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高二普通班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 “ 粉丝 ” 与 “ 知音 ” 周兴杰 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 文学终结论 ” 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 “ 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 ” 的疑问,引发热议。 “ 知音 ” 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 “ 知音 ”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 “ 知音 ” 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 作品,接受者与
2、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 “ 知音 ” 为荣,创作者以能有 “ 知音 ” 为幸。18 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 “ 趣味无争辩 ” 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 “ 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 。可见, “ 知音 ” 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 “ 知音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而 “ 粉丝 ” 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 “fans” 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 “ 粉 ” 或 “ 粉丝 ” 就是对某些事物的 “ 爱好者
3、 ” 。如果仅在 “ 爱好者 ” 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 “ 我是莎士比亚的粉 ” 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 粉丝 ” 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 “ 粉丝 ” ,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可以明确, “ 粉丝 ” 的欣赏和 “ 知音 ” 的欣赏对比,它 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知音
4、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用 “ 全庸 ” 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 “ 全庸 ” 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 “ 经典 ” 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 2 - 竟遭众多 “ 金迷 ” 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 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 “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 的辨别方式,主观
5、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 “ 距离 ” ,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 T 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 知音 ” 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 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
6、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 MTV 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 知音 ” 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 “ 知音 ” 和 “ 粉丝 ” 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将 “ 粉丝 ” 与 “ 知音 ” 并置,能建构一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使我们可以借此 反观二者。二者并非没有相通之处,那就是不管接受什么类型的作品,都得有以文本辨识为基础的热爱。如果有了这份热爱,知音与粉丝未必是不能沟通和相互接受的。基于此,笔者以为可以提倡 “ 知音型粉丝 ” 和 “ 粉
7、丝型知音 ” ,来构建这种相互映照的批判视野。 (选自 2017 年 3 月 6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 下列对于 “ 知音 ” 和 “ 粉丝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粉丝 ” 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 B “ 知音 ” 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 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C “ 粉丝 ” 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D “ 知音 ” 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比 “ 粉丝 ”
8、 欣赏具有更高的品位。 - 3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目的是阐述作为 “ 知音 ” ,接受者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 B 文章第 段分别阐述了 “ 知音 ” 和 “ 粉丝 ” 各自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让读者明白两者 是不同文艺种类的接受者。 C 为使读者对 “ 知音 ” 和 “ 粉丝 ” 有进一步的认识,文章第 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
9、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音 ” 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 “ 知音 ” ,创作者希望能有 “ 知音 ” 。 B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金庸晚年按 “ 经典 ” 标 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可见作为大众文化的 “ 金庸武侠小说 ”其审美价值不高。 D “ 知音型粉丝 ” 可以将之理解为把 “ 知音 ” 的视角带入大众文化欣赏中,力求将欣赏的快乐建立在文本辨识的基础上,进而修正那种 “ 专攻一点、不计其余 ” 、过于随意的辨别方式。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 蜜蜂
10、李娟 多时候纯粹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的人,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她有一绝招,把人家的职业与称谓挂钩。这样,永远不用费心记人家的姓名,也不怕搞错。挖煤的,她管人家叫煤老板;烧砖的,叫人家砖老板;养獭兔的,则是獭老板 ? 獭老 板无可奈何,只得装没听到。隔壁那几家种地的,则统统都是 “ 地老板 ” 。至于养蜂的,当然就是蜂老板咯。 粉是葵花开花时节的一项重大工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相邻的土地都会联合起来雇蜂。可今年的葵花收成的惨淡已成定局。地老板们损失惨重,加上前段时间雇工和化肥的价格大涨,病虫害严重,每家每户的农药钱也花了不少。很多地老板一时都拿不出钱来。虽说雇蜜蜂比人工授粉便宜多了,一亩地才
11、二十块钱。可几百亩下来也不是个小数字。我家就这么一- 4 - 点地,也得花好几千块钱呢。 不知出于什么规矩,化肥农药都可以赊账,但蜜蜂绝不事后给钱。一时间,大 家都急上了火。我妈一看到蜂老板上门收账就想溜之大吉。 在这件事上,我妈还曾幻想,到时候悄悄赖过去 ? 她说: “ 大家的地一块挨着一块连在一起,又没拉网,也没挂牌子,蜜蜂怎么知道哪块地付过钱哪块地没付过?它们给我们隔壁授粉的时候肯定会顺便飞到我家干点活的! ” 虽然觉得她很无赖,但又觉得她说得有理。 后来才知,人家蜂老板才没那么笨呢!授粉之前,这一大片地得统一收齐了钱才开箱放蜂。哪怕只有一家的钱没到位,他都死活不会放蜂。就算蜂老板不催你
12、,其他种地的邻居也会车轮战碾死你。花期紧张,如果拖拖拉拉不交钱,错过花期再授粉 就来不及了,到时候结出的葵花子全都空壳。 可随着花期一天天到来,不但地老板们急了,蜂老板也急了。 他四处催账,步行走遍这片万亩土地,挨家挨户喝茶、聊天、诉苦。 他可能终于意识到这一次大家是真穷,真的和他赌上了。 蜂老板赌的是花期,是万亩向日葵的收成。 而地老板赌的是蜜蜂的命。 就这一点而言,蜂老板的焦虑不下于所有的地老板吧?蜂箱已经到了地头,一直关着。蜜蜂们一天天只能靠吃白糖吊命。 可白糖只能管一时的饥,蜜蜂吃多了无异于毒药。 我不知道最后谁先妥协了。总之蜜蜂放出来了。 我妈说得没错 “ 满天都是 ” ! 万亩的向
13、日葵金光灿烂,万千金色蜜蜂纷起跳跃,连 “ 嗡嗡 ” 声都亮得灼灼蜇眼。 对此,我妈只能形容到 “ 满天都是 ” 的份上。 但似乎也只有这么说才最最合适: “ 满天都是 ” ! 满天都是啊 ? 我突然想起我家荒弃在南面荒野腹心的那一小块地,那边不但停了水,这下连蜜蜂也没了,肯定得彻底绝收。 我妈说: “ 不管它了。唉,也管不了了。 ” 又神秘地说: “ 放心,有花的地方自然就有蜜蜂。何况我们种的是油葵,油葵比食葵香。再远的路,蜜蜂也能找到。 ” - 5 - 然后她说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损失惨重,种子补种了一茬又一茬,然后缺水,接下来又闹 “ 老头斑 ” 所有有经验的农人都预言这种病治不好 ? 何止焦头烂额!我妈简直从头焦到尾。 去年几乎所有地老板都种赔了。 才开始我妈以为自己也赔了。好在我家只种了两百亩,还赔得起。 可到了最后,却发现赔得不算多。最后那点侥幸成活,又顺利开花的葵花,产量再低,也能留下种子。这样,等到第二年再种地,至少就不用再花钱买种子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妈又发现,不但赔不了,哈,居然还能保本! 由于葵花全面歉收,当年的葵花子供不应求。前来收葵花的老板出价越来越高,比头一年的价格翻了一倍 ? 葵花价格出来那几天,我妈喜滋滋的。一到 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边刨饭边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