这样说淡化了文本的内涵,也体现不出作者对韦素园的厚爱与悼念。123456789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作者把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写
48、出了回忆留给内心的 伤痛感,生动形象,具体可感。B.作者借助四个“忽而”的排比句,描写了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表达了 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忧。C.作者在文末除对韦素园的贡献给予肯定外,更多的是借助对比批判那 些健忘的国人。D.与充满直抒胸臆技法的记念刘和珍君略有不同,该文的情感表达 融在了叙述之中。123456789“更多的是借助对比批判那些健忘的国人”错。由文本倒数第二段“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可知,作者着重于突显韦素园的坚守与取得的成绩,并没有“批判那些健忘的国人”。1234567898.请简要概括本文在谋篇布局上
49、的特点。123456789答案作者按照同韦素园交往的时间顺序,把一些小事连缀起来。从初写韦素园的外貌、给人的表面印象到深入人物的内心,从回忆韦素园对未名社的努力支持到确认其取得的成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行文的脉络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事理逻辑等,本文行文时主要立足于时间这一概念,按照同韦素园交往的时间顺序,把一些小事连缀起来。文章先写通过李霁野认识了韦素园,写初见他的情景,“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写他给作者的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接着写交往之后,“我”发现了他的一个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
50、激烈”,并举了一个小例子,社内发生冲突,在狂飙上对骂,“素园却很认真,他不但写信给我,叙述着详情,还作文登在杂志上剖白”;接着写“我”到广州后他给“我”写信,并寄来外套;接着写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到西山病院去探望他;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他在北平同仁医院病逝。123456789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对韦素园的认识从逻辑上也是逐层深入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更加深入。由最初觉得他不好相处,到感受到他的认真,由外表深入到人物内心;“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等。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花夕拾”,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