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第1、2单元+期中共3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情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某地发现了右下图的两颗上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其属于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半坡人2.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
2、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的研究方法是( )A.实地考察B.走访调查C.化石研究D.口耳相传3.毕节黔西观音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齐名。下列能反映黔西观音洞和北京周口店古人类特征的是( )A.使用较粗糙的石器B.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C.懂得人工取火D.懂得种植水稻4.右下图为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山顶洞人的首饰(兽牙),据此我们可知山顶洞人( )掌握了钻孔技术会制作陶器有爱美意识会种植水稻A.B.C.D.5.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
3、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 )A.彩陶文化的兴起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6.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目前,这一发现表明( )A.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发现于中国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C.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合栽培水稻D.当时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7.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A.饲养家禽动物B.广泛种植水稻C.掌握纺织技术D.住干栏式建筑8.“民以
4、食为天”,我国古代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了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小麦B.水稻和粟C.小麦和粟D.水稻和玉米9.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 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10.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19782021年,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该遗址的宫殿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墓葬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当时的社会( )A
5、.已经诞生封建王朝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C.尚未兴起原始农业D.有明显的阶级分化11.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与之相关的传说是( )A.阪泉之战B.涿鹿之战C.尧舜禅让D.大禹治水12.禹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主要贡献是治理水患,他治水时采取的方法是( )A.堵塞决口B.加高堤坝C.顺势疏导D.加宽河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早期人类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14.【石器时代生产工具
6、】下图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15.【原始农业作物栽培】距今约1万年,水稻、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16.【农耕居民定居生活】距今约6 000年的人,居住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房屋,在他们居住的遗址上还出土了骨针、骨锥,少量的乐器陶埙,陶制和石制的纺轮。17.【传说时代人文初祖】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名片解读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
7、山顶洞人。以上图片反映北京人境况的有(只填序号)。(1分)以上图片反映山顶洞人境况的有(只填序号)。(1分)(2)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下面年代尺的内容。(3分)(3)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使用的陶器和种植的作物?(2分) 图一鱼纹陶盆 图二炭化稻粒(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考古发现在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地位。(3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1分,共21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8、班固白虎通义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右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梁),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2)材料二中“他们”应该是哪一原始居民?(1分)房屋属于什么类型?(1分)(3)分析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2分)并说出判
9、断的依据。(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回答,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3分)材料二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 300多座墓葬中,根据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
10、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有一二百件。摘编自任式楠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2分)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三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
11、(3分)并分析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1分)参考答案 1.A2.C3.A4.C5.D6.B7.C8.B9.A10.D11.B12.C13.山顶洞人14.旧石器时代15.粟16.半坡17.华夏族18.(1)(2)元谋人距今约7 000年半坡人 (3)图一:半坡人;图二:河姆渡人。 (4)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进化的重要途径。19.(1)历史现象: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原始居民:河姆渡人。类型:干栏式建筑。(3)原始居民:半坡人。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的纹饰有人面纹、鱼纹。20.(1)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
12、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2)推论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推论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推论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3) 原因: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许多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
13、封建社会的过渡(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青铜器利簋上的文字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武王讨伐纣王,一夜之间就打败了对手。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纣王所在的都城朝歌。武王伐纣终结的王朝是(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左传中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文中涉及的周朝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凭此“义”率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
14、.齐桓公C.越王勾践D.楚庄王4.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出现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5.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消失了,该诸侯国是( )A.楚B.齐C.晋D.秦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中“大动荡”处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文明起源B.国家产生C.诸侯争霸D.政权统一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是( )A.当兵获取军功B.不隐瞒犯法的行为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布帛8.有人说:“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
15、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汩汩清流。”文中的“它”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灵渠9.(2022湖北宜昌中考)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孔子具有( )A.民本思想B.无为思想C.德政思想D.兼爱思想10.(史事判断)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A.“兼爱”“非攻”B.“仁政”“礼治”C.集权专制D.无为而治11.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生产规
16、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右下图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毛公鼎D.利簋12.相传端午节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 )A.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C.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D.增强爱国爱家的精神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政治制度国家治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其中“天下为家”指的制度是。14.【审时度势迁都中兴】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15.【春秋争
