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练习题必修上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表示反问语气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盖:大概 将:假设,如果 C.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惟:只有D.曰师曰弟子云者 云者:如此之类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而绝江河 绝:横渡C.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向下D.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 生石罅,皆平顶 罅:裂缝3.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没有用来 相与枕藉乎舟中 共同,一起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苟非吾之所有 如果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斟酒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端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原因 君子不齿 看不起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以为轮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尊还酹江月 D. 用心躁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各组中,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青,取之于蓝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无爪牙之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
3、知,惑之不解不拘于时学于余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B/C/D/6.下列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与成语“砺兵秣马”的“砺”的用法不相同B.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惑”意义不相同。C.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与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的意义不相同。D.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疾”“彰”与诗句“疾风知劲草”、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疾”“彰”的意义和用法相同。7.下列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且焉置土石” 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4、B.“吾尝终日而思矣” 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的“而”用法不同。 C.“其皆出于此乎?”和“吾其还也”中的“其”意义不同。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和“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中的“以”意义不同。 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吹洞箫者”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句式不相同。 B.赤壁赋中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句式相同,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C.“惑而不从师”(师说)与”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中“从”的意义相同。D.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歌窈窕之章”和“明烛天南”中加点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必修下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之以饥馑 因为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B.何伤乎 伤害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写,编写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D.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乃中经首之会 合乎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错误 冀君实或见恕也 希望B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单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只是、仅C夫晋,何厌之有 满足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表被动D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管理职事 直走咸阳 通达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
6、同的一组是( )A视为止,行为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端章甫,愿为小相焉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浴乎沂,风乎舞雩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辇来于秦13.下列各组中,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未之有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构怨于诸侯 牛何之 戍卒叫,函谷举 东得百里奚于宛 虽董之以严刑 终必不蒙见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大王来何操A. / B. /C.
7、 / D. /1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曰能之,愿学焉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因击沛公于坐 张良出,要项伯C.莫春者,春服既成 鼓瑟希,铿尔D.早缫而绪 具告以事1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我持白璧一双”与“吾属今为之虏矣”句式不一致。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一致。C. 陛下,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演变为与帝王面对面时的敬称。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与“约为婚姻”中的“非常”“婚姻”古今意义不同。16.下列各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旧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8、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D.执事指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选择性必修17.下列各句中含有三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食桑葚 犹可说也渐车帷裳B.摄提贞于孟陬兮 来吾道夫先路偭规矩而改错C.隰则有泮 扈江离与辟芷兮何方圜之能周兮D.謇朝谇而夕替 进不入以
9、离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1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拖延 以我贿迁赠送财物 乘彼垝垣土墙 无与士耽耽误B.自我徂尔往 渐车帷裳逐渐 士也罔极非常 夙兴夜寐早C.尔卜尔筮占卦 朕皇考曰伯庸 对父亲的美称 肇锡余以嘉名开始 D. 恐年岁之不吾与等待 皇览揆余初度兮观察衡量 竞周容以为度法度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大盾牌B.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攻占C.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锋利 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D.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衡量 不爱
10、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他的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还是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捆绑 其莳也若子 种植 C.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伤害 蹑足行伍之间 置身,参与 D.自伐者无功 夸耀 字而幼孩 养育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朝闻道,夕死可矣 冬,与越人水战 B.慎终如始 则近道矣 C.旦暮吏来而呼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D.见贤思齐焉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22.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当察乱何自起 何不虑以为大樽
11、而浮乎江湖 C.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请买其方百金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干支法来纪日。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少无适俗韵”两句中的“适”字意义不同。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与“其皆出于此乎”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D“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而绝江河”两句中的“绝”字意义不同。2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又名左传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
12、文字。B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如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亦指单身的老年男子。C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课内文言文翻译25.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2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8.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0.轩凡四遭火,
1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2小题)33.论语十二章中,“ , ”是孔子对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阐释。34.论语十二章中,“ , ”探讨了文与质的关系。3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36.古人曾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荀子在劝学中
14、也用“ , ”来表达相似的道理。37.扬州慢中,“ ”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38.扬州慢中,“ , ”两句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39.将进酒中的“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易老,光阴易逝。40.李白将进酒中的“ ”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 ”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41.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42.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田园美景的描绘远近结合,其中“ , ”两句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43
15、.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44.陆游书愤的“ , ”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凉愤懑之情。作文4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最大公约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共因子中最大的一个。类比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社会,许多事情都可以“求最大公约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上面的文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必修上1.B
