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黑龙江省绥滨县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近年来,中国 的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而且,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 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
2、目的瓶颈。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 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 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 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 80 后”、“ 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
4、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 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2 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
5、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 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只有真实的努力,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的选秀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也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 B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都有重复,观众在新奇感过后产生了审
6、美疲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选秀节目的发展。 C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 转型,歌手的形象风格也接近,观众对于选秀的形式也相当熟悉,中国选秀文化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D对中国好声音,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折射了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的发展变化状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好声音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改变旧的选秀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将选手的“好声音”作为选秀的最重要依据。 B中国好声音避免了选手通过粉丝热捧而成为超级明星,也不让选手能在舞台上一展即毕走过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该节目赢得 公众的原因。 C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
7、择真正的“好声音”,引导、激励他们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使得它很像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 D中国好声音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但只有那些成功的选手才有幸获得这种幸福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好声音让选手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延伸,最终成为选手职业生涯的一个选择,这也让节目赢得了公众。 3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焦虑于一举成名、展示激情怎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选秀节目最好能在这方面指点他们。 C中国好声音里
8、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等音乐人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个更高的要求是社会对中国好声音节目以及今后出现的新的选秀节目的必然要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题。 青年女科学家颜宁 修新羽 1996年成为了清华 大学大一新生的颜宁一度觉得压力非常大 , 几乎每晚都会做噩梦 , 梦见自己考试不及格被劝退 。 期末考试的时候 , 颜宁感到特别紧张 , 尤其是参加高数考试时 , 最后成绩出来了 , 颜宁考了 67分 。 看到这个成绩 , 她忽然长舒了一
9、口气 , 觉得自己发挥得那么糟糕都能及格 , 清华其实没那么恐怖 。 丢掉压力后 , 颜宁在学习之余开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 还保持着课业的优秀 ,忙得不亦乐乎 。 大三那年 , 颜宁被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选入自己的实验室 。 以前 , 颜宁一直觉得做实验很枯燥 , 可在饶子和老师的指导下 , 她渐渐爱上了做实验 。 因为渴望知识 , 颜宁决定赴美 留学 。 颜宁给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写了一封英文信 , 并在信里坦白自己的想法 :“ 我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贵校的要求 , 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 ,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 这封很 “ 拽 ” 的来信让施一公特别意
10、外 , 他从未 遇到过这么自信的学生 。 于是 , 他亲自面试了颜宁 , 而颜宁也没令其失望 。 就这样 , 颜宁成了普林斯顿大学录取的首位不按规矩出牌的学生 。 然而 , 普林斯顿的学习压力比起清华来更加巨大 , 颜宁丝毫不敢懈怠 。 有一段时间 , 她每天只睡六个小时 , 每晚都读着论文入睡 。 但这个过程对颜宁来说并不痛苦 , 因为普林斯顿的授课教师 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 , 经典论文甚至课本里的很多东西本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 因此可以像讲故事那样绘声绘色地教给学生 , 这让觉得生物学越来越好玩 。 让颜宁难以忘怀的 , 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对教授夫妇 。“ 我是个夜猫子 , 很多时候
11、晚上 11 点了 , 还能看见他们夫妇在各自的实验室里观察显微镜下的果蝇 , 那种淡定从容 、 简单执著让人感动 。我觉得自己将来就是要这个样子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 很简单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 颜宁说 。 而醉心科研 、 简单执着的导师施一公也带给了颜宁许多感动 , 她暗暗下定决心 , 要当一个导师那样不为生活琐事纠结 、 不为 柴米油盐操心 , 而是简单专注地对待自己的事业的纯粹科研人 。 4 2006 年 10 月 , 颜宁带着师弟师妹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模型 , 为自己攒足了在美国安身立命的资本 。 然而 , 她的道路却在一次回北京探亲的时候发生了 改变 。 颜宁回
12、母校清华大学时 , 听到曾经的系主任感叹说 :“ 要是你能回来任教就好了 , 现在咱们国家急需你这样有想法有创建的年轻人 。” 颜宁忽然觉得自己应当用所学为祖国和母校做些什么 。 于是 , 她回到了母校工作 。 原本清华大学承诺 给颜宁教授的职位 , 但因为中间出现了一些波折 ,她从教授变成了副教授 。 不少同事认为 , 她放弃 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 , 却连教授的头衔都没有得到 , 一定会感到委屈 , 但颜宁却觉得无所谓 :“ 我回国是为了做研究的 , 又不是争职位的 , 我只想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话 。” 回国之后 , 颜宁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 颜宁说 , 她差不多有 14个小时
13、 “ 宅 ” 在实验室里 , 到了紧张的攻坚阶段 , 干脆不分昼夜连轴转 。“ 别人老问我苦不苦 , 其实只要是你着迷的事情 ,怎么会觉得苦 ?” 她说 ,“ 所谓苦 , 就是不得已做你不想做的事 。 别人可能会觉得做实验 、 写论文很枯燥 , 但我自己乐在其中 。 在颜宁看来 , 做科研跟艺术创作一样 , 是很美妙 、 很激动人心的事 :“ 当你把 细胞里那些只有几到几十纳米大小的蛋白质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结构 、 在电脑上放大几亿倍之后 , 清清楚 楚地看到这些美丽的构造如何行使复杂的功能时 , 你总忍不住要感叹它的精妙设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而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揭示出这些大自然奥秘的人 , 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 让颜宁着迷的另一个原因 , 就是做科研时的简单 、 轻松 、 自由 , 她说 :“ 做科研会让人身心都很轻松 , 喜怒哀乐都变得特别简单 。 在实验室里我很轻松 , 不用去想任何其他的东西 , 是一种挺美好的感觉 。” 在颜宁的带领下 , 其团队于 2014年 6月 5日在英国 自然 杂志上发表人类有望 “ 饿死 ” 癌细胞的研究成果 , 鼓舞了许多患者和研究者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颜宁 ,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