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 文档编号:8009149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肃省一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先秦两汉时期,崇侠尚任,养士与游侠活动盛行。除正史文献外,民间歌谣时谚与史相依,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游侠活动的生动内容,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保存、补充或拓展了正史的相关记载,为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现实素材、文学形象和审美指向,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的直接源头,哺育启迪了古代文

2、人咏侠诗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在游侠现实存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尚武任侠作为当时普遍性的社会风气,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但作为大众追慕的对象,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歌谣时谚开始繁荣。作为古代咏侠诗滥觞和咏侠主题雏形的咏侠谣谚,简单直白,且多与史传、辞赋等相混,反映着作为实录阶段游侠的自由流动、血性张扬和侠义观念,以及超越世俗的荣名和气节,展现着侠义之士冀知报恩、重诺轻生、借躯报仇的任侠精神,言信行果、急难救困的侠客之义,温良泛爱、轻财好施的人格风范。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女性中亦多侠义有气节者,并被诉诸歌咏。且从其行为可看出当时人们对侠义精神的认可和自觉践行,如伍子胥歌等。先秦两汉咏侠

3、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源发和承继关系十分清晰。比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通过描写当时炽烈的任侠风气、歌咏任侠之士,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文学素材。古代文人借任侠张扬自我,抒发豪气干云的气概,并不断对其进行“义化”改造和理想化、英雄化的艺术创造,最终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并使咏侠谣谚所歌咏的侠义行为及其人格精神,沉淀为咏侠诗创作中稳定不变的主题内涵,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咏侠主题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所歌咏的荆轲等古游

4、侠,为后世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侠义形象和素材。对荆轲、季札与秦女休的歌咏见于历朝历代咏侠诗。从后世咏侠诗的创作内容看,一些基本的、稳定性的内容来自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积淀与影响。先秦两汉是中国侠文化的发轫期和文化基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咏侠谣谚表现的任侠风气和游侠行为与史相融,成为基础性和稳定性的侠文化因素,对中国咏侠诗文化基质的形成、侠义人格精神的确立产生了广泛影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把清新、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带入其中,为后世咏侠诗创作带来了本质性的风格特征,而自然质朴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咏侠诗基本的艺术风格。先秦两汉时期,游侠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社会,而且成为民间文学口头诵

5、唱的一个基本母题。(摘编自汪聚应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文学史料价值)材料二: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它们在传唱中为咏侠诗的产生积累着必要的文化基质和审美要素,为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现实背景和审美指向,形成了咏侠诗最基本的审美视点和价值观念,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的直接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咏侠诗主题题材的确立和创作发展期。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的创作。其塑造的边塞游侠儿形象,立体展现了游侠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是诗歌中游侠第一次以正义的英雄形象进入文学殿堂。诗人通过在游侠形象中注入国家观念、民族意识、

6、牺牲精神等人格内涵,将其人生价值引导到“效功当世”“捐躯赴国难”,大大提升了侠的人格境界,树立了经典化的侠意象。咏侠诗作为新的抒情言志题材,融入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进程之中。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既肯定侠的功业名节观念,又肯定侠的自由放荡和世俗享乐。内容除对古游侠歌咏外,多是对游侠从军边塞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的描写,并采用张弛自由、气韵贯通的乐府形式,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游侠形象,为游侠进入文学殿堂注入了鲜明生动的艺术魅力,为侠文化的发展积攒了正能量。从对古代咏侠诗艺术体制的影响看,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

7、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咏侠诗创立了乐府模式,形成了诗歌传统,成为中国历代咏侠诗永恒的主题,标志着咏侠题材类型及其艺术体制的正式确立。中国古代咏侠诗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并和时代任侠风气、文人建功立业等结合在一起,与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价值观念及社会大众的审美追求具有一致性。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光彩夺目的英雄气概与正义附加值,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摘编自汪聚应中国古代咏侠诗之流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民间歌谣因从生活史的角度记录先秦两汉的游侠活动

