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3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想一想,选一选。(12 分,每小题 2 分)1(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读音是正确的?()A动弹(dn)B畜牧(ch)C埋怨(mn)D起哄(hng) 2(2 分)下列哪一项的词语书写是正确的?()A瘦销 咀丧B枯委 慷概C伶俐 肃静D费话 抱怒3(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的意思与“陶醉”中的“醉”的意思相同?()A沉醉B醉虾C醉梦D醉酒4(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A. 李明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惟妙惟肖,真让人叹服。B. 一个好的题目,常常对作文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工厂里举办周末晚
2、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好不热闹。D陈兰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巧夺天工遇知音,让她激动地流下眼泪! 5(2 分)下面哪一项的分号使用不恰当?()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B. 张奶奶拿起钥匙,先开箱上的锁;再开首饰盒上的锁,往老地方放钱。C.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D如果诗歌是窗,散文就是门;如果小说是河,散文则是塘;如果戏剧是厅,散文则是廊。6(2 分)下列哪一项的题目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A. 竹节人芦花鞋珍珠鸟B. 月光曲只有一个地球狼牙山五壮士C. 牛郎织女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
3、. 草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诺曼底号”遇难记二、读语句,写词语。(5 分,每空 1 分)7(5 分)读语句,写词语。(1) 面对陡峭的 xun y和随时坠入shn ijn的危险,登山队员毫不 tu su。(2)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能长期为人类做 gng xin,所以我们不能 ln yng化第 8页学品,要保护地球,珍爱我们的家园。三、积累填空。(12 分)8(4 分)补充填空。(1) ,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 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泽东七律长征)(3)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4) 捐躯赴国难,。(曹植)9(4 分)运用填空。(1) 看到千里江南,到处
4、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不由得吟诵起杜牧的诗 句:,。(2) 妈妈常常跟我说:“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10(4 分)课外积累。童年的作者是,书里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四、词句段运用。(8 分,每小题 8 分)11(8 分)词句段运用。(1)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完就后悔了。(试着不用“说”这个字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原意)(2)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仿写排比 句)(3) 根据提示,试着用动作、语言
5、、神态等描写来写一写人物入迷的状态,不少于 30 个字。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4) 读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的田地五、阅读理解。(30 分)12(12 分)课外阅读。【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 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 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 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选自周国平的专著经典和我们)【材料二】
6、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阅读的人均分配时间表。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20.38 分钟12 分钟144 分钟(摘自网络)【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 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 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 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
7、,它无法适应 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摘自报纸)(1) 选择题。根据材料一,不属于“人们读书目的”的是哪一项? A. 为了实际的用途。B.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C.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D.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根据材料三,实验结论告诉我们,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什么对话? A.身体B.心智C.身体和心智D.以上均不是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A. 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B. 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2) 结合关键句,
8、完成填空。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 有、和。(3) 结合三则材料,你想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哪些建议呢?并说说理由。13(18 分)课外阅读。大江保卫战1998 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 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 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 的大江保卫战。7 月 27 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
9、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 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
10、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 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给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 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滔
11、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大江,永远铭记着 1998 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选择题。第自然段中,“团长见状”中的“状”指的是什么? A.看见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 B.看见黄晓文的脚底被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C.看见黄晓文咬着牙把铁钉一拔。D.看见黄晓文把受伤的脚捆了个结实。下面句子中属于环境描写的是哪一项? A.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B.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C.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D.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根据短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心中有一个念头:大堤,保
12、住大堤!”这是心理描写。 B.“支队长一声令下:上!”这是语言描写。C.“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这是动作描写。D.“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是环境描写。第和第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第和第自然段都是“点”的描写。 B.第和第自然段都是“面”的描写。C.第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 D.第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第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下列哪个情节不是描写连长黄晓文的? A.赤脚奔跑起来。B.在稀泥中奔跑。C.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D.扛起麻包,又爬上了大堤。从第自然段一连串动作描写中,可以体会到黄
