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736556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1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周代统治者在强调“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时,还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主张,最终形成“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D.“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从商鞅变法推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强制性分家异财制度,直到汉初亦沿袭此制度。但从西汉末开始,累世同居之风兴起,如樊重“三世

2、共财”、蔡邕“三世不分财”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确立C.宗法思想在汉代复活D.封建国家对基层控制力削弱3.西汉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东汉王符潜夫论认为:“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这表明汉代()A.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B.出现律令儒家化趋势C.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4.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反映了()A.农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B.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秩

3、序C.社会阶层边界趋向模糊D.士人思想迎合时代变迁5.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A.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B.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C.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D.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6.下表中两位思想家讨论的共同话题是()思想家观点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荀子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A.道法自然B.天人关系C.民本思想D.宇宙法则7.下面文本框内摘录的是大家耳熟

4、能详的若干诗句。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A.以民为本B.家国情怀C.自强不息D.天下为公8.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A.家国情怀B.民本思想C.革故鼎新D.天人合一9.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邯郸武安赵窑遗址相继发现了包括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先商、商代、西周、东周、汉代等各时期文化遗存。这可以用来说明()A.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性B.中华文明演进的连续性C.中原农耕文明的领先性D.早期国家分布的分散性10.某校高二学生开展课题研

5、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等。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佛教文化的传播B.文化艺术的繁荣C.政治制度的创新D.中外文化的交流11.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反映了()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12.隋唐以来,僧侣们创立了不同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有不同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但其思想体系

6、中都大量融合吸收了儒、道等传统思想的内容和方法。由此可见()A.西学东渐的浪潮开始出现B.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发展C.政府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D.佛教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13.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数学概念。这表明()A.“西学东渐”初见端倪B.东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C.基督教开始在华传播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14.右面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更注重学习西方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

7、无益15.唐朝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地)、拂菻(拜占庭帝国,以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为中心)等地。这表明唐朝()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伏尔泰此举主要是为了()A.抨击否定君主政体B.给新教做舆论宣传C.借古讽今促进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二、非选择题(共

8、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材料二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

9、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启蒙运动时期处于世界另一端的东方中国正值强盛时

10、期(清康乾统治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经过耶稣会士翻译介绍到欧洲大陆去的。他们的目的原想证明儒家文化与基督教的一致性,从而为自己传教扫平道路,却不曾想为反宗教论提供了极好的攻击宗教文化的武器。当时欧洲正处于反对宗教而主张理性的时代,而非宗教的儒家文化来得正合时宜,因为罗马教会认定孔子学说为“异端邪说”,那么“异端邪说”的儒家学说必然会被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用来攻击罗马教会本身。因而他们对于非宗教的孔子学说的理性观给予了热烈的欢迎和崇拜。正如有学者在书中说:“那些耶稣会中人,把中国经书翻译出来,劝告读者不但要诵读它,且须把中国思想见诸实行。他们不知道经书的原理,刚好推翻了

11、他们自己的教义;尤其重要的是,他们不但介绍了中国哲学,且将中国实际的政情亦尽量报告给欧洲的学者,因此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便能逐渐了解,而中国政治也就成为当时动荡的欧洲政局一个理想的模型。”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1)根据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界的意义。(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中国民本思想,是一种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思想,它承认、重视民众对维护国家统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反映民众的根本愿望和要求。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上古到近代历代思想

12、家们围绕着“民”的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民本思想。从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它主要历经了五大阶段。时间阶段发展特点夏、商、西周民本思想的孕育和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形成和理论概括阶段汉至唐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完善阶段明清民本思想的成熟和蜕变阶段近现代民本思想的转换与质变阶段摘编自周家荣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归宿选取中国历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参考答案1.B据材料可知,该理念指的是早期的民本思想。“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了对民的重视,与民本思想最为接近,B项正确;A项强调个人的自

13、强不息,C项内容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D项内容强调的是注重现实,回避鬼神,都与民本思想不符,排除三项。2.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累世同居之风兴起受到了儒家讲究孝敬友爱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累世同居之风兴起不限于豪强地主之家,不等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排除A项;宗法思想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排除C项;西汉时期封建国家对基层控制总体上进一步强化,而非削弱,排除D项。3.D据材料可知,董仲舒和王符主张治国当以“刑”“德”并用、“义”“法”并用,反映了当时儒、法思想的融合,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

