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986001 上传时间:2024-09-27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25.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课题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时空观念)2.了解我国境内的已知最早人类是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及其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知道中国文化多元一体,培养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培养民族自豪感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

2、体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一)新课导入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讲述各自对人类起源的神话的了解,加深学习兴趣。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发展阶段称为“旧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发展阶段称为“新石器时代”。【相关史事】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1)

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4,知道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代表有哪些。(2)学生活动【记笔记】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3)教师活动观察地图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4)学生活动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原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容易获取食物。2.北京人(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5,知道北京人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发现过程等及其外形特征、生产生活。(2)学生活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颧骨突出, 鼻骨扁 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 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生产生

4、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群居生活;学会用火。【记笔记】北京人:头部像猿;四肢像人 。学会用火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3)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分析北京人发掘的意义。材料1:“北京人”的发现,解决了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最材料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中国网“北京人”遗址材料2:“北京人” 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理论提供了很重要的直接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的历史记录向前推进了大约个40万年。光明日版(4)学生活动

5、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3.山顶洞人(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概况山顶洞人的基本情况。(2)学生活动 距今约 3 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何进步?(4)学生活动使用打制石器,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知道人工取火。【记笔记】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

6、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一、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并列关系,先介绍北京人,讲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再介绍山顶洞人,呈现山顶洞人的状况及其相对北京人的进步之处。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课文后的活动与探究;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时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识到

7、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时空观念:能够了解原始农业在不同地区的产生时间和发展脉络,认识到史前社会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史料实证:通过分析考古发现、文物图片等史料,了解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史前社会的生活状况。历史解释:能够解释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因和对史前社会的重大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成就,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区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教学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8、分析出现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问题探究展示图片:问题: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想?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这幅图描绘了史前时期人们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图片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议题一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子议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找一找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

9、集中在哪些区域。教师提问: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教师总结: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起源。子议题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时间、表现。(2)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教师继续提问:(1)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出现?(2)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子议题3.展示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

10、肥墝(qi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议题二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子议题1展示材料: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在哪里?(2)长江流域的代表性遗址是什么?(3)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最典型的农业工具是什么?(4)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还会随意迁徙,到处流动吗?为什么?子议题2白板展示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11、。教师提问: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思考,河姆渡居民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师生总结: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浙江地区,属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原始居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建造干栏式房屋。 子议题3.教师继续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距今约7 000年,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骨耜广泛使用;会饲养家畜;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议题三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子议题1.展示材料:仰韶文化因1921

12、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考古学界一般将仰韶文化系统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三种类型,其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前段代表的是前期仰韶文化的发展面貌。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距今大约多少年?仰韶先民主要从事什么生产?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哪一处是其重要的遗址?(2)仰韶文化时期是哪一社会的兴盛时期?它的早期和晚期有何差异?子议题2白板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图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距今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之间的关系。子议题3.教师提问: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使用

13、什么生产工具?种植什么作物?饲养什么家畜?使用什么生活用具?子议题4.展示北京人、半坡人使用的石器图片,思考:两者使用的石器有何不同? 子议题5.列表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异同点。河姆渡人半坡人不同点距今年代距今约7 000年距今约6 000年所处区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种植作物水稻粟、黍生产工具骨耜磨制石器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骨哨陶器、乐器,会纺织、制衣相同点都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都饲养猪、狗等家畜子议题6.教师提问: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分别代表了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体现

14、了当时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活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子议题7.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仰韶文化的其他考古发掘做一个简单介绍。子议题8.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哪里?距今约多少年?它具有什么价值?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提供水源,便于农作物种植。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1)时间:距今约1万年;表现: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学生回答:(1)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农作物的出现。(2)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学生

15、讨论并回答问题。(1)对学习没有规划。(2)小童、小兵、小靳对学习生活有合理的规划,小秦没有规划。学生抢答:变化: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从徙居过渡到定居。影响:农业生产的出现初步改变了人类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回答:(1)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2)代表性遗址:河姆渡遗址。(3)农作物:水稻;工具:骨耜。(4)不会。原因: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的,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

16、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有了农业之后,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学生抢答: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学生抢答:说明了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发展。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后回答:(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 0005 000年;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2)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距今6 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到了距今5 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

17、显的差别。学生回答: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时间:距今约6 000年。关系: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生产工具:磨制石器。作物:粟、黍。饲养家畜:猪、狗等。生活用具:陶器。学生答: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半坡人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学生讨论后填表,并在书中标记理解。学生答:原因:主要是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学生答: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学生看书后回答并标记: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

