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滁州市民办高中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 I 卷 (选择题) 和第 II 卷 (非选择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 “ 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 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2、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 显然 “ 提笔忘字 ” 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 “ 提笔忘字 ” 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 键盘依赖症 ” ,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 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
3、,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 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 : “ 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 可是,避免成为 “ 新文盲 ” 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 2 - 们虽然偶尔还会
4、发出 “ 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 ” 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 “ 无缝衔接 ” ,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 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 “ 提笔忘字 ” 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
5、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 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 “ 提笔忘字 ” 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 提笔忘字 ” 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 “ 提笔忘字 ” 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 “ 提笔忘字 ” 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6、,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 “ 提笔忘字 ” 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书写 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D. 解决 “ 提笔忘字 ” 问题的最实际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
7、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3 - A.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 “ 提笔忘字 ” 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 用 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 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 “ 知了,知了 ” 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
8、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 “ 吱吱 ,吱吱 ” 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 “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
9、二十四节气七 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 “ 寒蝉鸣 ” ,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 (郎士元 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 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
10、洒在滴露的梦里。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这些从诗经 - 4 - 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 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 “ 轧织,轧织 ”“ 织、织、织啊,织、织、织啊 ” 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 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 “ 络纬 ” ,诗正义
11、中 “ 络纬鸣,懒妇惊 ” 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 “ 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霜降三候为 “ 蛰虫咸俯 ” ,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 、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
12、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 , 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 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 “ 以 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 C.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 , 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3、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在作者看来, “ 秋虫鸣 ”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 。 (三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 - 5 - 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 “ 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 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 1946 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 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立叶分析专题讨论。从两者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 1948 年到 1956 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 K 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 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 “ 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