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2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 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卷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2、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史记载 :赵武灵王 “ 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 ,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 “ 衣服习俗,古之礼法 ” ,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 “ 革衣服之制 ” ,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 衣食住行 ” ,以 “ 衣 ” 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
3、,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 :当我们被要求 “ 着正装 ” 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 “ 国服 ” ,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2 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
4、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 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 ” 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 开的 “ 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 ,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 “ 国服 ” 、 “ 国服 ” 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 “ 国服 ” ,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
5、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 “ 国服 ” 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 ;大唐盛 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 ;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下令 “ 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 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 “
6、 衣食住行 ” ,以 “ 衣 ” 为首。 C. 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 “ 着正装 ” 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 民族服饰,于国家 ,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赵武灵王 “ 革衣服之制 ” 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 “ 禁胡服,改汉服 ” ,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 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 “ 国
7、服 ” ,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3 D. 由民族文化 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 “ 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 ,是“ 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 ” 的一种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 “ 探讨为什么要有 国服 、 国服 应该是什么样子 ” 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 “ 国服 ” 的缺憾。 C. 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
8、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 “ 国服 ” ,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 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 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 “ 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 当成一件大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湖来归。太祖亲往收其军,遂以舟师攻元中丞蛮子海牙于马场河。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太祖急挥甲士鼓勇以登 ,
9、采石镇兵皆溃,遂乘胜取太平。授管军总管。以舟师破海牙水栅,擒陈兆先,入集庆。擢建康翼统军元帅。以舟师从取镇江,克常州,擢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以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趋池州。合攻,破其北门,执徐寿辉守将,遂克池州。偕俞通海拔江阴之石牌戍,降张士诚守将栾瑞。擢同知枢密院事。又以舟师破士诚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获其战舰以归。遂从徐达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遇吴将吕珍,与战。后军不继,舟胶浅,被执。 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诸功臣如永
10、安及俞通海、张德胜属辈皆已前没,犹未有谥号,乃下礼部定议。议曰:“若楚国公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维旧劳,爵禄及子孙,烝尝著祀典。易名定谥,于礼为宜。臣谨按谥法:以赴敌逢难,谥臣永安武闵;杀身克戎,谥臣通海忠烈;4 奉上致果,谥臣张德胜忠毅。”诏曰:“可。”九年皆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已,又改封永安郧国公。无子,授其从子升为指挥佥事。 注 :烝尝: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郑玄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节选自明史廖永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顷之发 /
11、江口 /永安举帆 /请所向命 /直指牛渚 /西北风 /方骤顷刻 /达岸 / B顷之 /发江口 /永安举帆请 /所向命 /直指牛渚西北 /风方骤 /顷刻达岸 / C顷之发江口 /永安举 /帆请所向 /命直指 /牛渚西 /北风方骤 /顷刻 /达岸 / D顷之 /发江口 /永安举帆 /请所向 /命直指牛渚 /西北风方骤 /顷刻达岸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古时人的别名,亦称“表字”,男子 20 岁行冠礼,女子 15 岁行笄礼,均要取字,供别人呼唤。 B封,帝王把自己的大量土地赏给亲属或臣僚。例如:封侯(封拜侯爵),封君(领有封地的君主)。 C谥号
12、,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平德行,评定褒贬,给予的评判性称号。 D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为从子,唐宋时才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此处意同侄子。 6.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廖永安投奔太祖,屡立战功。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率水军前来归附。先后打败了元中丞蛮子海牙,生擒陈兆先,夺取镇江,攻克常州,攻破池州,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占领石牌戍,降服了栾瑞。 B. 廖永安战功显著,不幸被捕。廖永安率领舟师在常熟的福山港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败敌人,缴获敌战舰而归。恰遇吴将吕珍,与之交战,后援不继,船只搁浅而被俘。
13、 C. 廖永安拒降遭囚,死后归乡。太祖十分赞赏廖永安的忠勇,遥授行省平章政事,赐封为楚国公。廖永安被囚 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吴地。平定吴地后,迁墓葬归故里,太祖在郊外亲自迎祭。 D. 廖永安死为鬼雄,谥郧国公。廖永安拒降被杀,死为鬼雄。朝廷普定功劳,但还没5 有给他谥号,太祖下令礼部议定,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不久,又改封为郧国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 5 分) ( 2)若楚国公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 5 分) (二) 诗词鉴赏 (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列小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 ,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错莫:纷乱昏暗。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 分) A. 第一、二句 “ 阳翟 ” 对 “ 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