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全国高考真题地理汇编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节综合一、选择题(2023浙江高考真题)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A扩大水稻播种B拓展生物通道C保障游客安全D增加雨水下渗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2023浙江高考真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
2、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4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2023北京高考真题)数据中心建设应考虑低碳、安全、清洁、水源等多种因素。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四地,适合修建数据中心的是()A甲B乙C丙D丁6该区域()A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B土壤肥沃,为国家粮食主产区C河流径流量大,结冰期较长D夏季高温潮湿,冬季寒冷干燥(2023江苏高考真题)考古研究发现,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和农收业扩散先后形成了“草
3、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两个主要通道。下图为“欧亚大陆农牧业扩散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为东西方农牧业扩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A地广人稀有利于东西方农牧业扩散B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C与东西方农牧业中心生产条件相似D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8距今2200年以前,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据此可推断出()A“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B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模式更加多样C中亚地区的适农生产区域整体向东移D西亚种植业规模超过畜牧业生产规模9早期农牧文明交融过程中,“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4、是()A人口扩散迁移B交通工具变化C文化语言交流D聚落规模扩大(2023河北高考真题)晋北山区一煤矿地处某河流源头汇水区,因煤质高硫、污染严重被关闭。关闭后遗留较大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但采空区积水污染物超标,威胁水环境安全(下图)。近年来,当地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实施了回填塌陷坑,封堵地裂缝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地表污染物B上覆透水层C顶板坍塌物D煤及煤矸石11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主要是为了防止()A地表再塌陷B裂缝持续扩大C地表水下
5、渗D地表植被破坏12为防患于未然,新矿山开发首先应做好()A生态环境修复B智能开采设计C矿山安全监测D资源环境评价(2023湖北高考真题)“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图示意该模式中“产、村、景”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下面小题。13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A人口规模B基础设施C生产水平D资源禀赋14“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A乡村旅游开发B生态环境建设C农副产品加工D电子商务推广15该模式的特色在于()A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B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C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D协调农村第一、第二
6、、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二、综合题16(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17(2023辽宁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大盘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阴影区域)。为推动流域协调发展,1994年金华市划出3.8km2土地建设金磐开发区,用于磐安县异地发展工业,园区内产值和税收归磐安
7、县所有。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集中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这一模式被称为“飞地生态补偿”。截至2019年,金磐开发区累计上缴各类收入50多亿元,吸纳磐安县就业人员2万多人,安置下山移民1000余人。磐安县空气质量和出境地表水质常年保持较高标准。(1)简述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的条件。(2)分析金磐开发区对磐安县发挥区域主体功能的有利影响。(3)说明该“飞地生态补偿”模式给金华市带来的益处。18(2023北京高考真题)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
8、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
9、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19(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
10、化指数的分布。(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参考答案1B 2A【解析】1读图可知,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并没有种植水稻,且扩大种植面积不属于生态作用,A错误;修建鱼道使原本被田埂割裂的稻田,连在一起,使鱼类有更宽阔的生长空间,拓展了生物通道,B正确;架空的木栈道修建鱼道,并没有增强游客的安全性,且保障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C错误;田埂变鱼道,对于雨水下渗的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B。2据所学可知,秦岭淮河以南,土地类型以水田为
11、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土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江南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源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正确;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水源缺少,都不适合种植水稻,不能引进稻鱼生态系统,BCD错误。故选A。【点睛】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3C 4D【解析】3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
12、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故选C。4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生长,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浅的湿地淤泥挖掘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有效的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湿地的功能:1、经
13、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源;提供矿物资源;提供能源和水运等,2、社会效益: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等。3、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5D 6A【解析】5由材料可知,数据中心建设应考虑低碳、安全、清洁、水源等多种因素。由图可知,甲处靠近活动断裂,地质不稳,不安全,A错误;乙地附近有化肥厂,丙地附近有火电厂,空气不清洁,BC错误;丁处靠近河流,附近有水电站,提供清洁电力,远离工厂,远离活动断裂,适合修建数据中心,D正确。故选D。6由图可知,该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表明地势崎岖,有多处溶洞分布,表明喀斯特地貌发育,A正确;该区
