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2、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综而论之,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特为斟酌分别学者可申所抒从矣。又曰,左氏挽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左氏叙事之工,文
3、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圣经可以独有千古。史记汉书,后世不废,岂得废左氏乎?且其书比史汉近古,三代故实、名臣言行多赖以存。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惜忠贤之泯灭,恐善恶之失坠。(节选自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即以史A论B亦当C在司马迁班固D之上E不必依傍F圣经G可以H独有千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驻扎,名词作动词,与阿房宫赋“未云何龙”的“龙”用法相同。B.济,渡河,与行路难(其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4、”的“济”意思相同。C.特,仅仅,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同。D.“艳而富”的“而”与府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郑国对楚国有二心,同时对秦晋两国无礼,于是秦晋联合出兵围攻郑国,实施报复。B.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信任,结果也验证了佚之狐的判断。 C.秦国立场的转变使晋国猝不及防,但晋文公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理智地作出了撤兵的决定。D.春秋三传对微言大义的阐释各有侧重,皮锡瑞对此进行了区分辨别,提醒求学者审慎取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2)且其书比史汉近古,三代故实、名臣言行多赖以存。(4分)14. 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左氏“记事详赡”这一特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6、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就是以史论世,也当在司马迁和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儒家经典,就可以独有千古。“以史”是“论”的方式,构成状中结构,“即以史论”结构完整,其后停顿,B处断开。“在上”是介词结构,“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结构完整,其后停顿,E处断开,“不必依傍”是动词词组,与“圣经”构成动宾结构,“可以独有千古”可独立成句,“圣经”后停顿,
7、G处断开。故选BEG。(2)A.正确。均为“名词作动词”,驻扎。/出现龙。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没有云为什么会出现龙?B.正确。均为“渡河”。句意: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挂上云帆,横渡沧海。C.错误。均为“仅仅”。句意:仅仅因为记事详细丰富。/不仅仅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D.正确。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句意:文章优美而且材料多。/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故选C。(3)A.“同时对秦晋两国无礼”,秦晋“实施报复”,错。由“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秦晋包围郑国,是因为郑国对晋无礼,从属二主,实施报复的说法欠妥当。
8、故选A。(4)“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焉”,哪里;“陪”,给增加土地。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近古”,接近古代;“故实”,旧事;“多”,大多;“赖”,依赖。译文: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5)由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中心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得较为详
9、细;原文“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接着写“夜缒而出,见秦伯”出城的方式以及烛之武分析当时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动秦国退兵的过程,可知文章注重细节,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细腻。除了主要人物烛之武,对于佚之狐的建议,郑伯的恳请,子犯的请求,秦伯的态度都有所交代,可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记述完整。答案:(1)BEG(2)C(3)A(4)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
10、国增加土地呢?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5)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得较为详细;注重细节,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细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记述完整。参考译文:材料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
11、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12、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综合起来分析,春秋有深奥意旨,有隐微内容,深奥意旨在诛伐
13、乱臣贼子,隐微内容在于为后王建立法度。只有公羊同时传扬深奥意旨和隐微内容,谷梁不传隐微内容但传深奥意旨,左氏并不传深奥意旨,仅仅因为记事详细丰富,有可以证明春秋的深奥意旨的。所以,“三传”同时推行不被废弃,只是为了斟酌分别,学习的人可清楚自己的选择。又说,左传的文章优美而且材料多,但缺点是多述鬼神、预言祸福;谷梁传辞清义通而且明净畅朗,但缺点是资料短缺不足;公羊传叙事分明而且善于裁断,但缺点是流于粗疏。左氏叙事之工巧,文采之丰富,就是以史论世,也当在司马迁和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儒家经典,就可以独有千古。史记汉书,后世不废除,怎么能够废除左氏呢?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
14、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左丘明为鲁国写史,记载评述时政,舍不得忠贤消失,恐怕善恶被隐没。(节选自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
15、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未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
16、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1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18、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苟其A侥一时之幸B从车骑C数十人D使闾巷小民E聚观F而赞叹之G亦何以易H此乐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至君奭”的“书”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相同。B.窃,私自、私下。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的意思相同。C.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也是这个意思。D.闻,听见。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闻”含义相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周公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其原因是周公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B.
