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 卷(选择题 共 71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江湖之批判 张晓军 在时下的美术界 , 存在着江湖圈子的倾向 , 而且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 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画家有江湖 , 举办展览 , 举行活动 , 人员组合是大致不变的;批评家有江湖 , 研讨会的专家组合 , 艺术展览的专家出场 , 总是那么一帮一伙 , 带有很强的圈子意味;策展人有江湖 ,为谁策展 , 要谁参展 , 不要谁参展 , 都是有讲究的 ? 无论 “ 在朝 ” , 还是 “ 在野
2、” , 都有江湖 , 有时 “ 在朝 ” 比 “ 在野 ” 更甚。对于画家来说 , 由哪个江湖 “ 领袖 ” 引领和推荐 , 投靠哪位艺术 “ 老大 ” , 其结果是有区别的。各个画种也有江湖 , 某个画种学会 , 江湖气十足 ,举 办展览的骨干力量总是那么几个人,获奖者也总是那么几个,就连外出走穴,也都是比较固定的几个人,外人是很难插进 去的。翻翻眼下的报纸和杂志,当今的艺术之江湖,常常会一目了然。 艺术圈里一向有抱团儿现象。早先有学术性社团,如一八艺社、决澜社等。还有以艺术风格和地缘文化而集结在 一起的, 如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上世纪 80 年代 , 艺术圈里流行艺术群体的称谓 , 如北
3、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等。但是上述的抱团儿都与学术有关 ,都有其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 , 都与江湖没有瓜葛 , 都少有利益的索取和无原则的同流。而艺术江湖则不同 , 江 湖与学术无关,与艺术风格和流派无关,与艺术理想和审美认同无关。这也正是学术社团和艺术江湖的区别所在。 就世俗而言,江湖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要有一两个“老大”,在这一两个“老大”的关照下,有共同的好处、共同的饭碗。如果有人出了纰漏,受到攻击,江湖中的老 大和哥们儿一般都要出来说话的。有时江湖也是可以显现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艺术江湖更 是如此。但是,这绝对不是眼下我们所说的好的智慧和正能量。 相比较而言
4、,艺术江湖确实有其邪恶的一面,不然我们就不会在此批评之。首先,艺术江湖无原则地讲哥们儿义气,只讲远近亲疏,不讲志同道合,对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粗俗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本试卷 命题范围:必修五 3、请考生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卷卡规定位置,否则视为无效答案。 4、正式开考前,请在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号,正式开考后才允许答题。 2 的东西也会妄加吹捧,不利于艺术上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也不利于推动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其次,艺术江湖有意强化帮派意识,圈定势力范围,顺我者昌,排斥异己,行帮气息严重,不利于不同学派、不同美学追求的自由发
5、展。再者, 艺术江湖的盛行使得一些很有声望和艺术感召力的学术带头人演变为江湖大佬,严重地毁坏了这些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象,同时也严重损毁了这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感召力,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有些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没有公平了。 艺术之所以有了江湖或变成了江湖,大体上是艺术的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的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对艺术的腐蚀的结果。“马仔”跟对了“老大”,展览很容易上,奖也很容易拿,开幕式会很体面,研讨会也会众人捧场。反过来讲,一旦成为江湖老大,有众星捧月之光耀,画得不好也是好,文章不好也有人买账,画价 越炒越高,文章越发越多,且桃李满天下,马仔满天下,更能独行天下了。 (选自
6、文化论坛 ) 1 下列对 “ 艺术江湖 ” 的理解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艺术江湖是由于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 相同而自发集结的艺术社团,艺术江湖只谈义气和利益,不论作品好坏,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B 艺术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经常会帮助自己人解决一些问题 , 显示了集体智慧和力量 , 可以说艺术江湖在学术上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C 艺术江湖的问题根源在于艺术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 , 只有从业者不刻意追求利益 , 坚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 , 艺术才能健康发展。 D 艺术江湖强化帮派意识 , 圈定势力范围 , 展现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 , 这种行为严重毁坏了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
7、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艺术江湖里 , 你一旦成为江湖老大 , 就有了众人扶持 , 就算画画得不好也有人说好 , 文章写得不好也会有人买账。 B 艺术江湖中有人受到攻击 , 江湖中自己人替他说话 ,这种行为对艺术江湖中的人没有好处,对整个艺术界更没有好处。 C 在各个画展上参赛的骨干力量总是那几个人 , 获奖的也总是那几个 , 新艺术家缺乏是艺术江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艺术江湖虽 可提升某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权威 , 但会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没有原则 , 没有道德和公平。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先
8、艺术圈的抱团儿现象 , 如岭南画派、北方艺术群体 , 它们多与学术有关 , 有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 B 当下的艺术圈不太纯洁 , 有些铜臭味 , 这种不健康的艺术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今艺术界充斥着一股江湖气。 C 在艺术江湖里 , 只要你跟对了 “ 老大 ” , 那么展览就很容易参加 , 奖也容易拿 , 在研 讨会上也会受众人追捧。 D 艺术江湖有共同的好处 , 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 能表现出集体 智慧和集体力量 , 但这些并不是可取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44 分) 3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 7 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
9、,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 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
10、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 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
11、,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 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 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12、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D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 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
13、,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4 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 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 2)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 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此词作于晚年闲居瓢泉寓所期间。 8.此词前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