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2017-2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卷(阅读题)和第 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的思想、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主的研究”, 或“自主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 读书,是把前人的思想重复思想一遍。
2、这中间有两种好处:一、脑力经济:前人由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就得着了;二、时间经济:前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就领会。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地把“自主研究”“自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这一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读书读久了,我们 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我
3、们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至多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我们要晓得前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上所看到的景物、所发生的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获得这书籍的益处,还是要自 己接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地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 叔本华并非绝对地反对读书 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算是少见的 不过他极力鼓吹自主的观察、自主的思想。他说,书籍中的知识,犹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
4、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人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2 反而不能行动。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只牢记了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反而对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 以上引用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 死话。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要是有人问我:我们怎样去自主研究、自主思想呢?我必答道,自主的研究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主地观察,自主地归纳。从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就看东周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知道他每
5、天并不是坐在家中读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主的观察的人,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 思想的人。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向着大自然间,做自主的研究,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选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我们安于读书,读得越多,接受外来的思想越多,就会把自己“自主研究”“自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B要从前人的书籍中获益,正确的方法是按照书籍指示的道路亲自走一遍,而不是仅从书籍中了解他
6、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C如果我们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那 我们的脑筋至多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是没有用的。 D天才读书多,仍能正确理解运用书本知识,也能保持自主的观察与思想,这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地方。 2.下列各项中,其含义不符合原文叔本华的读书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之外。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读书并不能让我们借助别人的思想和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D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智慧,长精神;不善吃者吃出病,添烦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叔本华读书很多,却认为读书读久了容易使思想不能成为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不过他还是承认读书是有用的。 B在作者看来,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是“书本中的几句死话”,这表明作者经过认真思考后并不认可叔本华的观点。 3 C我们若像庄子那样亲近自然,自主观察,富于创造思想,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做自主研究,应该能揭示更多自然的奥秘。 D如果读者没有自主的思想,不能自主研究,那么本文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也是“书本中的几句死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 面文字,完成 4 6 题。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初夏山野,翠绿妖娆,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
8、。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能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似飘 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
9、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而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边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感觉到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 。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 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本分、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
10、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 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4 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让三岁的儿子鼓掌。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
11、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 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着。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去。儿子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几天后,父亲的口琴一直被孩子当做玩具,想起来吹一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
12、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 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把口琴。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 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看着专注的父亲,我和妻子忍不住流下眼泪。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父亲母亲送我们上车,我使劲抱了抱父亲。父亲没吭声,也没回抱我。车开走 的时候,父亲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
13、不住地挥手。 4.下列对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做农民的父亲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听着口琴声,“我”突然感受到了父亲的丰富。 B“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是说“我”被父亲内心深处的雅致感染,完全陶醉于父亲优美的口琴声中。 C大家都觉得父亲吹奏的朝阳沟片段很美,只有母亲只顾着喂鸡,以致未能产生同感。 D“只是脸色忧郁地看看我们,站在原地,哈着腰,不住地挥手”,父亲始终是木讷的,5 不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E这篇 散文主题丰富深刻,语言质朴但不失典雅,描写生动,细节传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文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 分) 6.文章以“口琴”来写“做农民的父亲”,蕴涵了哪几层深意?(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