8、而具有了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学意义,并成为后世咏侠诗的源头。B. 从民间歌谣到文人诗的创作,不可或缺的联系者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没有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就没有后来的咏侠诗。C. 先秦两汉民间谣谚能拓展正史记载的内容,说明其能与史书对游侠的实录共同作用,再现当时的任侠风尚和游侠活动。D. 魏晋南北朝文人创作乐府咏侠诗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并确立了咏侠诗的题材类型等。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两汉时游侠盛行,文人的孱弱使得他们并不欣赏这种尚武任侠精神,但因为社会风气而使民间很仰慕游侠。B. 历代歌咏古游侠的诗篇中一些基本的、稳定的内容,比如游侠的侠义人

9、格精神几乎是相沿习用先秦两汉咏侠谣谚。C. 曹植白马篇开启文人咏侠诗创作,因为与魏晋两汉谣谚相比增加了侠的人格境界,使主人公成为正义的英雄。D.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涉及古代游侠、游侠从军和贵族子弟游侠生活,体现了他们的功业名节观念和自由享乐品性。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列举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所反映的内容,证明了当时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谣谚开始繁荣。B. 材料从咏侠谣谚的语言特征、被记录方式等角度,论证咏侠谣谚在实录阶段体现的特征。C. 材料先后论证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在确立古代咏侠诗题材和形成其文化基质等方面的作用。D. 材料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其中首段和末段

10、是总写,都概括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价值。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材料一有“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有哪些重要作用。【答案】1. C 2. A 3. D 4. 首先解说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后代文人咏侠诗创作产生的影响;然后列举曹植白马篇的内容和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接着写魏晋南北朝的咏侠诗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艺术体制和为后世咏侠诗形成的诗歌传统;最后总结咏侠诗的价值。 5. 提供了主题性素材。咏侠谣谚的内容和体现的游侠的侠义行为和人格精神等,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写作的内容

11、和不变的主体内涵。提供了侠义形象。为后世的咏侠诗提供了侠义形象,比如荆轲、季札与秦女休等见于历朝的咏侠诗中。提供了艺术风格。咏侠谣谚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后世咏侠诗基本的艺术风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民间歌谣成为后世咏侠诗的源头”错误。从材料一第段“先秦两汉时期,游侠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社会,而且成为民间文学口头诵唱的一个基本母题”可知,选项中的“民间谣谚”应该是“先秦两汉民间谣谚”,选项扩大范围。B.“从民间歌谣到文人诗的创作,不可或缺的联系者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错误。材料一第段是“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

12、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意思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选项曲解文意。D.“文人创作的乐府咏侠诗的独特性使之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错误。材料二 第段“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形成了咏侠诗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意思是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诗题对游侠的集中歌咏是独特的文学现象,选项张冠李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文人的孱弱使得他们并不欣赏这种尚武任侠精神”错误。材料一第段“在游侠现实存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尚武任侠作为当时普遍性的社会风气,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意思是文人还

13、没有进行咏侠诗的创作,而不是不欣赏尚武任侠精神,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总分总”错误。首段是总写,概括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价值;末段不是总写,它与上一段是并列关系,是解说先秦两汉咏侠谣谚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咏侠诗的影响。由此可知,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第段“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对咏侠诗产生发展具有先导影响和奠基作用,后代文人咏侠诗由此孕育发展”,主要写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咏侠诗的源头,孕育发展了后世咏侠诗,解说了先秦两汉咏侠谣谚对

14、后代文人咏侠诗创作产生的影响;第段“曹植白马篇首开风气,开启了文人咏侠诗的创作”,详细介绍曹植白马篇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开启了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根据“诗人通过在游侠形象中注入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牺牲精神等人格内涵,将其人生价值引导到效功当世捐躯赴国难,大大提升了侠的人格境界,树立了经典化的侠意象”可知,介绍了诗歌塑造的游侠形象和体现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牺牲精神等人格内涵;第段,“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出史入文、创新立意,展现了新的时代侠意识,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介绍了魏晋南北朝咏侠诗在艺术体制上创造了以乐府为主的传统艺术体制的创新,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咏侠诗白马篇结客少年场行对后世咏侠

