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 文档编号:8009874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明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主观表述题必须分点作答,未分点作答者,该小题将被判定为零分,切记,切记!2.主观题答题必须字迹工整,书写潦草者,该小题将被另外扣分。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

2、遇,轿夫与马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翅想,真可谓险象环生!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

3、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整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

4、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威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摘编自余辉走进张

5、择端里的运河)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

6、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司”。他们统一穿青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五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

7、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桥上“险象环生”,与行人的混乱有关,也与管理人员的不作为密不可分。B. 只有解决了权贵者出租商业用房而侵道的问题,宋真宗才能消除“这个现象”。C. 行人不愿遵守“各靠左行”的交通规则,也是导致汴河桥面拥挤的主要原因。D. 宋太祖赵匡胤“勃然大怒”的整治,并未

8、对扭转北宋侵街现象起到实质影响。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画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有重要作用。B. 文本一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是为了反映北宋交通的混乱、人员的复杂和商业的繁荣。C. 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但没有发挥出对城市的管理作用。D. 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的失败。3. 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A. 宋文鉴汴都赋:“城中则有东西之阡,

9、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B. 东京梦华录:“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C. 宋刑统侵巷街阡陌:“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D. 北宋时期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4. 根据材料二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宋汴河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B. 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管理中占道经营、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C. 相比对“侵道”的治理,北宋朝廷对“侵河”的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够。D. 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问题,但也有一定主观性

10、。5. 小明准备为其所在城市的城市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帮助小明拟定一个提纲。【答案】1. C 2. A 3. A 4. B 5. 增强民众的交通规则意识。制定合理的街道管理法规。培养合格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不能过度干扰人民正常生活秩序。要有城市管理改革的魄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行人不愿遵守”错误,根据原文“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可知,拱桥上过度拥挤,导致人们无法做到“各靠左行”,而不是人们“不愿遵守”。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反映“商业的繁荣”错误,文本一的主要目的在于反

11、映北宋的社会矛盾。C.“没有发挥其城市的管理作用”错误,说法绝对。D.“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错,根据“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可知,并非“街道司不作为”。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A.描述了宋朝发达的交通,并不能表明其“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高低。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A.“原因是”错误,以偏概全,“北宋汴河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的原因”不仅仅有“侵河”这一个,还有城市管理水平底下、统治阶级的妥协退缩等因素。C.“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够”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过多提及北宋统治者对“侵河”现象的关注与治理,并

12、不代表实际上统治者对其“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足”。D.“也有一定主观性”错误,原文观点均建立在丰富论据的基础上,论述公正客观。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拟写提纲的能力。题干要求“城市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可以围绕着一任务在文章中筛选信息。如,由材料一和材料二大量的事例看,城市管理需要增强民众的交通规则意识,杜绝侵街等现象发生。 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可知,“城市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街道管理法规,收费不能解决侵街带来的城市问题。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可知,需要培养

13、合格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管理者不能无所事事。 由材料二第三段“上以劳民,不许”可知,城市管理不能过度干扰人民正常生活秩序。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可知,要有城市管理改革的魄力,杜绝懒政、怠政。(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

14、,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

15、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 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

16、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

17、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

18、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

19、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

20、一项是( )A. 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 “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 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 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 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心店员的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 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

21、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 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 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 “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6. A 7. D 8. 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 9. 示例一

22、:不能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我对

23、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 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本文叙写自己“窃读”的往事,把“老板”和“店员”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来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表达了对生活的

24、理解。文章的结尾语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灵感受到世间的善良与温暖。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角度来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更要在爱的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才是真正健康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删。文章说“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小诗

25、有这样的诗句“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下文作者说“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小诗增加了“我”的悲愤,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增加了“我”的悲愤,下文店员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上文作者写到“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

26、,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删去小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窃读的屈辱,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删去小诗,前文“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写“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后来好心的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3小题,6分)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