13、晓文的什么精神? A.勇敢B.顽强C.奋不顾身D.以上均是(2) 结合关键句,完成填空。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和(用小标题概括)这两个场面,赞扬了人民子弟兵在 大江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3) 文章通过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典型事例。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4) 人民子弟兵都是勇于向困难前进的“逆行者”,由此,你想到了谁?为什么?六、表达运用。(33 分)14(3 分)口语交际。书法社团的成员正为前来欣赏书法作品的同学介绍自己练习书法的收获,小刚听见了,不以为然地 说:“现在是电子时代,电脑打字又快又好,练习书法就是浪费时间,还没什么用。”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反驳他?15(30
14、分)习作。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某一个人的帮助总是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让我们奋 进请以“xxx,谢谢你”为题,写一篇文章。写的时候注意要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 的事例来写。不少于 400 字,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2022-2023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六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想一想,选一选。(12 分,每小题 2 分)1(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读音是正确的?()A动弹(dn)B畜牧(ch)C埋怨(mn)D起哄(hng)【分析】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 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15、解答】A.有误,“动弹”的“弹”应读“tn”,指用手指、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读“dn”时,指弹子。B.有误,“畜牧”的“畜”应读“x”,指饲养禽兽。读“ch”时,指禽兽。多指家养的禽兽。 C.正确。D.有误,“起哄”的“哄”应读“hng”,指吵闹;开玩笑。读“hng”时,指哄骗。读“hng”时,指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故选:C。【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2(2 分)下列哪一项的词语书写是正确的?()A瘦销 咀丧B枯委 慷概C伶俐 肃静D费话 抱怒【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 词进行分析
16、完成即可。【解答】A.有误,“瘦削”指身体或脸非常瘦。故“销”应改为“削”。“沮丧”灰心失望;伤心失意。故 “咀”应改为“沮”。B. 有误,“枯萎”指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故“委”应改为“萎”。“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性格豪爽,也指大方,不吝啬,还指感叹。故“概”改为“慨”。C. 正确。D. 有误,“废话”指没有意义的话。故“费”应改为“废”。“抱怨”指心怀怨恨。故“怒”应改为“怨”。故选:C。【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 利条件。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
17、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 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3(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字的意思与“陶醉”中的“醉”的意思相同?()A沉醉B醉虾C醉梦D醉酒【分析】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字义。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这个字的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解答】陶醉:比喻沉浸在某种事物或境界之中。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醉虾:一道江浙沪一带的特色名菜,主要制作材料为活河虾,其肉质鲜美口感饱满、回味悠长、软嫩滑 爽。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用活虾。顾名思义,就是把活虾放入酒中,没一会儿虾就醉了。醉梦:糊里糊涂如醉如梦。醉酒:喝醉了酒的状态。结合词义可
18、知“沉醉”和“陶醉”中的“醉”意思相同。 故选:A。【点评】字典常用的三种方法是: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如果很容易确定部首,但 不确定读音就可以用部首查字法;如果知道读音,但不会写这个字,就用音序查字法;如果是独体字就 用数笔画查字法4(2 分)下列哪一项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A. 李明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惟妙惟肖,真让人叹服。B. 一个好的题目,常常对作文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工厂里举办周末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好不热闹。D陈兰在国际钢琴大赛上夺得首奖,巧夺天工遇知音,让她激动地流下眼泪!【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
19、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 多总结。【解答】A正确,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符合语境。B. 正确,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符合 语境。C. 正确,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符合语境。D. 不正确,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不符合语境。 故选:D。【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5(2 分)下面哪一项的分号使用不恰当?()A.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B. 张奶奶拿起钥匙
20、,先开箱上的锁;再开首饰盒上的锁,往老地方放钱。C. 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D如果诗歌是窗,散文就是门;如果小说是河,散文则是塘;如果戏剧是厅,散文则是廊。【分析】考查了标点符号。作答此类题要熟悉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提示补加标点。【解答】B、有误,因“先开箱上的锁”和“再开首饰盒上的锁”这两句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加分 号。A、C、D 都正确。故选:B。【点评】标点符号歌:句号(。)是个小圆点,用它表示说话完。逗号(,)小点带尾巴,句内停顿要用它。顿号(、)像个芝麻点,并列词语点中间。分号(;)两点拖条尾,并列分句中间
21、点。冒号(:)小小两圆点,要说话儿写后边。问号(?)好像耳朵样,表示一句问话完。叹号(!)像个小炸弹,表示惊喜和感叹。引号(“”)好像小蝌蚪,内放引文或对话。话里套话分单双,里单外双要记牢。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没完。破折号()短横线,表示解说话题转。 书名号()两头尖,书刊名称放中间。圆括号()方括号,注解文字放里边。学标点,并不难,多看多练才熟练。6(2 分)下列哪一项的题目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A. 竹节人芦花鞋珍珠鸟B. 月光曲只有一个地球狼牙山五壮士C. 牛郎织女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 草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诺曼底号”遇难记【分析】考查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
22、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 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解答】A“竹节人、芦花鞋、珍珠鸟”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作题目。B“月光曲、只有一个地球”以文章中的主要事物作题目,“狼牙山五壮士”以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C“牛郎织女、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 D“草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诺曼底号遇难记”以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作题目。故选:B。【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 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二、读语句,写词语。(5 分,每空 1 分)7(5 分)读语句,写词语。(1) 面对陡
23、峭的 xun y 悬崖 和随时坠入 shn ijn 山涧 的危险,登山队员毫不 tu su 退缩 。(2)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不能长期为人类做 gng xin 贡献 ,所以我们不能 ln yng 滥用 化学品,要保护地球,珍爱我们的家园。【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字词。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字词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 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解答】故答案为:(1) 悬崖 山涧 退缩;(2) 贡献 滥用。【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字词。 三、积累填空。(12 分)8(4 分)补充填空。(1)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辛弃