14、A项;材料只是两个人的主张,不是国家的政策,不能说明律令儒家化趋势,排除B项;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多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D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注重修养,农民提供粮食供养社会的发展,商人促进商品的流通,每个阶层的人都力所能及地促进本行业的发展,以求尽到自己的心意,故四个阶层的人虽然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本心是一样的。黄宗羲认为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他们共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士人思想的变化,D项正确。5.D据材料可知,王韬不仅强调礼的重要性,而且认为“华夷”文明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所以不能夜郎自大和厚己薄人,说明王韬认识到转变华夷观念的重要性,体现了中

15、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D项正确;“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近代民族意识转型,排除C项。6.B据材料可知,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专心修养自己天然的爵位,而人世的爵位自然就跟着来了;荀子认为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中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中止向远处延伸。可见二者都关注天人关系,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C项;孟子未提出宇宙法则,排除D项。7.B据材料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家国情怀色彩,B项正确。8.B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民本思想,B项

16、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以民为本而不是家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革故鼎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9.B据材料可知,从仰韶早期到汉代的文化遗存,体现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连续性,B项正确。10.D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多项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此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11.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壁画内容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彼此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中华文化领先世界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不代表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排

17、除D项。12.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本土思想融合,渐趋本土化,这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B项正确;西学东渐浪潮开始出现是在明清之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政府的态度或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发展,不是佛教的作用,排除D项。13.A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为了传播基督教而采用宣传自然科学的方式,这是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初步传播,A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外来科技成果,而不是东方传统科技,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基督教是否在华传播,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人心态变化,排除D项。14.C根据

18、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翻译的书籍大部分介绍西方军事、工艺、制造、机械、工程等方面,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项;早在洋务运动之前,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排除B项;社会科学思想对中国同样是有益的,排除D项。15.D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 A、C两项;材料既体现了外来文化融入唐朝,也体现了唐朝制度、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B项片面,排除。16.

19、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借用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来反对西方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是借古讽今,意在促进启蒙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伏尔泰否定君主专制政体,不否定君主政体,排除A项;给新教做舆论宣传的不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伏尔泰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17.参考答案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内容逐渐丰富;士大夫阶层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有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注重“读以致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影响广泛。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2)宋代“耕读文化”产生的原因有农耕经济的发展、崇文抑武

20、方针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以及农民对耕读的重视。宋代社会中耕读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的农书,为文学艺术(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教化民众,在宋代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8.参考答案 (1)特点:以传播中国儒家学说为主;通过耶稣会士译介传入欧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中国文化在欧洲毁誉并存。(2)意义:冲击了欧洲的宗教思想;助推了启蒙运动的反专制斗争;为启蒙思想家构想理想社会提供了模型;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哲学的发展。19.参考答案 论题:明清时期

21、民本思想得到极大的发展,与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并呈现出时代特征。论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阶级矛盾激烈,许多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不断唤起民众的觉醒意识,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相关理论,不仅使民本思想获得深厚的理论根基,而且也对如何实施民本思想进行了方法论上的论述。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促进民本思想向民主理念转化的因素和动力,使其产生了符合近代化要求的新特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与反君主专制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并呈现出时代特征。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

22、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考古发掘,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的出土地点,从北方的亚述城市阿淑尔、尼尼微,到南部巴比伦尼亚的西帕尔、拉尔萨、巴比伦,甚至埃兰的苏萨,都有法典抄本出土。这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A.推动古巴比伦王国扩张B.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C.影响后世两河流域国家D.是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2.一种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约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产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公元前500年左右,该类型的文字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古人用这种文字()A.记载了马其顿帝国远征B.书写了迈锡尼文明的辉煌C.记录了种姓制度的缘起D.写出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3

23、.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它讲述了英雄事业、友情、执着和对生死的无奈,书中所记述的苏美尔的神有吵闹、贪杯、争风吃醋,跟常人没有不同。由此可知,吉尔伽美什()A.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B.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C.反映苏美尔人执着于宗教信仰D.兼具文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价值4.亚述帝国时期人首飞牛石雕是王宫大门上常见的雕刻,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代表当时最强大物种的集合。这种风格体现出()A.亚述人对东方文化的崇拜B.亚述帝国专制统治的威严C.苏美尔人崇尚武力的征伐D.亚述人对辉煌陵墓的追求5.据帕勒摩石碑的铭刻可知,古代埃及每年都有关于尼罗河洪水泛滥高度的记载。

24、这一做法()A.推动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B.说明法老严格地控制国家经济C.决定了农业丰歉和社会兴衰D.表明国家实现了高度集权统一6.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于公元830年在巴格达创建的“智慧宫”是伊斯兰世界第一所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及高等教育学府。智慧宫里不分国别、宗教,唯学术真知为尊。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A.文化兼容并蓄B.崇尚学术自由C.教育体系完备D.文明领先世界7.天方夜谭中有许多故事是以巴格达为中心,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前期的事件为原型来讲述的;书中大量来自印度、波斯、埃及甚至希腊的传说,在讲述时也被融入了哈里发执政的相关情境。由此可知,天方夜谭()A.促进了西方文化