15、诗的影响;第段,“经过历代文人的创造,侠的文学形象焕发出光彩夺目的英雄气概与正义附加值,为中国侠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价值”总结全文,概括中国古代咏侠诗的重要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第段“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通过描写当时炽烈的任侠风气、歌咏任侠之士,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文学素材”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素材,“古代文人最终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并使咏侠谣谚所歌咏的侠义行为及其人格精神,沉淀为咏侠诗创作中稳定不变的主题内涵,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咏侠主题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说明古代文人最终

16、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咏侠谣谚歌咏的游侠的侠义行为和人格精神成为后世咏侠诗的主题内涵;由第段“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所歌咏的荆轲等古游侠,为后世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侠义形象和素材”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侠义形象和素材,并通过列举历代对荆轲、季札与秦女休的歌咏进一步论证观点;由第段“而自然质朴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咏侠诗基本艺术风格。先秦两汉时期,游侠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社会,而且成为民间文学口头诵唱的一个基本母题”可知,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为后世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

17、字,完成下面小题。怒火周文一1937年7月6日的那一天,一大队日本兵从丰台车站开了出来,进向离此几十里路的宛平附近去作战斗演习,绕过宛平城外的北面,越过铁路向着卢沟桥西面的龙王庙前进。龙王庙周围几十里的所有居民全都骚动起来了。靠着大路边的田里农民疯狂地跑了来,跑到沙岗来了。有三个国民党兵拿着枪逼到他们面前来,大声喝道:“你们干什么?”有几个农民打拱作揖地说起来了:“鬼子弄坏了我们的田地,还抓我们许多人去拉什么东西!他们就在我们后面不远,就要打来了!”三个兵都立刻睁大眼睛竭力望着前面。忽然有一个向着前面一指,道:“好,我们的侦探回来了!黄金林,前面怎么样?”黄金林一面把帽子揭下来,一面拿袖子揩着

18、脸上的汗水说:“这些狗东西!今天演习的区域比之前更扩大了,已经向着沙岗逼过来!”一个兵把枪在地上一顿,说道:“只要他们逼进来,我就请他吃我这几个黑枣!”于是所有的农民都争着把头伸过来,哇啦哇啦地讲起来,“杀死他!杀得一个也不剩!”“真是早点把这些鬼子打走就好了!”“你们放心!”一个拿枪的兵说,“说给你听,我从前也是做庄稼的,就在昌黎,那地方早给鬼子汉奸占了去!”他把枪向众人一举,“说老实话,从前我是怕他们,现在我可不怕了!他有一支枪,我也有支枪!那算什么东西!”二黄金林离开了沙岗的哨兵和农民们,向着五里店的排哨走来。在路上的一块高粱地边,他还遇着一个联络兵,他向他说:“今天的势子紧,要当心。”

19、联络兵却把枪在肩上一背,向他笑道:“刚刚有一个学生跟几个乡下人打这儿过,告诉了我龙王庙附近的情形,他们就去见排长去了。”黄金林立刻感到兴奋,他想,这又一定是学生带着乡下人找排长诉苦来了。他离开联络兵的时候,简直兴奋得捏起拳头。他想:我们的中国军人,日本鬼子来犯我们,我们去打当然是应该的。鬼子也是兵,我们也是兵,况且我们个个是能打仗的,为什么倒要退让呢?为什么倒要退让给鬼子来欺侮,我们都不还手呢?他想,今天排长见着那些学生、老百姓时,又一定是非常兴奋的。记得从前日本兵第一次从丰台开来龙王庙演习,有些农民跑来诉苦。去了之后,排长就青着一张瘦脸,一手握紧着肚前的斜皮带铜扣子,一手在桌上一拍,满嘴白沫