24、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3)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4)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分析】考查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现代诗文默写。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 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解答】(1)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第 21页(2) 考查现代诗文默写。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5、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 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 颜。(3) 考查古诗文默写。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全诗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4) 考查名言警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曹植的名句,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 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故答案为:(1) 旧时茅店社林边;(2) 三军过后尽开颜;(3) 九曲黄河万里沙;(4) 视死忽如归。【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
26、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提 高我们的语文素养。9(4 分)运用填空。(1) 看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不由得吟诵起杜牧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2) 妈妈常常跟我说:“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名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 , 怜子如何不丈夫 。”【分析】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诗歌的默写要求熟读熟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从中明白 道理,受到教育。【解答】(1)看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我不由得吟诵起唐代诗 人杜牧的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
27、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出自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答客诮,意思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故答案为:(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默写时要注意做到书 写认真,不写错别字。10(4 分)课外积累。童年的作者是 高尔基 ,书里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的是 外祖母 ,因为: 是一个慈祥而善良的人 。【分析】考查了经典名著、作家及其作品。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 文
28、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 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解答】小说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 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 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结合作品内容作答即可。故答案为:高尔基 外祖母 是一个慈祥而善良的人【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
29、记忆,理清文学 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四、词句段运用。(8 分,每小题 8 分)11(8 分)词句段运用。(1)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完就后悔了。(试着不用“说”这个字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原意)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已出口,我就后悔了。 (2)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仿写排比 句) 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回旋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美是跳动在海面上的一抹斜阳。 (3) 根据提示,试着用动作、语言、神
30、态等描写来写一写人物入迷的状态,不少于 30 个字。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 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他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你瞧,他双手捧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看着,偶尔因书中故事内容发出几声长叹,过后又如释重负般发出几声清脆的笑声。 (4) 读下列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望无际的大海一望无际的田地 我走过蜿蜒曲折的泥泞小路,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远远望去,蓝莹莹的天空和田野相接,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感觉舒适极了。 【分析】考查了句子仿写、排比、扩展写话及句子的改写。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
31、。这要求 我们要熟悉各种句型的特点,在日常学习中勤加练习。【解答】(1)把“说”改成其他词,保持句子原意;(2) 仿照例句写一个排比句,要求句子通顺完整即可;(3) 按题目要求根据“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写一段话,重点表现张强入迷的状态;(4) 结合词语“一望无际的田野”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句子通顺,内容具体即可。 故答案为:(1)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已出口,我就后悔了。(2) 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依偎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回旋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美 是跳动在海面上的一抹斜阳。(3 张强捧着水浒传,完全沉浸其中。他贪婪地
32、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你瞧,他双手捧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看着,偶尔因书中故事内容发出几声长叹,过后又如释重负般发出 几声清脆的笑声。(4)我走过蜿蜒曲折的泥泞小路,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远远望去,蓝莹莹的天空和田野相接,空 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感觉舒适极了。【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句式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句式,还要学会会分析各 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五、阅读理解。(30 分)12(12 分)课外阅读。【材料一】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 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33、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 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 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选自周国平的专著经典和我们)【材料二】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阅读的人均分配时间表。读书时间读报时间看电视时间20.38 分钟12 分钟144 分钟(摘自网络)【材料三】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 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 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