14、域以山地为主,而国家粮食主产区主要是分布在平原区,B错误;根据该区域水稻分布,可推测其热量较充足,河流无结冰期或结冰期较短,冬季应该比较温和,CD错误。故选A。【点睛】数据中心的区位一般为:气温低,能耗较少;能源充足且价格较低;安全性高等。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7D 8B 9A【解析】7由图可知,欧亚“草原之路”,沿线没有高大的山脉,地势相对平坦,地理环境对东西方农牧业扩散的阻碍小,D正确;地广人稀,不利于东西方农牧业交流,A错误;由图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离东亚和西亚农牧业中心位置近的路线上,B错误;由图可知,“草原
15、之路”以畜牧业为主,而东亚农牧业中心为以种植业为主,其生产条件并不相似,C错误。故选D。8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东农业生产类型更加多样,模式更多,B正确;由图可知,“绿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较近,随着“绿洲之路”贯通,东西方农牧业进一步交融,与“草原之路”农业生产规模达到极限关系不大,A错误;中亚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种植业发展,适农生产区域受气候的影响不会向东移动,C错误;西亚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只是在绿洲地区发展种植业,其规模较小,D错误。故选B。9人口扩散迁移,是文化语言交流、聚落规模扩大的原因,所
16、以“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的扩散迁移,A正确CD错误;交通工具变化不是其主要驱动力,B错误。故选A。【点睛】通过对比古气候记录和农牧业扩张历史,发现农牧人群的扩散是推动新石器时代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力,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跨大陆交流网络的建立和强化加速了生业模式空间格局的变化。10D 11C 12D【解析】10材料信息中地表为黄土物质,没有体现出地表污染物,A 错误;上覆透水层主要为不同的沉积岩层,一般不会造成污染,B错误;顶板坍塌物主要是岩石,不是煤,一般不会造成污染,C错误;煤有高含硫量,水体进入煤层或煤矸石中,会造成严重的水
17、污染,因此采空区积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煤及煤矸石,D正确。故选D。11根据材料可知,采空区致地表产生塌陷坑,当地利用碎石、煤矸石等充填采空区,使地表基本稳定,因此地表已基本稳定,不容易再塌陷,A错误;回填坍塌坑、封堵地裂缝可以防止裂缝持续扩大,但这不是其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避免地表水从裂缝渗漏至采空区,导致水污染,B错误;读图可知,降落的雨水会经过煤层和采空区填充的煤矸石而受到污染,污染水体下渗到地下水中,导致采空区积水污染严重,所以为解决此问题采取回填矿坑、封补裂缝等措施,主要为了防止地表水下渗,C正确;地表植被在采矿时已经被破坏,因此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地表植被破坏,D错误。故选C。12结合
18、材料可知,晋北山区煤矿开发后造成地面塌陷、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为防患于未然,要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在今后的新矿山开发中,必须先做好资源环境的评估,不惜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的盲目开发行动不可取,D正确;生态环境修复是出现问题之后的补救措施,没有防患于未然,A错误;智能开采设计和矿山安全监测是针对矿山开采作业中的措施,不是首先应做好的,BC错误。故选D。【点睛】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且破坏严重;2、土地与地面建筑物塌陷; 3、煤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环境污染。13D 14A 15C【解析】13据材料,“产村景”一体化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
19、色的发展模式,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以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实现乡村振兴。由此可知,该模式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禀赋,D正确,人口规模、基础设施、生产水平不是其发展的基础,ABC错误。故选D。14读图可知,“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乡村营造乡土景观、提供空间资源,协调乡村产业结构,提供特色景观资源,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故“产、村、景”各要素融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旅游开发,实现“产、村、景”各要素融合,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A正确;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只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BC错误;电子商务推广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及农产品等销售模式的增加,D错误。故选A。15该模式的
20、特色在于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高度融合,C正确;推动城镇服务业逐渐向周边传统村落转移、促进传统村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属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特征,AB错误;该发展模式强调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不完全是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点睛】“产景村”融合是以农业、农村及农民为基本依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及新模式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调由乡村产业、乡村景观等若干乡村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生产生活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16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窑洞和红牛的所有权;村民对开发
21、旅游的意愿;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分析】本题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产业为背景,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涉及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早期就曾是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养牛主要是作为耕地使用,现代耕地更多采用机械,其作为动力的作用降低,作为牲畜饲养的功能上升,故首先要了解养牛文化。发展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还要分析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养牛产业受到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的限制,这也是发展旅游要了解的基础