20、地说道:“让了丰台!敌人还是跟着来!这样让让让,让到哪里去呢?只有亡国!”他想着,已走到五里店,老远就看见了排哨的哨棚,二十几个背枪的弟兄,都在棚下面拥挤着,在指手画脚地谈论什么。他一走到人堆,大家都好像没有看见他似的,在哇啦哇啦地讲着。黄金林抬头一看,是驻在宛平城里第二排的弟兄,名叫吴占云的,圆圆的脸,十八九岁光景,在喜峰口砍死过好多鬼子的。今天他又从城里跑来看他哥哥吴占鳌来了,他哥哥也是一个圆脸,就站在他的旁边,马上拉他一把道:“别这样大声叫! 看排长听见!”吴占云却只看了看他的哥哥一眼,又望着众人了。“可是上头是不是要我们干?”一个有胡子的弟兄表示怀疑的样子望着吴占云说,“比如丰台那一次

21、。”吴占云一面挽卷着袖口,又尖声叫了起来:“有什么要不要!喜峰口那次我们要干,我们委员长还不是只好干起来?”吴占鳌立刻又拉他一把道:“唉唉!你总是这么大声!挨骂又总是我!”但胡子又在向吴占云反驳了:“哼,那时我们委员长是当军长呀!他一当了委员长就不想打了!丰台那次不是么?”有一个马脸的弟兄推他一掌道:“可是我们团长是要干的!团长说一句就是一句!丰台那次,团长不是也说干么?”胡子抓了抓头皮,望着众人,随后郑重地说道:“好吧,我们今天来打个赌看看!看这回团长会不会和鬼子干!”有的说,会干有的说,这要看!胡子立刻笑道:“为什么这要看?”主张“这要看”的是个矮子,就拿他刚才反驳别人的一套去反驳他:“从

22、前我们团长是当营长,说干就干,可是他现在是升了团长呀!”吴占云又立刻尖叫起来了:“他要干的!他要干的!”排长忽然走来了,一手摸着肚前的斜皮带扣子喊道:“不要闹!吴占云!你还不回宛平去,还在此地大声叫些什么!”黄金林立刻上前立正,报告了今天所侦察的情形,随后,他说道:“报告排长,他们问,我们是不是打?”排长昂头看了他一眼,又望望众人,然后说道:“难道我没有给你们说过吗?本排哨在这五里店担任的只是警戒任务,不是攻击任务。上头的命令,他们不来攻击我们,我们不得开枪!”二十几个弟兄们都立刻噤住了,等排长走开去的时候,全都不高兴地说起来:“唔,人家攻击我们,我们还是不开枪么?”“难道我们是光挨打的?”“

23、不管他,他不要我们打,我们也要打!打了再说!”到了半夜的时候,几个农民跑来说,日本兵今天在卢沟桥西面龙王庙的打野操一直没有停,向着沙岗逼来了!排长皱着眉头站在他们的面前问明详细的情形之后,有一个侦探也跑回来,他所报告的情形正证实了那几个农民的话。他那在灯光下的嘴唇立刻发白起来,叫全排哨兵在哨棚下集合。他站在队列前把手一扬说道:“注意!现在大家检查一遍枪支子弹!随时听着命令!王中士!立刻加派两个游动哨!你自己到沙岗去叫哨兵严密注意!你就在那儿担任联络!”所有弟兄们这才感到一种高兴了,心里想道:“是的!我们的排长究竟是有种的!”大家都兴奋起来,的的打打检查起枪支来,在夜空中充满了准备战斗的紧张的声

24、音。(节选自1938年2月救亡日报,有改动)注喜峰口:1933年,国民党29军夜袭喜峰口日军营地,取得胜利。6. 下列对小说第一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相关的人物等内容,明确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B. 国民党兵拿着枪大声呵斥百姓的情节体现了士兵的警觉,也折射出此时士兵与百姓的紧张关系。C. 交代黄金林侦探的身份,既凸显了他的勇猛和智慧,也明确了三个士兵能把他作为主心骨的具体原因。D. 士兵说自己曾是农民、家乡被鬼子占领的话,拉近了与当地百姓的情感距离,也表达出自己抗日的决心。7. 下列对小说第二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联络兵“笑”、黄金林“兴奋”等神态描写除表现当时中国军人对日军的不屑外,还体现出底层士兵对危机即将到来的不敏感。B. 小说在描写国民党士兵时,既采用了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也使用了侧面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国民党士兵的性格和形象特征。C. 小说从黄金林的见闻到联络兵的情报,再到农民的报告和排长的决策以及士兵们的积极响应等,情节步步紧逼,很好地凸显了主题。D. 这部分情节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黄金林到五里店排哨的见闻,暗线是日军在龙王庙附近的演习,两条线索能使故事结构更紧凑。8. 五里店哨棚中二十几个士兵交谈的场景(“黄金林抬头一看”到“他要干的!”),体现了当时怎