18、 9004 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随葬品数量的显著差异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了解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发展以及对史前社会的重大影响。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自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为我们后续学习古代文明的兴起奠定基础。”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训练教师指导,重点的题细致分析教学反 思课题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良渚遗址和陶寺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2.能够理解

19、早期国家出现的基本条件,学会用资料分析问题。(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知道仰韶文化的发展情况,理解仰韶文化与半坡人的关系,能理解氏族的含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结合第二课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私有财产导致贫富分化,能认识良渚与陶寺文化是高加进步的表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5.结合多媒体资源,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多点发展,和谐共生,形成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家国情怀)。6.能认识到传说和史实的关系。教学重点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问题探究【导入新课】运用网络

20、下载的视频“良渚遗迹”,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一段历史吗?正好老师也不了解,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讲授新课】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城市的形成思考早期城市是怎样形成的?(生答:随着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师:不光是增长,更重要的是集中,集中于某一地区,由此形成了城市。但是同学们通过看影视剧,也知道了古代城市的样子,先说一说,你脑中的城,是什么样的?(生答:有城墙,城中有住房)对了,城墙是整个古代城市的标配,除此以外,城壕和水利设施也不可或缺,请同学们把它们勾画下来,这些就是早期城市的特点。(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师:我们说现在有了城市,定居生活更

21、加美满了,社会分工也就更加细致,贫富分化也越来越大,那么这一个时候,谁出现了?(生答:王)师:这一时候的王和我们后面所理解的王,一样吗?(学生根据教材回答,王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一)良渚古城师:良渚古城在哪?(浙江余杭)师:想一想,还有谁也住在余杭(河姆渡居民)师:说不定,良渚古城的人还是河姆渡居民的后代,那么,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看一看,良渚古城是个什么样?(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大;同时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有广场等高级建筑。)师:这样的规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良渚经济发展水平高,

22、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师:这是良渚人生前的繁荣,良渚人生后也繁荣,我们一起走进良渚墓葬。我们发现了什么?(贵族墓地里,随葬品多而精美,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师:原来,不同身份的人埋的区域也不同,说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距今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师要强调“早期”二字,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进行区别)(二)陶寺古城师:我们领略了南方远古的风土人情,那么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山西襄汾看一看陶寺古城。同学们,仔细对比两座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从古城组成、墓葬随葬品情况和出土文物等方面进行回答)师:我们发现,陶寺古城和良渚古城在很多方面是一样

23、的,但是它又有一些不同,它有人殉、它有青铜器、它有不同地区的人群会聚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找找证据吗?(生1答: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了早期文明,它们不断交流与融合,构成了早期文明的主体)(生2答: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吸收各地文明,共同走向一体,又引领发展)小结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我们知道,中华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代祖居于这片大地上,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虽然形成了众多民族,但大家早已融合在了一起,所以,那些分裂祖国的企图,永远不可能得逞。三、远古的传说(一) 炎黄部落的形成师:中华文明的形成不仅有

24、现实的美好,更有想象的梦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传说的天空,去瞧一瞧传说是什么。提问你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传说做简要地讲述)故事1后羿射日故事2夸父逐日师:这些传说,很多都带有神话色彩,我们今天要讲的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也一样。谁能讲一讲这一段精彩的故事呢?(提示要点:部落联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炎黄联盟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演化成华夏族)师:不仅如此,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个名叫伶伦的人,创造了音律,一个名叫缧祖的人,会养蚕和缫丝这些传说,我们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呢,想一想?(生答:半坡人的生活)师: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衍生出了华夏族,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民

25、族,我们该怎么称呼自己的老祖先呢?(人文初祖)所以,我们也自称“炎黄子孙”。(二)尧、舜、禹的禅让除了黄帝,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三位大人物(尧舜禹)名人知多少关于三人的故事,同学们了解到哪些呢?(学生分组回答)故事3大禹治水和山峡夔门的猜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水,传说夔门就是当年大禹凿开的山。师:大禹的功劳大不大?师:那么舜为什么会把首领让给他呢?(生答:因为当时实行禅让制)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教材获取信息。一切知识都源自教材,也要忠于教材,用好教材上的资源,是解读材料问题的第一步。运用连环提问法,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使

