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 C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乡贤 ” 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之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后来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之为 “ 乡贤 ” 。如今我们则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还乡官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 农村的优秀基层干部、家乡的道德模范和热爱家乡、反哺桑梓
2、的企业家等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精英人物称之为 “ 新乡贤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而
3、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然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 “ 安全阀 ” 的作用。 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 “ 软约束 ”“ 软治理 ” ,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 治理文化来看,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从提升乡村治理手段来看,在一些乡村出
4、现 “ 空心化 ” 现象的情况之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 “ 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 ” 的 “ 传声筒 ” 和 “ 广播站 ”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使其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名思义, “ 乡贤 ” 就是生于本乡、服务
5、于本乡、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的贤达之士。 B简而言之,新乡贤就是本乡本土的、德才兼备的榜样人物、先进人物和精英人物。 2 C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化解社会矛盾两大方面。 D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 “ 安全阀 ” 的作用就是乡贤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 “ 乡贤 ” 的内涵说起,分析了必须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的背景,并论证了新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价值。 B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为其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四段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
6、用和提升乡村治理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D “ 传声筒 ” 和 “ 广播站 ” 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新乡贤独特而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所以新乡贤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 “ 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 ” 的 “ 传声筒 ” 和 “ 广播站 ” 。 B新乡贤文化虽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必适用于城市的治理。 C乡村存在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对象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等突出问题,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新乡贤的潜力与作用,乡村治理才能卓有成效。 D新乡
7、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 “ 软约束 ”“ 软治理 ” 在某些方面也不失为治理的良方。 【答案】 1 B 2 C 3 A 【解析】 3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结合文本内容 “ 在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乡贤的引领示范作用,就如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他们既挑起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担,又充当起了 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 的 传声筒 和 广播站 ” 分析可知,强加因果关系。 (二) 文学类文本阅
8、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去 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 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 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
9、刷刷往 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 “ 轧 ” 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 ,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
10、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 “ 皇天后土 ” 。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有人讲土 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
11、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 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
12、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4 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 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 “ 铁锹 ” ,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
13、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 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 11)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02 月 24 日第 12 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第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 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松。 C文章 -段写作者对乡村生 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 D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5你怎么理解文中 “ 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 铁锹 ” 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