26、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 小说在军事长官排长没有正式出场前多次提到排长,小说这样写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 D 7. A 8. 日本鬼子占据卢沟桥附近,并且用“军事演习”威吓当地驻军,形势很危急;国民党的普通士兵不害怕日本鬼子,有敢于与日本鬼子血战到底的决心,而委员长消极抗日,没有下达明确与日寇抗击的命令。 9. 刻画排长形象。第一次通过黄金林的回忆。刻画了坚定抗日的排长形象;第二次提到排长,刻画了管理部下严厉的排长形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黄金林对排长回忆的过渡,引出下文哨棚士兵议论的情节;通过士兵议论提到排长等情节,引出排长出场。表现小说主题。通过黄金林的

27、回忆和吴占鳌提到排长等情节,展现出士兵和排长对日寇及当局不抵抗的愤怒和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决心。【解析】【导语】怒火通过描写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的紧张氛围,展现了中国军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与抗争。小说以黄金林的视角,刻画了国民党士兵和百姓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通过士兵们的对话和行动,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与抗战决心。排长的形象虽未正式出场,但通过多次提及,突显了其在士兵心中的威信和领导力。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成功再现了抗战初期的历史场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斗”错误。第一段,主要交代日本兵要到宛平附近去作战

28、斗演习,此时还不能看出随后有战斗。B.“折射出此时士兵与百姓的紧张关系”错误。国民党兵拿枪呵斥百姓是因为士兵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这些动作、语言表现的是士兵的警觉。C.“既凸显了他的勇猛和智慧,也明确了三个士兵能把他作为主心骨的具体原因”错误。交代黄金林的身份,是为了交代三个士兵为什么向他打听相关信息,没有体现他的勇敢等内容。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还体现出底层士兵对危机即将到来的不敏感”错误,应是表现了他们对战斗的渴望。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前文提到“1937年7月6日的那一天,一大队日本兵从

29、丰台车站开了出来,进向离此几十里路的宛平附近去作战斗演习,绕过宛平城外的北面,越过铁路向着卢沟桥西面的龙王庙前进”,可见日本鬼子占据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五里店哨棚中的士兵都是当地驻军,二十几个士兵围绕要不要跟日本人干交谈,可见日本人用“军事演习”威吓当地驻军,形势很危急。这个场景中的士兵的思想可分为两种:结合“有什么要不要!喜峰口那次我们要干,我们委员长还不是只好干起来?”可知,一是以吴占云为代表的士兵,坚信长官一定会让士兵抗击日寇;结合“哼,那时我们委员长是当军长呀!他一当了委员长就不想打了!丰台那次不是么?”可知,二是以胡子为代表的士兵,怀疑委员长不想与日寇开战。由此可以明确:当

30、时的社会背景是日本鬼子用军事演习威吓当地驻军,士兵们对这种情况同仇敌忾,希望长官能下命令与日寇战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人物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人物的作用一般体现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主题呈现三个角度。刻画排长形象。小说第一次写排长,是通过黄金林的回忆,是黄金林听到又有学生和农民向排长诉苦的事情后,想到排长第一次面对农民诉苦时的态度,“他想,今天排长见着那些学生、老百姓时,又一定是非常兴奋的。记得从前日本兵第一次从丰台开来龙王庙演习,有些农民跑来诉苦。去了之后,排长就青着一张瘦脸,一手握紧着肚前的斜皮带铜扣子,一手在桌上一拍,满嘴白沫地说道”,集中体现了排长身为军人的血性,