25、的传承B.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情C.反映了帝国疆域的广阔D.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8.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成为一个更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据此可知()A.民主政治影响古典史学创作B.史学理论体现人文主义精神C.西方古典史学蕴含理性精神D.西方历史学家治史注重求真9.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处以死刑。民法大全中亦记载了“在罪行的审理中不应该对缺席者进行判处”“基于嫌疑,也不得判处,因为与其让无辜者被判处还不如让犯罪的行为不受处罚”等内容。上述内容表明罗马法()A

26、.已经形成完整体系B.注重维护个人权益C.强调司法程序公正D.有效缓和社会矛盾10.9世纪至11世纪,西欧文化人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他们最强烈的自觉意识是进一步改造古典文化,把它变成封建教会进行宗教活动和封建国王治理国家的工具。上述信息折射出当时西欧()A.教会垄断文化教育B.宗教伦理具有教化功能C.注重传承古典文化D.文化教育沦为神学附庸11.中古时期欧洲出现了很多属于骑士文学的作品,它们所讲述的一般都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们的帮助,打败祸害一方的恶人的故事。且在主人公的经历中,包含了大量非宗教因素。这说明中古时期的骑士文学()A.否定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B.冲破

27、了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C.反映了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D.抨击了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12.在拜占庭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被基督教神学家改造,其故事失去了多神教的色彩,着重传达了基督教的信念,基督徒的价值观也被植入其中。这反映了()A.古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文化B.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重视本国文化发展C.古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文化提供了营养D.基督教的发展不利于希腊文化的传承13.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旨在()A.为印度种姓制

28、度提供理论基础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14.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时代全盛时期为背景。据统计全书仅引用白居易一人的诗句就达108处之多,另外还涉及庄子史记昭明文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A.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B.大化改新的成效显著C.日本民族认同意识增强D.幕府开放的对外政策15.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B.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D.人类文明

29、的起源具有相似性16.下面是关于古代玛雅文明的相关考古材料。据此可推知,古代玛雅()材料内容一在山坡地区,玛雅人利用土地的层次变化,建造了一系列的梯田二在家庭农场里种植各种作物,如玉米、豆类、南瓜、辣椒和水果等,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三玛雅人精通水利工程,他们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灌溉系统,有效地利用了雨水和河流水资源A.面临水资源较缺乏的严峻挑战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十分明确C.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方法D.重视农业技术和生产的可持续性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

30、索自身”,这一情形下作者个体的作用就得到凸显: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谁比谁写得更好,或者谁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有学者提出,同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还远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征。它不属于独立的文化现象范畴,也不彰显自己的独立特征。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务于教化或者是权威性的写作。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天主教关于个人通过行动来完成自我拯救的教义,对于人的个性具有更多意义,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相对于中古西欧或者是拜占庭文学,古罗斯文学的作者缺乏自我投射性,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但

31、是所有从拜占庭文化进入到“俄罗斯心灵”(近代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摘编自兰钦、田洪敏古罗斯文学的品性(1)根据材料,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文学与古罗斯文学的不同。(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罗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它的鼎盛时期,西方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哈里发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

32、宫,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宫中;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这场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促使阿拉伯文化不断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二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 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到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

33、500年就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在15201820年的30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00万千克。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则有1 000余万。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落的主要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不同等因素,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总是呈现出文化的

34、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文化样式方面,也体现在内在的文化价值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精髓,如果某一民族的文化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与精华,这种文化就会因为与异质文化的日益趋同而逐渐消失,历史上不少文化的衰落和语言的消失就是明证。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有的贡献。摘编自裔昭印、徐善伟论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围绕材料,选择一个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汉谟拉比法典抄本出土地点广泛,说明这一法典在当时的两河流域地区广泛

35、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两河流域国家,C项正确;法典本身不能推动巴比伦扩张,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法典的地位,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典,虽然在亚述有抄本,但是不能认定亚述帝国的法律标准就是汉谟拉比法典,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种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曾书写过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D项正确。3.D据材料信息可知,吉尔伽美什中的英雄、神有着常人一样的情绪和问题,是古代西亚人文历史在历史人物中的体现,反映出该史诗兼具文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价值,D项正确;吉尔伽美什代表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体现人们崇尚英雄的社会风貌仅是