19、苏轼认为孔子虽然贫贱,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贤能弟子陪伴,这就足够快乐了。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要与有贤能的人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D.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相礼;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认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对颜渊“油然而笑”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20、(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苟其侥一
21、时之幸”是假设的前提,且句意完整,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从车骑数十人”动宾结构完整,“从”是使动用法,作句子谓语,“使”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D处断开;“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中间停顿,“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是前文“苟其侥一时之幸”这一假设的结果,“亦何以易此乐也”是作者的感叹,所以G处断开。故选BDG。(2)A.错误,不同,书:尚书;奏书,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言劝谏的一种文书;书信。句意:读到尚书的君奭篇;劝谏(秦王)不要逐客的奏书;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故选A。(3)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错误。根据“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可知在苏轼看
22、来,人不能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无理由地守着贫贱,而不是“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故选C。(4)“虽然”,虽然这样;“容”,被容纳;“病”,担忧;“见”,体现。译文: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居”,平日;“不吾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没有人了解我;“何以”,打算怎么做。译文:(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5)根据颜渊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并结合“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等内容,可知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
23、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而感到欣慰。答案:(1)BDG(2)A(3)C(4)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5)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感到欣慰。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弹琴唱歌的声音依旧没有断绝,并且与颜渊、仲由等学生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的政治主张
24、和做法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颜渊说:“先生的理想和做法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于是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退下来我想一想这件事,人不可以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够无理由地守着贫贱。世有大贤而
25、能够成为自己的知己,那也足以作立身的依托了。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论语上说:“不抱怨上天,不怨恨别人。”大概就因为自己有“从容悠闲、自得其乐可以过一辈子”的那种情趣。先生您的名声传遍天下,而官级不过五品,您的脸色温和而没有怒气,文章宽厚淳朴而没有怨言,这一定有乐于此道的缘由。我希望听到先生对我这种看法的教诲。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
26、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
27、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着说道:“我赞同曾皙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
28、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裳,字文叔,普城人。少颖异,能属文。第进士,调阆州新井尉,罹外艰,未赴。邑子从受业先生语以经义又为之讲解其后学益诣。服阕,授巴州通江尉,三年杜门,潜