31、具体表现为排长对日寇的愤怒和对国家的热爱。第二次提到排长,是哨棚众人的议论。主要谈论的是面对日军的挑衅,作为军人应该如何做的问题,普通的士兵观点明确,要跟日本人干,但他们也怀疑当了委员长的长官还会不会像他当军长时一样想打仗。“别这样大声叫!看排长听见!”,这次提到排长,从人物刻画上看,是为表现出排长管理部下的严厉。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多次提到排长,有黄金林的回忆“记得从前日本兵第一次从丰台开来龙王庙演习,有些农民跑来诉苦”,有众人的议论,“别这样大声叫!看排长听见!”,到最后“排长忽然走来了,一手摸着肚前的斜皮带扣子喊道”,从情节上分析,是为下文排长的出场作铺垫。表现小说主题。前文多次提到排长,

32、黄金林回忆“记得从前日本兵第一次从丰台开来龙王庙演习,有些农民跑来诉苦。去了之后,排长就青着一张瘦脸,一手握紧着肚前的斜皮带铜扣子,一手在桌上一拍”,表现了排长对日寇的愤怒,吴占鳌提到排长“别这样大声叫! 看排长听见!”,引出下文哨棚士兵议论,表现出士兵对当局的不满和愤怒。从主题上看,是集中体现士兵对日寇的愤怒和对当局不抵抗的愤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方有士曰袁旌目,将有所适,而饥于道。狐父之盗丘人见之下壶餐以与之袁旌目三餔而能视仰而问焉,曰:“子谁也?嘻!汝乃盗也,何为而食我?以吾不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

33、喀喀然。县名为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故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饮盗泉之水,积正也。旌目不食,洁之至也。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不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将其疏,此诸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乃弃其蔬。君子闻之曰:“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适至而止矣。”吴有士曰张胥鄙、谭夫吾,前交而

34、后绝。张胥鄙有罪,拘将死。谭夫吾合徒而取之,出至于道,而后乃知其夫吾也。辍行而辞曰:“义不同于子,故前交而后绝。吾闻之君子不以安肆志,不为危易行,今吾从子,是安则肆志,危则易行也。与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死。”阖闾闻之,令吏释之。张胥鄙曰:“吾义不同于谭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我,以谭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谭夫吾闻之曰:“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虚矣。人恶以吾力生,吾亦耻以此立于世。”君子曰:“谭夫吾其以失士矣,张胥鄙亦为未得也,可谓刚勇矣,未可谓得节也。”(节选自刘向新序)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

35、。狐父之盗丘人A见之B下壶餐C以与之D袁旌目E三餔而能F视G仰H而问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有所适”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适”意思不同。B. “鲍焦衣弊肤见”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两句中的“弊”意思不同。C. “廉者易丑而轻死”与“寒暑易节”(愚公移山)两句中的“易”意思相同。D. “辍行而辞曰”与“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两句中的“辍”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叙述了袁旌目的故事后,文本列举了曾子不入“胜母”之地、墨子不入“朝歌”之地来证明袁旌

36、目的做法体现了其高洁的品格。B. 孔子用不坐摆放不合礼制的座席、不吃不按规定方法切的肉、不喝叫作“盗泉”的泉水等做法来积蓄自身的正气、培养高尚的人格。C. 子贡遇到处境凄凉的鲍焦很关心他,就询问他原因,鲍焦认为当下世道沦丧,自己不停求取官职而不得,所以才有如此的坎坷遭遇。D. 阖闾听闻谭夫吾和张胥鄙的事情后,命令狱吏释放张胥鄙,君子认为这两个人虽然可以称为刚烈勇敢,但不能称为有节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2)今吏以是出我,以谭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14. 在谭夫吾解救张胥鄙的事件上,两个人的看法都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

