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disk123 文档编号:7796671 上传时间:2024-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3.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任

2、务驱动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屈原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对,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是的,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

3、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

4、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2.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

5、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3.历史资料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

6、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睥睨(p n)   波澜(

7、ln)        发泄(xi)    鞺鞺鞳鞈(tng t)污秽(hu)     稽首(q)       迸射(bng)     罪孽(ni)脚镣(lio)      忏悔(chn)       眩目(xun)   伫立(zh)木梗(gng )    郢(yng)         虐待(n)     雷霆(tng)

8、 徘徊(pi hui )       咆哮(po xio)        驰骋(ch chng)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不干净。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雷霆:雷暴;霹雳。踌躇:犹豫。鞭挞:鞭打。比喻抨击。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现在大家认真

9、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1、给课文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一层(第14自然段):屈原呼唤风的咆哮,来唤醒沉睡于黑暗中的一切。第二层(第5自然段):屈原呼唤雷声,来扫除一切阴谋、污秽、自私自利,从而获得自由。第三层(第6自然段):屈原呼唤闪电,来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给人带来光明。第四层(第78自然段):屈原呼唤光明早日到来。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思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点拨:本文表达了作者痛恨黑暗、向

10、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3、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明确:主要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活动二:大声朗读,理清屈原的呼唤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理清屈原发出了怎样的呼唤?思考下面的问题。1、雷电颂前面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点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

11、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2、第一部分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点拨:屈原呼唤了风、雷、电、光明。3、第二部分中,屈原痛斥了哪些神鬼偶像?点拨:屈原痛斥了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神鬼偶像。活动三:细细品读,体会屈原内心世界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

12、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本句话运用到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作用: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段话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2、屈原为什么“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点拨:因为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了人民群众,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希望人民的力量打破黑暗。3、“我要看那滚滚

13、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屈原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这不仅不是逃避现实,而且恰恰表现了屈原对自由的强烈渴望。4、“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点拨: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5、“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这句话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感情?点拨:这句话直接抒情,表达了屈原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14、、热爱。6、“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点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7、屈原为什么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都“烧毁!烧毁!烧毁!”?点拨: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8、“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15、?”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点拨:湘君、湘夫人象征那些悲观论者。表达了屈原对昏庸腐朽统治者的痛恨。9、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点拨:他是一个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具有的浩然正气的人。通过他呼唤风、雷、电,呼唤光明的语句,痛斥那些神鬼偶像的语句可以看出来。根据答题情况评选答题小能手。活动四: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深意同学们,作者写屈原的愤怒呼唤有什么深意呢?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出示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

16、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

17、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1、本文中一些物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点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2、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3、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方法塑造了屈原形象,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点拨: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

18、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19、。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活动五:对比阅读,感受抒情特点同学们,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点拨: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

20、人美的享受。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

21、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理解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自然界的一个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雷电颂郭沫若屈原          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象征歌颂风雷电    怒斥神衹                呼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为本站会员(disk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