1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盖:句首语气词。 将:假设,如果。2.C下江陵: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D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4.D A.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同“授”,传授B. “有”同“又”,复、再;“暴”同“曝”,晒同“凭”,乘C. 同“智”,见识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5.A 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为定语后置句,为宾语前置句,为被动句。6.C A.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砺兵秣马 成语意思: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砺,动词,磨。B 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惑,意义不相同。C.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鞠躬
17、尽瘁,死而后已 已:停止,意义相同。D.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劲疾, 彰:清楚 相得益彰 成语意思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疾风知劲草。 疾:猛烈的。7.A A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那里。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B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而耻学于师,表转折 。 C“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吾其还也”表示祈使,意为还是。D 以:在;以,凭借身份。8. C A.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标志词,者,也,B.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标志词:在(动词)、安(疑问代词)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
18、羡(动词)、何(疑问代词)C. 惑而不从师(师说) 跟随,跟从 ; 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 听从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率领,带领。D.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下,名词作动词,低于;歌, 名词作动词,唱;烛,名词作动词,照。9.D A “因”应为“接续” B “伤”应为“妨害” C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 10.B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11.D A项,第一句中,介词,因为,“为”后省略了介词“之”,即“视为(之)止”;译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第二句中,介词,替、给;译文:谁
19、是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B项,第一句中,连词,表并列,又;译文: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第二句中,连词,才;译文:(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援兵才会派出。C项,第一句中,动词,依照;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第二句中,动词,凭靠;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D项,均为介词,从。第一句译文: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第二句译文: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12.B 【解析】例句: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A项,翼:名词作状语,像翅
20、膀一样。B项,风:名词作动词,吹风。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D项,辇:名词作状语,通过辇车,坐辇车。13.C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未有之也。句意: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主谓倒装,正常句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啊。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于诸侯构怨。句意:与各诸侯国结怨。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牛之何。句意:牛要到哪里去。被动句,“举”,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在东面的宛地(状语)得到了百里奚。状语后置,正常句式为:虽以严刑董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被动句,“
21、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宾语前置,正常句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 故选C。14.A项没有通假字B.“坐”同“座”,座位。“要”同“邀”,邀请C.“莫”通“暮”,晚。 “希”通“稀”,稀疏D.“而”通“尔”,你们的。“具”,同“俱”,全,都15.C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A项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B项 都是定语后置句 D项 婚姻:古义指两家结为婚姻关系;今义指结婚的
22、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16.A A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错误,应该是“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17.C.A无,通“毋”;说,通“脱”B到,通“导”;错,通“措”C泮,通“畔”;辟,通“僻”;圜,通“圆”D离,通“罹”;伏,通“服”18.D(A项 耽:指沉溺爱情 B.渐:浸湿 极:准则 C.皇考,对逝去父亲的美称)19.B(隳:被毁坏)20.A(其:表祈使语气,一定)21.C 寿:名词作使动用法,“使长寿”。“旦暮”,“从早到晚”,名词作状语。A.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B.慎,形容词作动
23、词,慎重对待;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D.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者,德才兼备的人;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22.B 第一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第二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乎江湖浮”。A.两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另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千里之行,于足下始”。C.两句均为判断句。D.两句均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请(以)百金买其方”“治天下可(于)掌上运之”23. C C.“用法相同”错误。代词,其中的;语气副词,大概。句意: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A 正确 B 到,适应 D 绝壁,陡峭,山势很险峻
24、;横渡24. D.“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错,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但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课内文言文翻译25.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情,私下拜访张胜。关键词:会,正好碰上;素,平时,一向;候,拜访。26.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也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关键词:“积于忽微”,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忽微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表被动,被溺爱的事物困扰;“岂”,难道。27.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
25、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关键词:“兵”,兵器;“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8.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关键词:“举”,全;“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兼被动句,“以是见放”,“见”表被动。“是以”,因此。29.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关键词:“企”,踮起脚;“伐”,夸耀,“自矜”,自夸自大。30.项脊轩一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的原
26、因吧。关键词:“凡”,一共,总共;“得不焚”,被动,“殆”,大概。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关键词:“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陪”,增加。32.现如今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成就诸侯霸业,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关键词:“黔首”,百姓 ;“资”,资助;“却”,拒绝、减损;“藉”,借;“赍”送,送给。理解性默写33.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34.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35.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
27、也37.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8.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39.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0.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4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4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4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44.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45.作文【审题】本题以“最大公约数”为引子,从数学概念出发,类比引申到现实生活,要求考生探讨“求最大公约数”在个人、团体、国家、社会等层面的应用及其意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的题目,需要考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最大的一个正整数因子。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共同性和最大性。将“
28、最大公约数”这一概念从数学领域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可以理解为在诸多不同中寻求共同点,或者在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这种寻求共同点的过程,有助于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和解决问题。题目中提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社会”,这提示考生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思考。例如,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求同存异,团体在协作过程中如何找到共同目标,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社会在发展进步时如何凝聚共识等。【立意】在许多事情上,寻找共同点或最大公约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1.共同基础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和分歧。通过寻找最大公约数,即共同的基础或利益,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进而
29、解决问题。这一立意可以强调共同基础在促进和谐、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性。2.求同存异的智慧。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求同存异是一种重要的智慧。通过寻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可以在保持差异的同时,找到共同点,实现和谐共处。这一立意可以探讨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和合作。3.共赢思维的倡导。在国际关系、经济合作等领域,寻找最大公约数是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求共同利益,各国或各方可以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立意可以强调共赢思维在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度思考:在立意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寻找最大公约数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寻找和应用最大公约数?是否存在某些情况下,过度追求最大公约数反而会导致问题复杂化?如何平衡共同利益和个体差异?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