37、概括。【答案】10. BDG 11. C 12. C 13. (1)我听说,非难世道的人就不在这世上谋取利益,指责君主昏庸的人就不踏进他的国土。(2)现在狱吏因此释放我,我还是由于谭夫吾的原因得以赦免,我难道要接受这样吗? 14. 谭夫吾认为张胥鄙虽然与自己绝交,但面对死亡结局的他一定不会拒绝自己对他的解救;张胥鄙却认为自己与谭夫吾志向不同所以才绝交,况且君子不会因为处境危险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志向;谭夫吾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在向张胥鄙谄媚,所以自己不配与士人结交。【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三个故事探讨了古代士人的节操与道德观。袁旌目因不愿接受盗贼的食物而宁愿饿死,体现了极致的洁身自好;鲍焦

38、因不愿在污浊的世道中求取利益而选择贫困,表现了对廉洁的坚守;谭夫吾和张胥鄙的故事则展示了士人之间的义气与节操。文章通过这些故事,强调了古代士人对道德和节操的重视,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个人行为的严格要求。【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狐父一个叫作丘的强盗看到了,从身上取出水壶和食物给他。袁旌目吃了好几口后才能看清东西,他抬头问道。“狐父之盗丘人见之”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开;“与之”是动宾结构,“袁旌目”是下句主语,故D处断开;“三餔而能视”和“仰而问焉”结构相似,主语都是“袁旌目”,二者之间G处断开。故选 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

39、力。A.正确。往,到/出嫁。句意:将要去一个地方。/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B.正确。破旧/凋敝。句意:鲍焦衣服破旧,皮肤露在外面。/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C.错误。轻视/交替。句意:廉洁的人轻视羞愧,并且以死事为轻(不怕死)。/冬夏变换季节。D.正确。都是“止、停止”的意思。句意:他停下不走,拒绝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自己不停求取官职而不得”错误。原文为“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鲍焦认

40、为当下社会人们抛弃了道德教化,当政者不停求取官职,才造成了自己的凄凉处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非”,非难;“生”,谋取;“污”,指责(2)“出”,释放;“故”,缘故;“庸乎”,难道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在吴王阖闾听说这件事,决定释放张胥鄙,而张胥鄙不接受这一决定后,谭夫吾自我剖析,认为“我任而不受,佞也;不知而出之,愚也”,可知谭夫吾认为张胥鄙虽然与自己绝交,但面对死亡结局的他一定不会拒绝自己对他的解救;当张胥鄙得知自己是谭夫吾解救的以后,他就他停下不走,拒绝谭夫吾的解救,认为“义不同于子,故前交而后绝”

41、,并且君子不因为处境安逸而放纵心志,不因为处境危险就改变言行,故张胥鄙认为自己与谭夫吾志向不同所以才绝交,况且作为君子不会因为处境危险而改变自己的言行、志向等。通过这件事,谭夫吾深深自责,认为“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虚矣”,即谭夫吾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在向张胥鄙谄媚,所以自己不配与士人结交。参考译文:东方有个士人叫作袁旌目,将要去一个地方,饿得倒在半路上。狐父一个叫作丘的强盗看到了,从身上取出水壶和食物给他。袁旌目吃了好几口后才能看清东西,他抬头问道:“您是什么人?哎呀!你是强盗,为什么要给我食物?我不吃你的东西。”两手撑着地然后呕吐,一时吐不出来,发出喀喀的声音。县城名叫“胜母”的

42、,曾子就不进去;城邑名叫“朝歌”的,墨子就调转车头。因此,孔子不坐摆放的方向不合礼制的座席,不吃不按规定的方法切的肉,不喝盗泉的水,这是在积蓄自身的正气。袁旌目不吃强盗的食物,品格是最高洁的。鲍焦衣服破旧,皮肤露在外面,提着箩筐去采摘蔬菜,在路上遇到了子贡。子贡说:“您怎么沦落到这种境地了?”鲍焦说:“天下抛弃道德教化的人太多了!我又怎能不落倒这种境地呢。我听说,世人不了解自己还不停地做下去,这是错误的行为;当政者不了解自己还不停地求取官职,这是败坏廉洁的。行为错误,廉洁败坏,然而还不停止,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诱惑。”子贡说:“我听说,非难世道的人就不在这世上谋取利益,指责君主昏庸的人就不踏进他