27、相同的一项是( )则思知足以自戒 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吾不能早用子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视为止,行为迟 以其无礼于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知足:古今同义,知道满足句意:就要懂得满足来约束自己。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句意:想起他们的祖辈父辈们。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句意:这样以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根本:古义,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基本

28、部分。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下咽:古今同义,咽下,吞下。句意:那么我担心秦国人吃饭也吃不下去了。不行:古义,不动身前往,不去;今义,能力、本事欠缺;不被允许。句意: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句意: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纵情:古义,放纵感情;今义,尽情。句意:一旦自己的志向达成了,就放纵私欲,不可一世。不能:古今同义,不能,能够。句意:我不能早任用您。 至于:古义,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句意: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 行为:古义,两个词,行,动作、行为;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

29、动。句意:目光因此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无礼:古今同义,缺乏礼貌。句意: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古今同义。故选D。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必固其根本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人 以膏泽斯民 辇来于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廊腰缦回 貌恭而不心服 良庖岁更刀 项伯杀人,臣活之 道芷阳间行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事:名词作动词,做,干。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句意:一定先使它的根

30、牢固。安: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环境。句意: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膏泽:名词作动词(使动词),使得到好处。句意: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辇: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鉴:动词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借鉴来吸取教训。缦:名词作状语,像丝带一样。句意:宫殿之间的走廊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上恭敬心里却不服气。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次刀。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项伯活了下来。道: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选择了通往芷阳

31、的小路走。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意动用法。故选C。12. 下列对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秦人不暇自哀 赵尝五战于秦 灭六国者六国也 终必不蒙见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树之以桑 何厌之有 吾属今为之虏矣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状语后置句,“于市人之言语多”,句意: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宾语前置句,“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判断

32、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状语后置句,“以桑树之”,句意:种上桑树。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句意:怎么会满足呢?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综上所述,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被动句。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

33、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

34、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

35、辩奸论以刺之。(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13.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14.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属,撰写,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相同。B. 然,对的,与答司马谏议书“何为而不汹汹然”中的“然”意思不相同。C.

36、 “能以辩博济其说”与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中的“以”意思相同。D. “方需功业之成”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15.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B. 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C. 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D. 王安

37、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16.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7. 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3. BDF 14. D 15. C 16. (1)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2)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3)结果戍卒大呼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38、),函谷关被(刘邦)一举攻下,楚兵(项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17. 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愿监苟者因循之弊”中“监”是动词谓语,“苟者因循之弊”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明诏大臣”是动宾短语,其后D处断开;“为之以渐”中“以渐”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39、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撰写/劝酒。句意: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举杯劝客人喝酒。B.正确。对的/的样子。句意:皇上认为是对的。/这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气势汹汹呢?C.正确。都是“用”的意思。句意: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D.错误。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句意:正需要他创建功业大成之时。/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错,由原文“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40、无一旦之忧乎”可知,“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有可能导致国家在非常时期无人可用,文中没有说明财政治理不得其法的原因。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示”,给看;“延誉”,传播美名;“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省略句式,应为“友生曾巩携(之)以示欧阳修”。(2)“祖父”,祖辈和父辈;“暴”,冒着;“尺寸之地”,很少的一点土地。(3)“举”,被攻占;“一炬”,一把大火;“可怜”,可惜。【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内容,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

41、令可知,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结合“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可知,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结合“(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可知,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参考译文: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

42、博引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罢了。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

43、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却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以不能结识他为遗憾,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担心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

44、,不懂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坏的习气、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王安石与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共同负责。王安石还未显贵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大多称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材料二:当代的高官王安石

45、,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百姓。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是古今所没有的。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白居易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注】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

46、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轸:忧虑。18.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B. 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C. 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D. 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19. 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答案】18. B 19. 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了他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白居易的“率尔”有匆忙之意,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情怀。“率尔”亦有轻率之意,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表现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模拟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南阳海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