34、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 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 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摘自报纸)(1) 选择题。根据材料一,不属于“人们读书目的”的是哪一项? B A.为了实际的用途。B.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C.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D.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根据材料三,实验结论告诉我们,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什么对话? A A.身体B.心智C.身体和心智D.以上均不是阅读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C A.为了消遣,我们可以阅读
35、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B.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读报的时间。 C.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D.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2) 结合关键句,完成填空。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小宇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搜集信息的渠道有 作家专著 、 网络 和 报纸 。(3) 结合三则材料,你想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提哪些建议呢?并说说理由。 建议:平时多看书,少看电视。理由:看书是与我们的心智对话,更有利于智力发展。 【分析】本阅读主要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介绍了读什么书取决于读书的目的;材料二展示了 2017 年我国成年国民在
36、传统纸媒和电媒上阅读的人均分配时间;材料三介绍了看电视和阅读印刷媒体与智力 发展的关系。【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由句子“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 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 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可知,B 没有提到。故选 B。由句子“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 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可得出答案。故选 A。由句子“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可知,C 说法
37、错误。故选 C。(2)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选自周国平的专著经典和我们”“摘自网络”“摘自报纸”可得出答案。(3) 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材料内容提出一两点建议并说明理由即可。故答案为:(1)BA C;(2) 作家专著 网络 报纸;(3) 建议:平时多看书,少看电视。理由:看书是与我们的心智对话,更有利于智力发展。【点评】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1.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3. 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 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
38、标点是否正确。13(18 分)课外阅读。大江保卫战1998 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 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 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7 月 27 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 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
39、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 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
40、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给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 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大江,永远铭记着 1998 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 选择题。第自
41、然段中,“团长见状”中的“状”指的是什么? B A.看见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B.看见黄晓文的脚底被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C.看见黄晓文咬着牙把铁钉一拔。D.看见黄晓文把受伤的脚捆了个结实。下面句子中属于环境描写的是哪一项? C A.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B.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C.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D.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根据短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DA.“心中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是心理描写。 B.“支队长一声令下:上!”这是语言描写。C.“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这是动作描写。D.“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是环境描写
42、。第和第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C A.第和第自然段都是“点”的描写。B.第和第自然段都是“面”的描写。C.第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 D.第自然段主要是“点”的描写,第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下列哪个情节不是描写连长黄晓文的? A A.赤脚奔跑起来。B.在稀泥中奔跑。C.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D.扛起麻包,又爬上了大堤。从第自然段一连串动作描写中,可以体会到黄晓文的什么精神? D A.勇敢B.顽强C.奋不顾身D.以上均是(2) 结合关键句,完成填空。本文主要通过描写 大堤抢险 和 勇救群众 (用小标题概括)这两个场面,
43、赞扬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3) 文章通过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典型事例。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 短文第自然段先写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第自然段又着重写了连长黄晓文的个体形象,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全面反映事情的真相,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4) 人民子弟兵都是勇于向困难前进的“逆行者”,由此,你想到了谁?为什么? 人民子弟兵都是勇于向困难前进的“逆行者”,由此,我想到了在疫情中的“逆行者”医护人员。【分析】本文记叙了人民子弟兵保卫长江大堤的过程,再现了黄晓文奋勇向前的事迹,展现了解放军战 士的英勇形象,表达人们对子弟兵的爱戴与
44、信赖。【解答】(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句子“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可知,第自然段中, “团长见状”中的“状”指的是看见黄晓文的脚底被一根铁钉扎了进去。故选 B。“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故选 C。“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是外貌描写。不是环境描写。故选 D。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第自然段先写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第自然段又着重写了连长黄晓文的个 体形象,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故第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自然段主要是“点” 的描写。故选 C。B、C、D 是描写连长黄
45、晓文的。结合句子“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可知,A 项是描写解放军战士的动作。结合句子“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给布条,三 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可知,一连串动作描写中, 可以体会到黄晓文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故选 D。(2)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大堤抢险”和“勇救群众”这两个场面,赞扬了 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英雄事迹。(3) 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第自然段先写了子弟兵的群体形象,第自 然段又着重写了连长黄晓文的个体形象,这是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