43、的国土。现在您指责君主昏庸却行走在他的国土上,非难世道却还采摘世上的蔬菜,这些都是谁所有的呢?”鲍焦说:“哎呀!我听说贤德的人很谨慎地对待出仕做官,而轻松地对待辞官隐退;廉洁的人轻视羞愧,并且不怕死。”于是扔掉蔬菜。君子听说后说:“鲍先生可以说是不幸的了。他的气节度量,也只能走到这个地步了。”吴国有两个士人叫作张胥鄙、谭夫吾,他们以前是好朋友,后来绝交了。张胥鄙犯了罪,被拘禁起来,将要处死,谭夫吾纠集(他的)门人们把他救了出来,出来后走到半路,张胥鄙才知道是谭夫吾救了他。他停下不走,拒绝道:“我和您的志向不同,所以以前是好友,后来绝交了。我听说,君子不因为处境安逸而放纵心志,不因为处境危险就改

44、变言行。现在我(如果)依从了你,就是因为处境安逸而放纵心志,因为处境危险而改变言行。与其让我借助您的力量活下来,不如返回牢狱等待死刑。”吴王阖闾听说这件事后,命令狱吏释放张胥鄙。张胥鄙说:“我的道义和谭夫吾不同,所以才坚决不接受他的帮助啊。现在狱吏因此释放我,我还是由于谭夫吾的原因得以赦免,我难道要接受这样吗?”谭夫吾听说后,说:“我帮助他,他不接受,这是我在谄媚他;我不知道他会拒绝却救他出狱,这是我的愚蠢。谄媚不配结交士人,愚蠢不配侍奉君主,我做的事都是徒劳的。别人厌恶借助我的力量活下来,我也耻于被人厌恶还存活于世。”君子说:“谭夫吾大概是错误判断了士人啊,张胥鄙的做法也是不对的,他们可以称

45、得上刚烈勇敢,但称不上有节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玉楼春马成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注本词是词人送时任杭州知府的苏轼入京时所作。武林:杭州。遗爱:地方官在职时有德政,走后仍为当地百姓爱戴。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来时”和“去日”的对比写词人和苏轼,并用“残暑”和“春已暮”从时间的角度入题。B. 用眼泪比江雨还多来刻画当地百姓对苏轼离去的感伤,也暗示百姓的思念像江水一样多。C. “君莫诉”是词人与苏轼告别

46、时对苏轼的劝慰,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D. 整首诗感人至深,下阕末两句呈现出迷蒙渺茫、无所适从的氛围,给人无尽的回味。16. 程自信教授评价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随送行者感情的发展有起有伏,脉络清晰,文气畅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情感脉络。【答案】15. C 16. 忆昔。回想过去,表达词人与苏轼半年多来结下的深厚友谊。思今。表达词人在饯别宴会上的愁闷和惜别之情。想象未来。以苏轼离开后不忍独游的想象表达词人内心的感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错。“别酒多斟君莫诉”的意思是离别时要多喝些酒,不需要过

47、多言语,不是让苏轼进京后多喝酒少说话。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忆昔。回想过去,表达词人与苏轼半年多来结下的深厚友谊。“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中,“来时”一词表明词人回忆过往。“来时”和“去日”进行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不可逆转性;词人昔日来这里任职,友人如今将离开这里回京,上句言自己,下句言友人,透露出词人与苏轼半年多来交往的密切,表达了两人结下的友谊的深厚。思今。表达词人在饯别宴会上的愁闷和惜别之情。“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中,“别酒多斟”表明描写的是当下饯别宴席上的情景。“眉先聚”表示皱眉的动作。词人想多些“欢情”,以摆脱离别愁绪,可是想到终究一别,又皱起了眉头,陷入那离别的无尽思绪之中,表明浓浓的离别之情无法排遣。想象未来。以苏轼离开后不忍独游的想象表达词人内心的感伤。“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中,“从今”的意思是从今往后,“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是词人想象苏轼离开杭州后自己独自徘徊在以前常欢聚的地方,想起苏轼,不禁肝肠寸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甘肃省高三上学期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南阳海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