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二 2015-2016 学年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新世纪诗歌的精神担当与诗艺建构 罗振亚 对于新世纪诗歌,学术界评价不一。一种意见认为它为诗坛带来了繁荣的迹象,甚至其繁荣的新变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诗歌转型更为深入与显豁;另一种意见则断言它只 是上世纪 90 年代“个人化写作”的延伸,非但没提供出新的审美趣向与思想质素,而且使诗歌的
2、处境愈加边缘化。 其实,诗坛的确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处,热闹喧嚣背后是本质上的沉寂,且不说限于诗歌圈内的“热”和社会关注的“冷”反差强烈,单是诗坛内部那种“事件”多于、大于“文本”的娱乐化倾向,创作自身那种形而下的性感、垃圾叙事,就令人忧虑不已。可是,诗坛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一团糟,相反倒有许多希望的因子在潜滋暗长。或者说,商品经济大潮将文学卷入 困境的同时,也为纯净诗歌写作队伍提供了一次机遇,它决定那些仅仅把诗当做养 家糊口工具的诗人,必然耐不住清贫的冷板凳而“逃离”和“转场”,更凸显出了把诗作为生命、生活栖居方式的真诗人的风骨。而郑敏、王小妮、王家新、于坚、臧棣、西川、潘洗尘、伊沙、朵渔等
3、一大批一直坚守在诗歌现场的优秀诗人,既瞩望人类的理想天空,又能脚踏实地地执著于“此在”人生,以宁静、超然的艺术风度传达“灵魂的雷声”,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正代表着新世纪诗歌的主体精神走向,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 新世纪诗歌的突出特征是“及物”的对话意识逐渐细化。诗人们悟出虽然诗没直接行动的必要,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诗中过于贴 近时代高调的“大词”书写和疏离人类的高蹈的“圣词”书写,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于事无补的,诗若不和现实、芸芸众生“对话”,其生命和前途就无从谈起。所以他们有意识地走“及物”路线,向日常、世俗化世界敞开,诗中常充满浓郁的人间烟火之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事态和情境
4、,鲜活、蒙眬地闪现,仿佛演绎的就是人们身边已经或随时都可发生的一切。 很多作品表明,诗已告别宏大叙事的模式,而多在世俗生活土壤里淘取情思“金子”,对平常人生活和思想的观照,折射着诗人们的“平2 常心”。即便与庄严、宏大题材遇合,诗人们也努力从个人视角出发,表现 个体之人在特殊“背景”下的反应,带有一定的平民化色彩。诗人们这种对世界和心灵的感知方式,把诗从虚无缥缈的“高空”拉回到了踏实质感的人间“地面”,变得朴素自然。可喜的是诗人超常的顿悟、直觉力,保证他们捕捉的诗意一般皆能突破事物的表面、直接意义,显示出深邃的智慧和人性化思考。新时期诗歌“及物”的深细化,进一步打开了存在遮蔽,驱散了乌托邦抒情
5、那种凌空蹈虚的假想和浪漫因子,更具真切感和包容性,也使若干年前重建诗与现实精神关系的困惑迎刃而解。 与及物意识伴生,很多诗人学会了精神担当,使写作伦理在诗中大面积复苏。不可否 认,如今的诗歌娱乐、狂欢化倾向严重,网络写作更潜藏着伦理下移的隐忧。与之相反,大量诗人精神上扬,特别是经历了非典、海啸、雪灾、地震以及奥运、新中国 60 华诞等一系列大悲大喜的事件后,更懂得了承担的涵义。他们对城乡底层的持续关注,对地震、雪灾中人的命运和苦难的抚摸,非但加强了诗和生活的广泛联系,恢复了人的生存镜像,充溢着人性、人道之光,有时甚至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 1下列关于“新世纪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6、A学术界对新世纪诗歌的评价有两种意见:它为诗坛带来了繁荣的迹象和它使诗歌的处境愈加 边缘化。 B新世纪诗歌的突出特征是“及物”的对话意识逐渐细化,认为诗若不和现实“对话”,其生命和前途就无从谈起。 C新世纪的诗歌作品表明,诗已告别宏大叙事的模式,诗人大多在世俗生活的土壤里淘取情思“金子”。 D诗人对城乡底层的持续关注,对地震、雪灾中人的命运和苦难的抚摸,体现了新世纪诗人的担当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圈内的“热”和社会关注的“冷”以及诗坛内部的娱乐化倾向,都说明诗坛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处。 B商品经济大潮将文学卷入困境的同时,也为纯净诗歌 曲写作队伍提供了机
7、遇,因为它迫使那些“假”诗人远离诗坛。 C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诗中过于贴近时代高调的“大词”和疏离人类高蹈的“圣词”都是没有生命和前途的。 D新时期诗歌“及物”的深细化,完全打开了存在遮蔽,驱散了乌托邦抒情那种凌空蹈虚3 的假想和浪漫因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如果没有审美趣向与思想质素,只保持创作自身那种形而下的性感、垃圾叙事,那么处境只能愈加边缘化。 B新世纪诗人以宁静、超然的艺术风度传达“灵魂的雷声”,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代表着新世纪诗歌的 主体精神走向。 C即便与庄严、宏大题材遇合,新世纪诗人也努力表现个体之人在特殊“背景”下的反应,这体现了他们的
8、“平常心”意识。 D虽然如今的诗歌娱乐、狂欢化倾向严重,网络写作更潜藏着伦理下移的隐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诗人上扬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 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 将 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瞻在 家,惊骇谓晦曰: “ 汝名位未多,而人归
9、趣 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 ” 乃篱隔门庭,曰: “ 吾不忍见此。 ” 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 “ 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 凡 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 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 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 ,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晦遂建佐命之功,任寄隆重,瞻愈忧惧。 永初二年,在郡遇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 “ 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 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
10、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府东门。瞻曰: “ 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 ”临终,遗晦书曰: “ 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 ” 遂卒,时年三十五。 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 抗 。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4 年而亡。 灵运好臧否人 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谓瞻曰: “ 非汝莫能。 ” 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 “ 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 ” 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将 姊俱行 将:带着 B 而
11、人归 趣 乃尔 趣:奔赴,奔向 C 志用 凡 近 凡:平凡 D 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 抗 抗:争斗 5下列各 组句子,全都表明谢瞻 “ 忧患意识 ” 内容的一组是( )( 3 分) 瞻不能违,解职随从 乃篱隔门庭,曰: “ 吾不忍见此。 ” 特乞降黜,以保衰门。 在郡遇疾,不肯自治 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临终,遗晦书曰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谢瞻知恩图报。叔母把他们弟兄养大成人,他们对叔母也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甚至叔母要 到吴郡去,谢瞻也辞官跟了过去。 B谢瞻有先见之明。向高祖要求对自己的弟弟谢晦降职,结果高祖很爽快地答应了他。 C谢
12、瞻重视手足之情。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受人推崇。族叔谢混请谢瞻对族弟谢灵运进行教育,结果谢灵运改变了原来评价别人的毛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晦或以朝廷密事语瞻,瞻辄向亲旧陈说,以为笑戏,以绝其言。 ( 5 分) (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 (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
13、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8词的上片如何表现 “ 愁 ” ?请简要赏析。( 5 分) 5 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 。(湘夫人) ( 2)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 孟子 ) ( 3) ,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11)、四( 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