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桂花雨教学设计详案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优化自身想象力,可以自主地感知和描述文中的情境。2.使用多种朗读形式,感悟文中经典语句表达的情感。3.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注重词语拓展,感悟经典语段。4.深入感悟核心语句的内涵与作者的思乡之情。5.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分享方式,增强合作意识。二、教学重点1.品读课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核心要义。2.创设教学情境,再现“摇桂花”的场景,引导学生感悟“摇花乐”。3.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1.通过情感体验活动和言语表达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重点语句的分析
2、和感悟,以及感悟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3.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做到举一反三,学会在后续的阅读、写作中应用。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素养。1.情感导入:使用音乐、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桂花雨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文学分析:通过分析桂花雨的文学特点、修辞手法、意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3.小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就桂花雨的文学意义、情感体验等方面展开讨论,促进彼此间的思想交流和共鸣。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
3、行创意写作,通过对桂花雨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5.情感体验活动:安排一些与桂花相关的实际体验活动,如观察桂花、制作桂花饼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桂花雨的情感内涵。6.反思讨论: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与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收获,促使深层次思考。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良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对桂花雨一课有初步的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1.深入交谈,引入本课。童年是无比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下面,我们用一组图片,走进作者的世界吧!教师展示桂花雨的图片,播放与桂花雨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美感。虽然在课堂中闻不到清香诱人的桂花香,但我们能跟着琦君(作者)的脚步,一同回
4、到作者的童年,感悟桂花雨中所表达的情感。2.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琦君是现代女作家,出生于浙江永嘉,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烟愁与我同车三更有梦书当枕七月的哀伤等。(二)检查预习引导1.与学生交流,搜集相关的名句。教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桂花的花香非常持久,沁人心脾,很多文人墨客都喜爱使用美好的词汇来描述桂花。那么同学们都了解到哪些与桂花相关的名句呢?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我们光说桂花,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桂花还会下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一课。2.引出课文,学习生字、生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和基本感情。3.默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教师
5、:课文当中作者描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桂花雨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默读完后,教师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一些学生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期帮妈妈摇桂花的故事,“桂花雨”的意思则是桂花落下来,像是下雨一般。(三)精读课文,感悟文中情感在正式讲解之前,让学生阅读课文、感悟课文,默读第25自然段,看一看作者童年时期的桂花给她带来哪些快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同时,把喜爱的语句、词汇与同桌进行分享。教师:读完课文之后,大家有哪些感想呢?作者写了自己喜欢桂花、喜欢桂花香的心情,也回忆了童年摇桂花的情景。那么大家想不想和作者一起来感受摇桂花呢?学生纷纷说道:想。教师:光想感受还不行,摇桂花还有很多讲究!
6、第一部分,以桂花香的“香”字为突破点,让学生品读第2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中充分描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期摇桂花的场景,她写道:“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这里通过描写梅花、木兰花与桂花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描写了桂花不开花时、开花时的情景,也展现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教师接着引导,哪位同学可以通过朗读,把文中的桂花香给大家传递传递呢?学生通过朗读,再次与大家一同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展现的桂花香气。第二部分,紧紧围绕“摇花乐”,学习第5自然段。1.感悟“摇花乐”教师向学生展示,作者和大家都非常喜欢浓郁的桂花香,但是
7、他又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期摇桂花的情形,让他非常怀念。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出一个能够展现作者、概括作者摇花乐感受的字。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纷纷说“乐”这个字最能展现作者由内而外的快乐。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摇花乐,让学生感悟重点语句。“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其中的“抱”“摇”和“喊”,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在摇桂花时的快乐之情。2.请求摇桂花作者在请求摇桂花这部分中是这样说的:“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让学生想一想,作者获得这次机
8、会还真是不容易呢!要得到她母亲的同意,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哪些情感呢?哪位同学可以读出作者急迫的心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作者和作者的母亲模拟对话,进一步再现当时的情景。3.桂花被摇落之后的情景接着我们往下学习,感悟了摇花乐之后,作者又描述了“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再次使用“浸”这一字,展现了花开时的香,晾干了泡茶、做饼同样的香,也展现了桂花的香气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里,既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更香甜了作者的内心。第三部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桂花雨一文中相关语句的修辞手法和具体的情感表达方式。首先,在第2自然段中,已经学习了欲扬先抑的
9、写法。通过梅花和木兰花的描述,与桂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交代了作者热爱桂花的原因。而在第3自然段中,母亲就开始担心了,说道:“可别来台风啊!”通过这种手法,从侧面展现了母亲对桂花树的担忧。到第7自然段。母亲说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不是说杭州的桂花不够香,而是在母亲的心中,家乡桂花的香气是无法被替代的,也展现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修辞手法和具体情感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悟课文中的美好回忆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从桂花香的品读到“摇花乐”的感悟,再到最终的回忆,都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最后一部分,结合桂花雨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
10、和难点,加强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有哪些不能忘怀的朋友和事情。学生不断回忆与大家一同交流,也可以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于童年的怀念。(四)课堂总结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多元化的活动,深入理解桂花雨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热爱。与此同时,将阅读、品读、细读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对重点字词、语句进行标注,并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和感悟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六、课堂检测旨在评估学生对桂花雨一课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桂花雨
11、的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哪种手法表达?( )A.对比 B.拟人C.排比 D.比喻2.桂花雨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是什么?( )A.春天的美景 B.传统文化的象征C.梦幻的世界 D.风花雪月3.请简要描述桂花雨的文学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4.桂花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根据你对桂花雨一文的理解,以“桂花雨”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你对桂花雨的想法和情感。6.在小组内讨论桂花雨一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文字,解释这段文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七、课后反思(一)优点1.情感导入。本篇设计以桂花雨的意象为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等方式引发学生产生情
12、感共鸣,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提高学习的投入感。2.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师使用了多样的教学手段,包括文学作品阅读、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这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其文学素养。3.综合性评价与互动。教师通过小组分享、学生展示和互动讨论等环节,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二)缺点1.导入环节未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足够引人入胜的元素,导致学生在开始阶段难以投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更具吸引力的多媒体素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引用相关名人观点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2.评价方式缺乏多元性。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表现。3.个别指导与关怀不足。在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怀和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被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评价方式,以期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