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度南昌市高二语文 01 月份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毎小题 3 分 ) 哲学的作用 哲学能够锻炼理论思维。由于哲学包含真、善、美几方面内容,因此理论思维也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求真能培养科学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艺术素养,融汇三者,贯通一切,就能升华为 “ 境界 ” 。因此,有人认为哲学就是境界学。境界是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是对待世界人生的总态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可以说 是对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学的主要功用。 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2、是用。这是满足物质需求的用。还有另一种用,即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用。这类用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两种用互不替代。哲学作为精神产品,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能满足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学最大的用。 在市场经济兴起的初期,人们刚从贫困中出来,更多地追求物欲的满足,在这时候跟他谈哲学,不太容易引起他的兴趣。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不再迷恋金钱,而是更愿意细心冷静 地寻找自己的适当位置,更有愿望认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际能力,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为社会做尽可能大的贡献。这时,哲学的用处开始彰显。 哲学, “ 无用之用,是谓大
3、用 ” 。庄子讥笑惠施不善 “ 用大 ” ,王充对于摧残 “ 大材 ”感到愤慨,杜甫伤感于 “ 古来材大难为用 ” 。社会发展了,哲学的用处就大了,所有具备远见卓识的人都会看到哲学的大用。哲学的用处是存在的,由于此用是隐形的、模糊的、长效的,鼠目寸光的、急功近利的人是难以看到的。 孔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口很多,很赞叹。弟子问: “ 人口多了,当政者应该做什么呢? ”孔子说 : “ 富之 ” ,让他们富起来,首先要满足他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弟子又问: “ 富以后,还要做什么呢? ” 孔子说: “ 教之 ” ,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什么没说,根据孔子思想可以推想,教的是礼乐文化,道德情操。 秦朝统一天下
4、以后,没有使人民富起来,很快就被人民所抛弃。汉朝文帝时代使人民富起来,得到人民的拥护。富了,就容易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富者更富,富者骄暴,伤害人民。贫者更贫,无法维持起码的生活,被逼走上造反之路。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文化教育。正如孟子所说 “ 富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富以后缺乏文化教育,人性变- 2 - 坏,像 禽兽一样。 孔子 “ 富而后教 ” 思想深刻反映了人性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能进行宗教活动和哲学研究。哲学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看似没用,却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础。没有它,人类社会就会停留在野蛮状态。哲学看似无用,
5、实有大用。健康和智慧都是千金难买的,只有蠢人才以为无用。 (节选自周桂钿哲学有什么用,光明日报 2017 年 05 月 22 日 1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哲学能够锻炼人的理论思维;哲学的内容包含真、善、美这几方 面,所以理论思维也蕴涵有真、善、美的内容。 B. 哲学被公认是境界学,其依据是哲学能够将求真、求善和求美三者融汇贯通而升华为“ 境界 ” 。 C. 按照 “ 境界是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是对待世界人生的总态度 ” 的说法,可把哲学看成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 哲学和文学、艺术、宗教均属于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用,哲学作为精神产品应该能满足最高层
6、次的精神需要。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的需要除了精神需求的用,还有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后者属于满足物质需求的用。 B. 人们在市场经 济兴起初期还未变富裕,还 处在更多地追求物欲满足的阶段,对哲学不太感兴趣。 C. 到了不再迷恋金钱的阶段,人们会更期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际能力,哲学的用处开始彰显。 D. 富有远见卓识之人能够看到哲学的大用,而目光短浅之人则很难看到,也就没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庄子笑惠施不善 “ 用大 ” ,王充论述摧残 “ 大材 ” ,杜甫说 “ 古来材大难为用 ” ,文章
7、举这三个例子,论证了哲学有大用。 B. 孔子周游到卫国,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让百姓富了后还要做什么,孔子回答说 教他们礼乐文化、道德情操。 C. 跟统一天下后的秦朝不同,汉朝在文帝时代使人民富了起来;富后若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3 - 而贫者无法生活时,社会仍然难以安定。 D. 孟子的 “ 富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说明了人们在富裕后加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跟孔子的 “ 富而后教 ” 有相通之处。 (二 )文学类义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裱画徐 马犇 bn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
8、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 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 “ 边芦雁 ” 。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 “ 念芦斋 ” ,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 “ 三分书画七分裱 ” ,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 人,议好价
9、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 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
10、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 4 -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 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
11、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 “ 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 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
12、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 “ 身不由己,赝品而已 ” ,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 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边寿民人称 “ 边芦雁 ” ,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C.小说第 段自然段是补叙,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对裱画徐标化技术的认识。 D.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从不同的方面充分展现
13、了裱画徐的品格。 5.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6 分) 6.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6 分) - 5 - (三)实用类文 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 材料一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 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 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 “ 笔尖 ” 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