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免费下载.pdf

相关 举报
资源描述
目录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 059.htm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58 1藤野先生 57 2我的母亲 56 3我的第一本书 55 4列夫托尔斯泰 54 5再塑生命 53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52 第二单元单元说明 51 6雪 50 7雷电颂 49 8短文两篇 48 9海燕 47 10组歌(节选) 46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45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 44 11敬畏自然 43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42 13旅鼠之谜 41 14大雁归来 40 15喂出来 3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38 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37 16云南的歌会 36 17端午的鸭蛋 35 18吆喝 34 19春酒 33 20俗世奇人 3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31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 30 21与朱元思书 29 22五柳先生传 28 23马说 27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6 25诗词曲五首 25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24 第六单元单元说明 23 26小石潭记 22 27岳阳楼记 21 28醉翁亭记 20 29满井游记 19 30诗五首 18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 17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致老师们致老师们 59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 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 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 导, 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九年级) 为依据, 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 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 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 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3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4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进行编写,每个单元 前面有单元说明, 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 性问题。 阅读部分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感知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感知是对 这篇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问题研究是就课文的重点 和难点进行研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2练习说明:主要说明练习的设计意图、解题思路,提供参考答 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如何灵活引导。特别需 要说明的是,有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不是惟一的,可以有多种答案。 3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 项等内容,对课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对这一部分内 容,我们力求做到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4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 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 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 部讲给学生。 三、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 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我们这次教材编写也是一个尝试。我们对 “综合性”的理解有两个观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 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语文活动中提 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重点培养学生 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 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 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这套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 小” ,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 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部分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活动目标:一般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 力目标。 2教师准备:指教师在指导本次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的一些准备 工作,包括学习的时间安排、教师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和校外活动有 关事宜的联络等。这些准备使教师能够在活动中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3活动参考:就这次综合性学习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包括组织方 式、活动安排、课时安排以及根据不同条件如何灵活处理活动内容等, 目的是顺利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4活动评价:建议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 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 程,重点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能力。 5有关资料:围绕活动内容,向教师提供比教科书更为详细的参 考材料,以便指导活动时自由选用。 四、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 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大家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要改变 这个观念。现在的教科书不止一本,而且用于课堂上讲授的这一本,内 容也有不同层次,不要求全部教给学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课 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 处理。一本书中要求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需要明确。教师教 学用书仅仅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评析比较简略、宽泛,提供的 资料较多,而且有时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而教学 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希望老师们在教 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本书编写者:黄伟、蔡可、胡慧翼、康丽、冷霜、宋子江、邓彤、 顾之川、李世中。责任编辑:王涧。审稿:顾之川、温立三、顾振彪。 特约审稿:黄成稳。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2 年 12 月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58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 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 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 20 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 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 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学习这篇课文,不仅 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 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 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 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 自传的语体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 出 20 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 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 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 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心,自然受到人 文精神的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 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 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 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 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 坚韧不拔、 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写作方法和语 言文字都值得品评、学习。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 考,有所感悟。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 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 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 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 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 的特点。希望通过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四项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 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 养学生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 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1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57 课文研讨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 年 8 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 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 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赞扬了他正直 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 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 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 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 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 由) ,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 生) ,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 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 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 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 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 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 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 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 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 :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 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 ,并主动问“我” 上课的 “讲义” 能否抄下来, 要 “我” 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 而且, “此 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 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 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 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 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 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 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 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 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 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 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 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 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 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 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 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 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 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 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 很有顿挫的声调” “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衣着 “模胡” , 冬天穿旧外套, 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 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 “清 国留学生” ,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 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 时髦, 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 只好盘起辫子。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 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 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 恩师, 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 因此, 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 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 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 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 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问题研究二、问题研究 (一)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 ,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 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 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 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 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 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 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 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 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 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二)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藤野离开仙 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文章开头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 表达了对这一环境的厌恶之 情。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是怎样的呢?作者写道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以盘结辫子 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本来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有几本书可买,“有时还 值得去转一转”,然而就连这么一席之地也被他们搅得一团糟!鲁迅是 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 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 瘴气。失望、痛苦、忿怼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 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 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所以, 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 “到 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以 无私的关爱和热情的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正可以从这里卒业 回国, 去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但是,为 什么又毅然决然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本文主要写了两个原因。一是 “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 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 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 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 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 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 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 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 ,也有“日 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 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 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 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 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 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等等。 (三) 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来解释呢? 作者到仙台之后, 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 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 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 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 以希为贵” ,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 的民族自尊心。 练习说明练习说明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 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 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 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 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 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 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 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 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 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 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 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 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 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 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 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 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 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 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 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 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 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 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 ,“增 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 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 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 从 1904 年到 1926 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 回顾了自己爱国 思想的发展, 以此来激励自己, 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所以, 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 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 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 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 1 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 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 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 ,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 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 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 年增田 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 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 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第三, 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 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 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 可以说, 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 一段往事” ,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 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 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 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 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 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请结合具体 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 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 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 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 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 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 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 他在 “我” 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 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学医, 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 深入理解本文的主 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 学习环境, 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 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 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 :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 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 医的,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 人的电影, 说是由于 “给俄国人做侦探” , 而围观的 “也是一群中国人” , 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于是促使鲁迅萌发 “弃医从文” 的思想。 他 “觉 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 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 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 师已阔别 20 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 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 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 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 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 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 1 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 2 小题 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一、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 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 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 20 世纪初中国落 后挨打的社会状况。 二、 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很有特点, 可先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线索 :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暗线。 三、本文有几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一)“中国是弱国,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段写了两 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 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 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 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 ,写 出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是看电影事件。作 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 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在讲堂里 的还有一个我”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 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 时又听到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呜呼,无法可想” ,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 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 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 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二)课文最后一段“他所改正的讲义,再继续写些为正人 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对主题的作用。本段中“良心发现”一 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 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 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 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 文人等。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 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 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 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有关资料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 先生自己, 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 : “一切随意, 但希望能把 藤 野先生选录进去” ,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 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 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 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 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 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 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 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 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 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 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 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 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 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 ,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 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 年 11 月 7 日人民日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 年 4 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 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 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 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 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 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 年 8 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 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 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 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 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 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 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 己修改讲义的情形 ; 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 : 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 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 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 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 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 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 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 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 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 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 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 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 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 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 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 接着, 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 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 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 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 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 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 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 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 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 德, 通过对比, 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 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 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 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 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 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 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 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 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 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 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 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 : 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 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 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 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 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 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 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 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 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 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 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 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 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 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 芋梗汤的艰苦生活, 作为老师的藤野, 即便未曾目睹, 也不会从不耳闻。 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 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 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 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 更有一段明 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 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 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 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 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 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 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 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 他是从 “为学术” 的总目标出发来 “为中国” 的 “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 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 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 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 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 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 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 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 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 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 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 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有了新的发展 ; 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 但是, 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 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 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 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 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 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 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 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 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 ,以记叙藤野先生 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 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师用书--免费下载.pdf)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中考其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