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 “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本课的第 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 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 产生声音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 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
2、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 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 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 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 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 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 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
3、,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 “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 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 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 学具准
4、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 讨论: 学生交流后回答,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 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 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 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 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 实验:学
5、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 声音弱。 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 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 联呢?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 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 汇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 度小,产生的声音弱。 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 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 活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 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七、板书设计 第14课 声音的强弱 鼓面 音叉 三角铁 幅度大 幅度小 声音强 声音弱 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