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观察开始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024)课程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授课课题:第1课从观察开始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感官(眼、耳、鼻、舌、手)进行简单观察,并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过身
2、边的小秘密呢?比如,为什么天是蓝色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踏上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从观察开始,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活动:“猜猜我是谁”教师展示一个被遮挡的物体(如苹果),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感官猜测是什么,激发兴趣。- 问题引导:你们是怎么猜到的?用了哪些感官?(学生分享,教师总结感官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约15分钟)1. 认识感官(约5分钟)- 讲解:介绍人类的五种基本感官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手(摸),强调它们在观察中的作用。- 互动:学生闭眼,教师逐一描述某种水果的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让学生尝试用相应感官“感受”并猜测水果种类。2. 学会观察
3、(约10分钟)- 示范:教师展示一件物品(如树叶),边观察边描述,示范如何从颜色、形状、大小、纹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观察。- 分组活动:“小小观察家”学生分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物品(如花朵、石头、昆虫标本等),组内轮流使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三)深入探究(约10分钟)活动:“观察大自然”- 户外或视频教学:若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公园进行实地观察;若条件受限,可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代替。- 任务:要求学生寻找并观察至少三种不同的自然物体(如树叶、花朵、小鸟等),记录它们的特点,并尝试分类(如按颜色
4、、生长环境等)。- 讨论:回来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 (四)习题设计(约15分钟)1. 填空题- 我们在观察时,常用的五种感官是_、_、_、_和_。- 我观察到的这片树叶是_色的,形状像_。2. 选择题- 下列哪个不是观察活动的一部分?( ) A. 用眼睛看 B. 用鼻子闻 C. 用嘴巴尝不明物体 D. 用手摸- 在观察活动中,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应该怎么做?( ) A. 随意触摸陌生动物 B. 品尝未知植物 C. 使用放大镜辅助观察 D. 靠近火源观察3. 简答题- 描述一次你使用感官进行观察的经历,并谈谈这次观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或感受。- 假设你是一位小小科学家,要研究不同种类的花朵,你会如何制定观察计划?请简要说明。 (五)总结提升(约5分钟)师:今天,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感官进行观察,并成为了小小观察家。观察是科学探索的第一步,它让我们发现了世界的多彩与奇妙。希望同学们能保持这份好奇心,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用你们的心灵去感受,未来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作业布置:回家后,请继续你的观察之旅,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对象(可以是家里的小动物、植物或日常用品),进行详细的观察,并记录下你的发现,下周与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