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云南省昭通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美感与联想 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通常不外起于两种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萤火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 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 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
2、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 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那么,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 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第一流文艺作品都必有高深的思想和 真挚的情感。这句话本来是不可辩驳的。但是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所谓题材就是情节。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
3、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比如做史诗和悲剧,只应采取英雄为主角,不应采取愚夫愚妇。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为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这些学说发源较早,它们的影响到现在还是很大。从前人所谓“思无邪”、“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现在人所谓“哲理诗”、 “宗教艺术”、“革命文学”等等,都是侧重文艺的内容和文艺的无关美感的功效。 这种主张在近代颇受形式派的攻击,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许
4、多大学问家、大道德家都没有成为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并不是大学问家、大道德家。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如果你不是艺术家,纵有极好的内容,也不能产生好作品出来;反之,如果你是艺术家,极平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印象派 大师如莫奈、凡高诸人不是往往在一张椅子或是几间破屋之中表现一个情深意永的世界出来么?这一派学说到近代才逐渐占势力。在文学方面的浪漫主义,在图画方面的印象主义,尤其是后期印象主义,在音乐方面的形式主义,都是看轻内- 2 - 容的。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
5、”。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 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这两派的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过关于美感与联想这个问题,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
6、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 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因为甲事物和乙事物在性质上的类似而引发的想象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 B.作文构思时我们将所想的内容勉强拼凑,这种有意为之的联想出现的情况较少。 C.联想的性质是无意的,是自由的,飘忽不定的,所以它总是能唤起人甜美的联想。 D.对联想所 伴的快感与美感
7、二者关系的争辩,即是文艺思潮中关于形式和内容的争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文章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是什么”的角度论证,从性质、经验两个方面论证了联想概念的内涵。 B.第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一二句上承联想自由之性质,最后一句引出关于联想与美感关系的思考。 C.文章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了联想和美感的关系问题,最后得出了肯定形式派主张的结论。 D.对于联想与美感,文章先交代了何为联想及其性质,接着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得出观点并阐明 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人们会产生联想,通常是由于在性质上类似或
8、经验上接近,联想虽然存在可控性,但多数是自由的、飘忽不 定的。 B.“思无邪”、“言之有物”、“文以载道”等说法倡导的是文艺应该含有道德的教训,作者认- 3 - 为这些都与美感无 关。 C.有许多画家的画,初望去只见许多线条、颜色凑合在一起,需要运用联想与想象方可领会其画的是房子或是 崖石。 D.看到“芳草”想到“罗裙”,又由“罗裙”想到“美人”,我们的心思就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无关美感的事 物 上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读山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
9、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在山里长大,竟为什么没有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 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蹚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
10、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 ,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
11、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 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 4 - 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那弯线
12、儿拉 直,或许长了,那一定确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 块石头? (选自贾平凹读山,有删节)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3、项是 ( 3 分) ( ) A.文章开头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对老家生活简单的直接的描写,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引出对“山” 的刻画。 B.随着时光的流逝,山在作者心中也有了变化,读起来更有味道了。平凡起伏的山无为而为,为作者展现了一 种精神。 C.虽然山把日光逼走,它的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它是憨厚可爱的,是能在寂静中带来骚动的,所以不会让作 者感到阴暗压抑。 D.选文第段通过对比弯曲的山路和 平直的大道,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人生亦不可太过直白无趣。 5.作者读出了山的哪些特点,请结合 段分析。( 5 分) 6.面对山,作者有哪些感悟?(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 5 - 材料一: 央视习惯“煽情”,艺术人生、感动中国、等着我无一不充满了强烈的道德感召力,再加上策划环节的悉心布局,只要情感丰富的人,跟着节目思路走下去,想不哭也难,但有时也有点用力过度。朗读者的横空出世丝毫