29、究经传,出入古今,默而精思,或达旦不寐,人与语,若无闻然。于是剖微析幽,宏深四达,文誉日甚。总领赵公公说闻其名,俾诸子从之游。光宗即位,制帅留公正荐五士,公为之首。进对,谓“中兴规模与守城不同”,因论大利害,凡数千言,上极异之。除大学博士,进秘书郎。迁嘉王府翊善,每劝讲,必援古证今。尝作八图以献,曰太极图,曰三才正性,曰天文,曰地理,曰王霸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帝王绍运,而终之以百官文武。每曰:“为学之道,当体之于身,本之于心,总宜以心为严师。于心有一毫不安者,皆所不可为也。” 绍熙二年二月,雷雪交作,先生上封事,语特切深,擢起居舍人。未几,疮发于背,少瘥,即奏“人君纳谏,不可执以己私,因私心而
30、生胜心,因胜心而生忿心,是以台谏不得其职而去”,上颔之。先生见王向学日益,因作浑天仪、舆地图,勉以进学如天之运行不息。居数月,除中书舍人,寻除给事中,进侍讲。时上以忧疑成疾,不过重华宫,先生苦谏。及寿皇不豫,复抗声切谏,随以号泣,宫门闭,掩涕而出。自是先生疮复作,连章请外,不报,乃移疾关外。闻寿皇遗诏,亟入临,疮遂大作。宁宗即位,不能朝,再除给事中,改礼部尚书兼侍讲。入谢奏曰:“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反复告诫,一主此意。先生三岁病疮,以国事积忧,遂至不起,年四十九,赠资政殿学士,谥忠文。 (节选自宋元学案)【注】上封事:古代
31、臣下向皇帝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寿皇:指宋孝宗赵昚,光宗之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邑子 A从受业 B先生 C语 D以经义 E又为之讲解 F其后 G学 H益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指封闭、堵塞,与谏逐客书中“杜私门”中的“杜”词义相同。B.进,指上朝、进谒,与促织中“以一头进”中的“进”词义不同。C.疾,指疾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词义相同。D.克,指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
32、盖寡”中的“克”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裳年少时聪颖出众,考中进士后被朝廷选拔到外地任职,因父亲去世而未能赴任。B.黄裳深受皇帝赏识,多次被提拔任用,每次劝谏皇帝,都能够引述古事来证明今事。C.黄裳上书言事,用语恳切,主张君王纳谏不能有私心,否则进谏者无法发挥职能。D.黄裳曾极力劝谏皇帝去重华宫探望,然而及至寿皇生病,他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自是先生疮复作,连章请外,不报,乃移疾关外。(4分)(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黄裳的品质
33、。(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
34、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县城里的孩子跟从他学习,黄裳就用经籍的义理来教导他们,又为他们讲解。这之后黄裳的学问更加精进有造诣。“邑子”是主语,谓语“受”,宾语“业”,结构完整,B处断开;“先生语”是一个主谓结构,“以经义”是“语”的状语,整个句子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故E后断开;“讲解”承前省略主语“先生”,“为之”是状语,结构也是完整的,F处断开;“其后学益诣”结构完整,不断开。故选BEF。(2)C.错误。二者词义不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疾”指“恨”。句意:当时皇上忧虑多疑生病;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
35、主的人。故选C。(3)B.“每次劝谏皇帝,都能够引述古事来证明今事”错,由材料“迁嘉王府翊善,每劝讲,必援古证今”可知黄裳是给嘉王讲学而非劝谏;讲学的对象是嘉王(后来即位的宋宁宗),而不是皇帝宋光宗。故选B。(4)“复作”,复发;“章”,上奏章;“报”,回复;“移疾”,称病。译文:从这之后先生的病疮复发,他接连向进行上奏章请求外调,进行未回复,于是他称病请求退居关外。“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国家;“焉”,哪里;“陪”,增加。译文: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由材料“三年杜门,潜究经传,出入古今,默而精思,或达旦不寐”可知
36、看出他废寝忘食,潜心向学,非常努力;由材料“剖微析幽,宏深四达,文誉日甚”可知他研究细微深奥的学问,见识深刻而无所不通,博学多才;由材料“因论大利害,凡数千言”“雷雪交作,先生上封事”可知向皇帝论述厉害关系,哪怕是雷雨交加,也不影响他上书言事,忠心为主;由材料“于心有一毫不安者,皆所不可为也”,让君王做事要求心安,“人君纳谏,不可执以已私”要求君王要善于纳谏,不能有私心,“复抗声切谏,随以号泣”恳切劝谏可知,他比较善于劝谏。答案:(1)BEF(2)C(3)B(4)从这之后先生的病疮复发,他接连向进行上奏章请求外调,进行未回复,于是他称病请求退居关外。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
37、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潜心向学,博学多才,忠心为主,善于劝谏。参考译文:黄裳,字文叔,是普城人。年少时聪颖不凡,善于写文章。(后来)考中进士。被调任阆州新井尉一职,遭遇父亲离世,他没有赴任。县城里的孩子跟从他学习,黄裳就用经籍的义理来教导他们,又为他们讲解。这之后黄裳的学问更加精进有造诣。服丧结束后,被授予巴州通江尉,三年闭门谢客,潜心研究经传,纵览古今学问,静心而深入思考,有时通宵未眠,有人与他说话,他好像没听到似的。从此他研究细微深奥的学问,见识深刻而无所不通,文章声誉一天天更加显扬。太监总管赵公公向皇上报告黄裳,皇上使众子弟跟从黄裳学习。光宗登基之后,制置史留正
