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专项训练)一、 非连续文本的选文特点 非连续文本指围绕一个事物和主题,提供多维度阅读材料的文本形式,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近几年高考中选用的文本大体可分为论述类文本和信息类文本两大类。(一) 论述类文本分类特点政论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学术论文用系统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文艺评论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时评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具
2、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等。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等。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二)实用类文本分类特点新闻对已经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新鲜性。传记遵循真实原则,用形象化方式记述人物的一种叙事性文体。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报告对某个工作、事件经过深入细致调查后,加以系统分析研究形成的文书。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科普文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访谈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等
3、,运用谈话纪实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二、 因文设题,关注文体特征。(一) 论述文的分析论证特点论证特点(特色)论证方式立论: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展开论证)驳论: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立驳结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运用概述和具体事实来论证。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引用论证:运用常理与哲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比论证:通过事物相反或相异属性比较来揭示论点。对比鲜明,论证有力。比喻论证: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更生动形象。因果论证:根据事物之间联系,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揭示事物本质。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先假设对方是对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出荒谬的结论。增
4、强逻辑性。道理论证:从一般原理出发,通过推理和论证,以证明某种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的方法。类比论证:把已知的事物与跟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论证结构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并列式: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层进式:前后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将正反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论述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论证语言语言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二) 专题训练(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5、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
6、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
7、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
8、;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材料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
9、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
10、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
11、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
12、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B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C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
13、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D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B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C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D“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
14、项是()A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B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C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3-24高二上重庆期末)阅读下面
15、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
16、”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
17、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
18、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
19、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
20、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
21、春秋笔法研究三题)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B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C“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D“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
22、笔法有关。B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C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8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B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C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9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10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
23、,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23-24高二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重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
24、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
25、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摘编自牟宗三悲剧之演成)材料二: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26、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
27、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摘编自王博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苗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
28、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
29、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
30、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摘编自冯其庸读)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
31、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1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B哈姆莱特C雷雨D边城1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
32、明。第 12 页 共 18 页 参考答案:1C 2C 3D 4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的特点,然后从五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最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我们要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运用引证法。如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的特点;引用礼记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特点。 5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主席的话表明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
33、精华,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创造并发扬光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无中生有。两则材料并未谈及中华文明比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优越,材料一也只是说,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
34、献。B.“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曲解文意。由原文“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知,是“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而非“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 D.“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偷换概念,原文“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根据文意,是说“大一统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而不是“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35、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说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是否“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材料中并未说明。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阐述了君主宠爱大臣的危害,目的是要告诫当时的君主必须对大臣严加防范,防止其坐大、篡权。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
36、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这是在总说中华文明的特点。第二、三、四、五、六段分别说到“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这是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最后两段说到“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我们要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
37、看,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由原文“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知,引用吕氏春秋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的特点。由原文“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引用礼记中的话,来说明中华文明“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的特点。所以,从论证手法上看,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
38、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可知,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习近平主席的话是这一思想的体现。由原文“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可知,我们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要学习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广泛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民
39、族创造并发扬光大。由原文“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可知,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就是一种传播中华文明的很好的方式。6B 7D 8C 9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 10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
40、、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
41、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的说法绝对化。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为楚怀王左徒”,客观陈述事
42、实,不含褒贬。B.“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C.“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不着褒贬,而褒贬自在其中。符合画线句观点。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第二、三段,“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
43、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可知,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
44、。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结合原文“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可知,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结合原文“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45、可知,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结合原文“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11C 12D 13B 14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
46、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错,由原文材料一“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可知,选项“不只如此”是指包含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原文“不是如此”是不包含,选项改变逻辑关系。B.“鲁迅认为”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
47、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可知,选项是作者的观点。D.“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三段“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由原文材料三材料一“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