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桃江一中 2018 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时量: 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 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
2、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 ?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 混杂的印象。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
3、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 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 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这一变异在传说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
4、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2 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 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 被称作“五鲤跳龙门”。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舞蹈由 5 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 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
5、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 宵时节舞鱼灯 ,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由梁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
6、见在南朝 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既写其奇特可爱的形貌,也叙其具有飞越江湖的本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 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
7、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鱼龙文化,不论是鱼龙相伴还是鱼龙合一,都反映了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 半坡仰韶文化。 B.“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
8、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 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
9、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 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
10、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 “ 东坡居士 ” 。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 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4 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 选自宋史 ?苏轼传) 4.下列对文中
11、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 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 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 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 长曰太守犹不避 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冠又称 “ 加冠 ”“ 弱冠 ” ,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 仍保留
12、“ 加冠 ”“ 已冠 ”“ 弱冠 ” 等说法。 B.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 “ 壬戌之秋 ” 中的 “ 壬戌 ” 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 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C.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 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 “ 乌台 ” ,也戏指御史们 都是乌鸦嘴。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 谊、陆贽的书。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
13、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 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 夫老翁融洽相处 ,并自号 “ 东坡居士 ” 。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仅在杭州任职一次,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 5 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7 .翻译( 10 分) ( 1)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5 分) ( 2)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2 分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8 9 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写景极其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