17、霸社会动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16.【社会变革思想活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称为“”。17.【青铜时代高超工艺】“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商代青铜器中以四羊和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礼器中的至尊气象,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是。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材料二如下图。材料三周公教姬
18、诵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1分)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1分)(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了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哪项义务?(2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9分,第20题12分,共21分)19.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两
19、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图片。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1)材料一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 )(1分)A.实物资料B.文献资料(2)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班固汉书食货志(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4)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名军人,你是否支持商君的举措?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分)20.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20、,道法自然。老子材料二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材料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
21、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1分)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2分)(2)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治国策略?(2分)概括材料三中孔子与孟子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3)根据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B2.B3.B4.D5.C6.C7.D8.A9.C10.A11.B12.D13.世袭制 14.盘庚 15.尊王攘夷16.百家争鸣 17.四羊方尊 18.(1)王朝:夏朝。人物:启。(2)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
22、:巩固了西周统治。(3)向周王进献贡赋。19.(1)A(2)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3)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启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和培养人才,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4)观点:支持。原因:商君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使平民有了可以上升的机会,符合百姓利益。20.(1)学派:道家。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2)策略:以法治国。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任答一点)(3)做法:应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
23、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学情评估测试卷(第1-12课)(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这说明,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传说B.史料C.化石D.石器2. 右图中的彩陶颇具特色,同一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它们可用于研究(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
24、,大禹曾居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4.(史事判断)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周平王迁都D.国人暴动5.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下列典故与战国时期史实无关的是( )A.尊王攘夷B.纸上谈兵C.三家分晋D.朝秦暮楚6.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 )
25、A.鼓励耕织B.严明法度C.奖励军功D.确立县制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8.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9.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
26、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10.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措施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严刑苛法B.统一文字C.设立郡县D.开凿灵渠11.(2022湖南怀化中考)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B.“尊崇儒术”的提出C.刺史制度的建立D.“推恩令”的推行12.下列历史事件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直接相关的是(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B.百家争鸣C
27、.尊崇儒术D.焚书坑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首领是传位给贤德之人,这种首领的产生方式称为 。14.【百家争鸣社会治理】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15.【制度创新继往开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6.【休养生息治世局面】西汉前期,出现了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府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史称。17.【统一铸币经济控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创新是一个民
28、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经济篇】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是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种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分别产生了以小米和水稻为主的农业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李中华中国文化通义(1)距今约7 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哪种居民就已种植水稻?(1分)【制度篇】材料二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制度。(2)禹的儿子启凭借家族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标志着什么制度的出现?(1分)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2分)【改革篇】材料三卫鞅曰:“治世不
29、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3)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商鞅变法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工程篇】材料四战国后期,秦国在发展经济中,注重兴修水利。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材料四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1分,共21分)19.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农业发展源
30、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起源篇】材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1分)写出两个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遗址。(2分)【发展篇】材料二 图一 图二(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分)【政策篇】材料三(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班固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说明秦朝
31、农民面临怎样的处境?(2分)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紧密地联为一体,夏、商以来林林总总的国、族一统于周天子。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1)
32、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2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归纳该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1分)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1分)比较以上治国措施所起作用的不同。(2分)(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1分) 参考答案1.C2.D3.B4.B5.A6.C7.C8.B9.B10.A11.D12.C13.禅让制14.孟子 15.郡县制16.文景之治17.五铢钱18.(1)河姆渡人。(2)制度:世袭制。行政制度:分封制。(3
33、)目的:富国强兵。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需要谋略和胆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言之有理即可)(4)都江堰。19.(1)标志: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出现。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3)处境:赋役负担沉重。政策:休养生息。(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仁政”;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兴修水利;等等。20.(1)东周;战国。建立者:周武王。(2)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3)措施:焚书坑儒。思想:儒家思想。不同:秦朝的措施破坏了文化传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而汉朝的措施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追求大一统。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