38、推荐五位读书人,黄裳排首位。上朝拜见皇帝,对答时说“使国家富兴的标准与守城的标准不同”,于是他论述更大的利弊关系,总共有数千字,皇上认为他非常卓异不凡。(他)被提拔为大学博士,任秘书郎一职。后来担任嘉王府翊善,每次讲学,一定会引用古事来证明今事。曾绘制八幅图来进献给皇上,八幅图是太极图,三才正性,天文,地理,王霸学术,九流学术,帝王绍运,最后一幅名“百官文武”。他常常说:做学问的原则,应当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以内心感受为根本,总应该以心里感受作为严格的标准。在心中有一丝一毫不安之处,都不可以去做。绍熙二年二月,雷雨交加,黄裳上书言事,语言特别恳切,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不久,他背上的疮发作,稍微痊愈
39、后,就上奏说“君主采纳进言,不可以有私心,(因为)由私心而产生好胜心,由好胜心而产生忿懑之心,因此台谏官不能发挥他的职能而离开。”皇上点头赞许。先生看到嘉王一天天更加好学,于是制作浑天仪、舆地图,用求学好比天体的不停运动来勉励他。过了数月,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被任命为给事中,担任侍讲。当时皇上忧虑多疑生病,不去重华宫探望寿皇。先生苦苦谏言,等到寿皇生病,又高声恳切劝谏,接着长号哭泣,但是宫门紧闭,黄裳擦泪离开。从此先生的病疮复发,他接连上奏请求外调,朝廷未回复,于是他称病请求退居关外。听说寿皇留遗诏,他便立即入朝吊唁。先生疮病发作。宁宗登基后,黄裳不能上朝,又被任命为给事中,改任礼部尚书兼
40、侍讲。黄裳入朝拜谢启奏说:“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的有始有终,是因为他始终秉持着同一心意。”他反复告诫君王,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先生患疮病多年,因为国事而深重忧虑,最终不能起身,终年四十九岁,被朝廷追赠资政殿学士,谥号“文忠”。【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
41、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
42、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
43、。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材料二汉四年,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
44、“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此独其A将欲B叛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G因其懈H击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韩信要求当齐假王,这两句中的“假”都是“代理”的意思,“假王”即指暂时代理的王。B. “沛公善之”中的“善”是“认为说得好,赏识”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C. “沛公殆天授”中的“殆”是“大概”的意思,和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45、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D. “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是“准备”的意思,和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具”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本想投靠景驹,遇见沛公之后慧眼识人,认为沛公大概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于是决定追随他。B. 秦将叛变之后,想要和沛公一起向西攻打咸阳,沛公认为秦的士兵并没有叛变,士兵不服从就会有危险,所以拒绝了秦将。C. 项羽认为刘邦已经烧毁了栈道,说明他没有反叛之心,因此不再担忧刘邦,而是起兵向北攻打齐国。D. 刘邦认为如今自己被楚军围困,韩信不来解救,却要求封王,因此大怒,被张良陈平二人及时提醒后封韩信为齐王。
46、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2)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14. 刘邦说张良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材料一、二中张良的哪些行为可以体现这一评价?请简要概述。【答案】10. CEF 11. B 12. B 13. (1)秦军还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以利相诱。(2)不如乘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镇守一方。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发生变乱。 14. 攻打峣关时,张良建议先设疑兵之计,再诱降,最后击败,一一获得了成功,最后直到咸阳。为刘邦谋得汉中的土地。建议刘邦烧绝栈道,解除项羽疑心。说服刘邦封韩信为王,共击楚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只是他们的守将想反叛而已,恐怕士卒们不听从。士卒们不听从必定有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此耳”,判断句,单独成句,C处断开;“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都是完整的主谓句,“不从”与“不从”二者中间E处应断开;“不如”引出后面内容,前面F处断开。故C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