26、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融入本课学习中。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是教材上新加的内容,其实不难,在教学中还是要忠实于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基本了解两个古城的大体情况,这样,学生有思维中有了概念之后,老师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视频进行补充。教师故意停顿,让学生答出陶寺古城的位置。故意先抛出论题,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要求学生分组汇报,得出中华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做到互学、对学、群学。情感升华,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比拼,看一看哪一组的代表讲得生动又简洁。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反观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设置连

27、环问题,做到循循善诱:同时期,有哪些熟悉的早期居民?他们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从生活的地方来看,是和河姆渡人接近呢还是和半坡人接近?体现出课前预习的作用,教师的主要上的在于让学生把握教材,进而能说出三位首领的简要事迹,感受到禅让制的核心让贤。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以及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了解了禅让制以及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课后活动练习题、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

28、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4.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5.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教学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教学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设计情境设计大禹死后,大禹

29、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实力,在大禹死后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破坏了禅让制,并且在夏王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从此开始夏王朝已经和部落联盟有了本质的区别,具备了国家的属性。学生可以讨论,部落联盟制度向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那么大家能否通过阅读归纳出夏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夏朝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呢?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禅让制”和“世袭制”2.夏朝的灭亡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2

30、)什么是“家天下”?二、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视频】:牧野之战三、武王伐纣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目的:巩固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底内进行再分封。特点:层层

31、分封,等级森严。教师活动分析下述材料,得出分封制的作用?材料1:经过大分封,各方诸侯都以周夭子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格局。它因层层分封所确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着严格的隶属关系,形成的王权要比夏商集中,这对巩固和扩大西周王朝起了积极作用。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汉司马迁史记(4)学生活动【探究】西周的灭亡课外延伸【商人的来历】商朝灭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隶,周武王将印上的遗民分给各诸侯国,商族本是贵族,养尊处优,身无长技,变为贱民后,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

32、卖为主要职业,二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做买卖的就是商人。【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搏爱姬褒姒一笑,点起烽火台上的烽火,引来诸侯助战,诸侯以为有军情,夜以继日赶来,却不料只是周幽王的把戏而已。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并总结出夏朝的范围,夏王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亡国之君?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的残暴统治集齐了人民的不满,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族部落联络周围部落功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建都到殷地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商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公

33、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积极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作用:诸侯拥兵自重,导致周王室衰微,出现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局面。归纳概括三代王朝兴盛和灭亡的相似之处,并说说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相似之处:开国君主都是励精图治,爱惜民力,注重国家发展,任用贤才灭国之君都是暴君,统治者荒淫无度、统治残暴、不爱惜民力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交替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

34、要建立和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才,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同时也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此治国之道。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课后活动练习题、基础训练教学反思课题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西周的相关史事,了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史料实证)2.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

35、从中分析其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情境设计一、导入新课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周大夫王孙满回答鼎太巨大,不清楚多重。楚庄王不满,挑衅说楚国铜多,每个士兵的武器拆下来都可以铸成九鼎了。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楚庄王哑口无言只得退回楚国。请大家思考: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对周王室如此无礼,周天子却又无能为力呢?二、探究新知教师明确: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36、,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因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一)王室衰微1展示材料: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周平王死后,王室竟然拿不出钱来办丧事。周襄王贵为天子,却狼狈得连一辆自己乘坐的马车都置办不起。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提示: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操控政治。提示: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37、,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二)诸侯争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归纳诸侯争霸的原因。提示: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2多媒体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3展示材料: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材料二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

38、,畏此简书。”左传闵公元年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有哪些?4展示观点:观点一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影响恶劣,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观点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长期战争使得中原民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逐渐交融;另一方面,战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形成了几个大的诸侯国,为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评价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春秋争霸,既要看到其弊端也要看到其客观作用)教师过渡:春秋时期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

39、种政治领域的变动的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展示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湖北荆州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材料三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材料四管子地数篇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材料五湖南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材料六战国策东周策载,齐桓公“宫中七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结合材料回答: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可列表归纳)师生总结归纳:2.教师提问:与青铜器、石器相比较,铁制农具更加锋

40、利,而且比较便宜、实用,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找出周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诸侯操控政治。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提示: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治国有方;齐恒公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得民心。一方面,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

41、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提示:各地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课后活动:搜集资料,每人撰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周王室衰微,二是诸侯争霸,三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梳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强大开始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为追逐自身利益开始进行争霸战争,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导致这种动荡的社会局面出现的根源是春秋时期各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24)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表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