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80107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梁河一中 2019 届高二九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3 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

2、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 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

3、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 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 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2 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

4、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

5、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 2016 年 4 月人民日 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

6、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3 分) A.面对浮华世界,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而且这种追求和欲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3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7、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 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表面勤奋忙碌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 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莲

8、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 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 不要上去,危险 ”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

9、钟楼的,姓杨,名莲池, 1956 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 4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 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

10、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 ,“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 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 下来,那里玩不得呀 !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

11、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 ,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 老人们怔住

12、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 “哎呀,白让你破 费了 !”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5 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中 /华 -资 *源 %库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 不要上去,危险 ”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 “平了。” “怎么又平了 ?”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 里挂碍多了

13、,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 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本文 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 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 “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