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鹤壁市 2016-2017 学年下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这,正是促进和维系国家 统一的前提条件之一。 古代中国的地域已经非常广袤,而且诸侯林立、民族
2、众多,如果各地都各说各的语言,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颁行,所以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发音。比如,在诗经的“风、雅、颂”三部分中,“雅”和“颂”要用“雅言”来吟唱。“雅言”就是当时统一的普通话或标准话,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国语”。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又做到了“书同文”,即文字的统一。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 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在笔者看,实是第一大发明。 但是,汉语汉字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即使在今天也是危机重重。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
3、堪忧;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利用电脑处理文字工作,敲打键盘代替了握笔书写、拼音字母代替了笔画顺序。人们不再识繁体字,不再写文言文,不再读经典名著,不但说着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语言,而且菲薄道德、懈怠礼仪、漠视传统。繁简并行于世,“中华文化圈”各说各话、各用各字 大陆使用简体字,台港澳、新加坡以及一些海外中文媒体使用繁体字。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 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同样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述这些现象,不但危及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也关乎中国人的
4、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笔者在此尝试性提出几条建议以期引起有识者的重视和讨论:其一,加强保护汉语言2 文字纯洁的力度。保护母语是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 ,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并把每年的 2 月 21 日作为“世界母语日”,笔者也建议中国把每年 2 月 21 日确立为“中华母语节”。 总之,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文明特色,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关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
5、汉语汉字问题。 (节选自中文兴衰关乎国家统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 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B.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早年台湾称繁体字为“正体字”,意在表明台湾坚守中国文化正统,如今则意在表明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差异,成为“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保护母语是所有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国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 2.根
6、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的语言文字不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 同,这有利于促进和维系国家统一。 B.认识到文字统一对国家民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说文字统一是中国的第一大发明。 C.台湾弱化国语教育而把“客家话”或“闽南话”称为“台语”加以推行,本质上也是“文化台独”的一个由头。 D.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以“说我汉语,写我汉字”为荣的观念;规范汉语发音、汉字书写;降低外文“污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功能绝不仅仅在于交流和书写,还关乎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这已经为众多事实所证明。 B.诗经的“
7、雅”和“颂”要用“ 雅言”来吟唱,可见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统一的、3 标准的语言发音。 C.因为一些地方电台、电视台的方言节目无所约束,国人国语水平堪忧,所以自近代以来就命运多舛的汉语汉字,今天也是危机重重。 D.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待汉语汉字问题,因为汉语汉字关乎文化传承和文明特色、民族认同和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 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
8、乎!”苏秦闻之而惭 ,自伤 ,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 士 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 阴符 ,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六国 从 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 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
9、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 宣王 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 ,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
10、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 闾阎 ,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4 (选自史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秦且死 /乃谓齐王 曰 /臣即死车裂 /臣以徇于市 /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 /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 B.苏秦且死乃谓 /齐王曰 /臣即死 /车裂臣以徇于市 /曰苏秦为燕作乱 /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 C.苏秦且死 /乃谓齐王曰 /臣即死 /车裂臣以徇于市 /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 /如此则臣
11、之贼必得矣 / D.苏秦且死乃谓 /齐王曰 /臣即死 /车裂臣以徇于市 /曰苏秦为燕作乱 /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 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
12、评判性质的称号。 D.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
13、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 对此深感叹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每小题 5 分) (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5 分) 5 ( 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此批其首领。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句中“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 遮天蔽日。这不为表现气候的暴烈,主要作为背景,对军事形势起烘托、暗示的作用。 B.次句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C.诗的一、二句,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