22、信息;旅游开发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因此还要调研村民的对开发旅游的意愿;旅游业发展直接受市场决定其效益,所以要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能接纳游客规模受基础设施限制,因此要调研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故还要调研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点睛】17(1)通过金磐开发区产业飞地为“生态立县”提供资金补偿;地处大盘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适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邻近长三角客源市场,交通便利,适合发展生态旅游。(2)磐安县地处大盘山区,多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金磐开发区能够为磐安县增加产值,创造税收,保障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安置移民,增加就业
23、,缓解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地矛盾,提升环境承载力。(3)金华市位于河流下游、夏季风下风向,磐安县的污染减轻能改善金华市的环境;带动金华市城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为金华市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旅游目的地,提升金华市民生活品质。【分析】本题以磐安县为材料,涉及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以及区域关联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为推动流域协调发展,1994年金华市划出3.8km2土地建设金磐开发区,用于磐安县异地发展工业,园区内产值和税收归磐安县所有。”可知,金华市设置金磐开发区产业飞
24、地,经济收益归磐安县所有,能够为磐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供资金;根据材料信息“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大盘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可知,磐安县位于大盘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为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磐安县位于浙江省,距离我国东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靠近生态旅游客源地,靠近高速公路和高铁,交通运输条件便利,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2)根据材料信息“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大盘山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可知,磐安县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多限制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等;根据材料信息“园区内产值和税收归磐安县所有。”、“截至2019年,金磐开发区累计上缴各类收入50多亿元”可
25、知,金磐开发区能增加磐安县的产值和税收,增加磐安县的经济收入,能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提供资金保障;根据材料信息“吸纳磐安县就业人员2万多人”可知,金磐开发区能够促进磐安县居民转移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根据材料信息“安置下山移民1000余人”可知,金磐开发区能够促进磐安县生态移民,缓解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地矛盾,提高环境承载力,促进生态功能区的保护。(3)根据材料信息“吸纳磐安县就业人员2万多人,安置下山移民1000余人”可知,金磐开发区能够吸纳大量磐安县劳动力,带动金华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根据材料信息“磐安县空气质量和出境地表水质常年保持较高标准。”可知,
26、磐安县的空气和水质较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磐安县位于金华河流上游、夏季风上风向,能够为金华提供优质的水源,保障金华的大气质量,有利于促进金华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材料信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集中式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可知,磐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能够为金华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提高金华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感。【点睛】18(1)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保护区地域面积广阔,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垂直差异大。(2)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造成了森林面积持续减
27、少。具体包括:商业性伐木;采矿;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过度的迁移农业等。(3)土壤的变化: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有利于把各国“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通过合作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分析】本题以大西洋森林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等相关
28、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详解】(1)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可从该区域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多样性来回答。首先是优越性:该区域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其次是丰富的自然环境: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以其面积广阔而闻名,为多种生物繁衍提供了广阔空间;材料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生物群落,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本地区从沿海平原到内陆高原,垂直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生物。(2)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9、,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最初是为售卖木材进行商业性伐木;为发展经济,大量开采矿产资源,森林受到破坏;城镇化进程加快,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种植园农场,破坏了大量森林;迁移农业使森林面积进一步减少。(3)土壤的变化:森林植被可以含蓄水源,保持水土,故森林的恢复可使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同时枯枝苦竹叶增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合作的必要性: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亚马孙雨林非
30、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全球迫切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把“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森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会、文化等因素,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点睛】19(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耕作会产生耕作
31、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详解】(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
32、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
33、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