36、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项;反映苏美尔人执着于宗教信仰与“神有吵闹、贪杯、争风吃醋”等不符,排除C项。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用最强大物种的集合构成雕刻,反映的是亚述帝国专制统治的威严,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亚述人对东方文化的崇拜,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武力征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的建筑不属于陵墓,排除D项。5.A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每年都有关于尼罗河洪水泛滥高度的记载,这有利于古代埃及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老严格地控制国家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农业丰歉和社会兴衰受多种因素影响,“决定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埃及实现了

37、高度集权统一,排除D项。6.A智慧宫“不分国别、宗教,唯学术真知为尊”,可见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文化兼容并蓄,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阿拉伯帝国崇尚学术自由,排除B项;仅凭一家学府,不能得出教育体系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阿拉伯文明的发展水平,排除D项。7.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方夜谭的故事中有不少来源于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一些转述的故事也被附加上了阿拉伯帝国统治的相关情境,这使得该书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该书对西方文化的“传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D两项;天方夜谭的故事并不局限于阿拉伯帝国疆域内的文明,排除C项。8.C根据材料,西方古典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

38、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得出史学蕴含理性精神,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方古典历史学家的史学观,未提及影响史学创作的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人,无法得出人文主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史学功能而非治史态度,排除D项。9.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都强调了在审理罪行时,不能未经审判就处以死刑,不能基于嫌疑就判处,也不能让无辜者被判处,表明罗马法对审判过程及证据的重视,体现了司法审判程序的公正,C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程序公正,未体现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也未体现罗马法维护个人的权益,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D项。10.D根据材料可知,

39、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主要为神学与封建王权服务,沦为神学附庸,D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古典文化,而非宗教伦理,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改造而非传承,排除C项。11.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骑士文学的“情”与“义”属于中古时期骑士阶层的精神准则和处事标准,是他们的追求,故选C项;材料中的骑士形象丰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非否定,排除A项;“冲破了”一词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骑士阶层的个人经历,没有明确对于贵族专横和教士贪婪的抨击,排除D项。12.C据材料可知,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被基督教神学家改造成为拜占庭文化的一部分,说明作为古希腊文化

40、的代表之一,荷马史诗为拜占庭文化提供了营养,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证明古希腊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文化,排除A项;把荷马史诗的诗篇和寓意进行改造,不是统治者重视本国文化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荷马史诗被改造后保留在了拜占庭文化中,这也是对希腊文化的一种传承,排除D项。13.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下,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有利于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B项正确;为印度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社会教化”,排除C项;D项重复题干,其目的仍是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排除。14.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反映出中华文化

41、强大的辐射能力,A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于646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与日本民族认同意识无关,排除C项;幕府建立于12世纪末,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5.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但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共通性,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发展的相似性,而非人类文明起源的相似性,排除D项。16.D材料可以印证古代玛雅人十分重视农业技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玛雅人建立灌溉系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面临水资源缺乏

42、的严峻挑战,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排除B项;现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机器,排除C项。17.参考答案 (1)不同:西欧文学更多体现作者的个性,古罗斯文学则注重权威性;西欧文学推崇文艺技巧的使用,古罗斯文学更重视教化性;西欧文学已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文化现象),古罗斯文学的美学功能尚未独立。(2)因素:基辅罗斯等国家的建立及封建化;东正教的教义;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古代斯拉夫人的文化传统。18.参考答案 (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民众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2)特点:长期处于孤立发展状态;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原因:与外界文明

43、缺乏交流;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孤立封闭,语言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欧洲殖民者的杀戮与掠夺和疫病的流行。(3)认识:在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19.参考答案 示例观点: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自己的特色。阐述:古代埃及依据尼罗河流域的特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古代印度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形成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史诗,古代印度人创造了1至9的数字,还发明了“0”;古代希腊根据其独特的政治文明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古代美洲印第安人

44、独立培育出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古代西亚巴比伦为维护君主统治与社会秩序,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总之,古代世界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均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D.扩大

45、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2.从公元前2千纪起,一直到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世界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规模迁徙冲击的浪潮。在激烈的冲突中游牧民族一度取得优势并征服了农耕世界,但最终结果却是农耕世界稳步发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这说明了()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B.农耕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C.游牧民族缺乏国家治理经验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3.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红)铜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转入铁器时代。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A.婆罗门教的形成B.大月氏人的西进C.雅利安人的迁徙D.赫梯帝

46、国的征服4.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在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种以印欧人为主体、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运动,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得诸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A.解决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B.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D.传播了印欧民族先进的文化5.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等,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D.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6.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构建了关东文化;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种文化整体共存就必然会互相接触、交流,诞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化的前进。这表明人口迁徙()A.促进文化优胜劣汰B.促进文化融合认同C.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D.具有世界性7.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0多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期末共7套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